亲爱的南希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希·里根,本名安妮·罗宾斯,出生在纽约,是家中的独生女,母亲是一名百老汇演员。南希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跟随母亲生活。像许多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样,南希一生都有着很强的不安全感,渴望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像许多抱着一夜成名希望的年轻女演员一样,南希在好莱坞消耗着青春。可她没等来成名,却等来一件大麻烦:她被莫名其妙地列入了“被封杀演员黑名单”,几乎要丢掉饭碗。情急之下,她向影视演员协会求助,结果就这样遇到了真命天子——当时的影视演员协会主席罗纳德·里根,他刚刚离婚一年。
  不过,也有人说,南希与里根的相识并非单纯的巧合。据说那时南希自知当演员走红无望,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她给自己列出了一份详细的“好莱坞理想单身汉”名单,其中里根名列榜首。
  无论如何,里根出手帮她解决麻烦后,两人开始约会,逐渐发展成为情侣。这段恋情登上了许多花边小报,但大家都在看热闹,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段关系。因为当时里根维系了8年的第一段婚姻刚以失败告终,正对婚姻充满失望和疑虑。


  但南希认准了里根,认定“做他的妻子,是我最渴望担当的角色”。或许是被她的痴情打动,里根在南希身上重新找回了对婚姻的信心。3年后,两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那时她一定没有想到,近30年后,她的“理想丈夫”会成为美国最有权力的人。
  就像一开始没有人看好他们的恋情一样,里根当上美国总统,同样是一件没人看好的事。
  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陷入长期滞胀,越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退,“水门事件”又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冰点,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失望与挫折中,大家都寄希望于一位新总统能像罗斯福一样横空出世,拯救美国。
  而里根能在总统竞选中脱颖而出,其一要感谢前任卡特政府实在无能,其二则是得益于电视辩论:与死板的卡特相比,当过演员的里根十分习惯面对镜头,表现得潇洒又有魅力。不过,没几个人对他报以太高的期望。因为无论怎么看,里根也不像能拯救美国的人。他不聪明,不是常春藤名校毕业的高才生,还当过好莱坞演员(简直就是徒有其表的代名词);他离过一次婚,让许多观念保守的人大摇其头;他太老了——当总统时马上就要70岁了,已经开始耳背,就差老眼昏花了;他还有个曾经是三流女演员的老婆——还有比这更减分的吗?
  而南希也“不负众望”,一开始就给自己找了一大堆麻烦。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南希要求对白宫进行大装修,花费80万美元。虽然后来查明这些钱并不是来自公款,但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美国人还是觉得这个第一夫人太铺张浪费。之后,又传出南希喜欢追求名牌服饰的传闻,更让她成为媒体嘲讽的对象。
  负面评论就像滚雪球一样,有一段时间,不管南希做什么,人们都看不惯。而性格固执、古板的南希,也确实不会像美国人心目中的“完美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那样讨民众欢心。她被描绘成一个占有欲太强的妻子、脾气暴躁的后妈,对普通人十分小气、毫无耐心,而对她最大的指控,是“权力欲过强、插手政务”。
  不得不说,南希受到这样的指控,多少是因为里根确实对她过于纵容。譬如,里根曾严格指示工作人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南希打来的电话,都必须接通。即使是在重要的内阁会议上,他也从不会在电话中拒绝与南希交谈。南希嫉妒心强,不喜欢他与其他女人有过多交往,他一概遵从。里根深知南希有着太强的不安全感,因此愿意满足妻子一切合理和有时不那么合理的要求,只是为了让南希知道,她对自己十分重要。
  里根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南希白宫岁月的精神支柱。她曾承认,那时她“经常哭泣”,有时“不知怎样才能生存下去”,甚至媒体拿她和里根的前妻比较都会让她极度紧张。而作为丈夫,里根体察和包容了妻子的不安全感,甚至甘愿拿出“怕老婆”的姿态来安慰妻子,别说是一国总统,就算是普通人,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随着里根政府的政策让美国走向复苏,民众对这对夫妇逐渐有了更多好感。开始有人开口为南希辩解,站在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前担任过里根白宫办公室主任的迈克·迪弗就说,南希其实根本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热衷于权力和政治。她没有什么个人野心,人生最大的目标,不过就是“一段幸福婚姻”。
  世间最残酷的事,是曾经如此爱她的他,忘记了她是谁。
  1989年,里根卸任总统,他被认为是战后最受美国人爱戴的总统之一。最初几年,他和南希一起度过了一段逍遥的日子,但好景不长,1994年,里根即被确诊患阿尔茨海默病,自此之后,南希深居简出,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丈夫的生活中。1996年,有导演邀请南希出山,出演一部电影的女主角。但为了照顾丈夫,南希放弃了这个机会。
  里根患病的十年间,南希的社交生活几乎停滞,只出席少数的慈善活动。即使接待远道来访的朋友,她选择的饭店也总是在离家五分钟的距离范围内。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南希甚至谢绝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来家中探访。她说:“描述我现在的生活真是太难了,生活里有可怕的孤独,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没有人能真的体会我的心情。”好莱坞资深制片人莱尔斯则说:“南希的一生都给了罗尼(里根的昵称),直到今天,她能一直坚持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的爱始终没变。”
  随着病情的加剧,里根已经不再记得南希,他对她的照顾毫无反应。南希说,最令她伤心的是,没法与结婚那么久的人生伴侣分享共同的回忆。
  疾病的磨难,让人们为这个曾经美满的第一家庭感到遗憾,也让南希获得了公众的尊重和同情。许多当年鄙视过她的人提起她和她的遭遇,都会摇头叹息,说一句:“愿上帝保佑她。”
  2004年6月5日,里根去世。南希在倾尽心力整整十年后,与丈夫永远告别。此后每年南希都要去墓地看望他。他们的孩子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很长时间里,都会走进父亲曾住过的那间屋子,希望能够再看到他。”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希逐渐成为一个代表着美国20世纪80年代“黄金时代”的象征,共和党人视她为“共和党第一夫人”,民主党人也对她充满敬意,奥巴马当选总统时,米歇尔就曾致电南希,讨教“如何做好第一夫人”。而南希始终没有滥用自己的声望,这为她赢得了民众更多的敬意。
  如今,南希也追随里根而去。她被安葬在加利福尼亚西米谷的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紧挨着她的丈夫。正如奥巴马和米歇尔在唁电中说的那样——“她终于得以与她挚爱的丈夫重逢”。(洞 庭摘自《环球人物》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1961年春,周总理陪外宾游览龙井茶的著名产地之一梅家坞,喝完顶级的“明前”龙井后,他特意向周围人强调:“龙井茶的味道这么好,倒掉太可惜。”言毕,他将茶叶倒入口中咀嚼咽下。周总理懂茶、爱绿茶,但喝完茶汤后吃掉茶叶,显然不是品绿茶之道。  这应该是向毛主席喝茶习惯的公开致敬,毛主席喝茶喜欢吃掉茶叶是公开的秘密,而周总理吃茶叶的记载仅见此一次。不过,周总理将茶叶倒入口中的吃茶动作并不专业,毛主席的吃法
期刊
近些年,我越来越不能喝酒了,稍微喝多一点就可能醉倒,而且车轱辘话来回说,很是烦人。有一天在朋友家喝了酒,第二天,给几个当时在场的朋友都打了电话,问昨天是谁把我送回家的。他们都说,没人送,是你自己回家的。居然丧失了一段记忆!我知道,这是衰老的表现。年轻时就不一样了,喝酒后,谈话常有超水平发挥,而且也有自己未醉而看别人醉倒的时候。那时我有一个总结,喝酒时,一旦讨论到人生等重大问题时,基本上就是喝多了。
期刊
有一年春节,我在淡水遇见高中同学。淡水老街是旅游热点,行人不仅如织,而且织得凌乱,情人两两成对,家族三五成群,青年学子团团围聚,每种移动都是一种织法,没想到同学左闪右闪、我与孩子东挪西移,竟碰头了。  我们只顿了一下,便认出彼此,“喊阿伯、喊阿伯”,我敦促孩子。  关于人情称谓,你向来拘谨,那一回也不例外。你怯怯地喊了声阿伯,同学约莫是没听见。你摸不着头脑,我跟你说,先喊了,我再细说原委。待与同学
期刊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于1808年首次演出,但这部曲子直到“二战”期间才大红大紫。  英国人发现,《命运交响曲》的开头(前4个音符是da da da dum——)与摩斯密码中“V”(嘀嘀嘀嗒——)的节奏完全相同,于是这部交响曲就成了战胜法西斯的有力精神号召。当时英国广播公司传送到被占领的欧洲地区的所有广播,都以这首交响曲的这4个音符开始,它象征着人们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殷切期盼。  
期刊
我丈夫家在湖北孝感孝昌县的一个村子。2005年第一次回到他家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嫂子。我暗自问丈夫:“哥哥尽管算不上特别帅气,但为何找了这么难看的嫂子?”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多么粗鲁无礼,对一个农村的贫苦家庭而言,能够找到一个适龄的女子组建家庭,已是万幸。事实上,美貌和帅气在农村的婚配关系中,其权重远远不能和经济条件、家庭地位相比。嫂子的家境也不好,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我认识她十年来,发现她几乎
期刊
爱刻不容缓  海里有一艘船刻不容缓  要销毁一些词语刻不容缓  仇恨、孤独和残忍  连同一些遗憾、很多的剑  要发明很多快乐这刻不容缓  复制亲吻和麦田  找到玫瑰和河流刻不容缓  还有那些清亮的早晨  沉默降临落在肩上 还有光  不纯的光 甚至让人疼痛  爱刻不容缓,留下来  刻不容缓
期刊
“老病已全惟欠死,贪嗔虽断尚余痴。”这句诗写在略显泛黄的梅花喜神谱笺上,苍寒的笔力仿佛暮冬的一剑兰叶,隐约指向迟来的春意。我将它夹藏在书页中,有时打开,默然良久。人生总在羁绊与解脱中度过,对于有形的,对于无形的,究竟有没有人能全然断绝于人间的执着之外?有时清高反而不真实,太过入世又不免沾惹尘埃,人总在矛盾中找寻自己,我想起了一无牵挂的周师傅在晚年留下的一本薄书,像是一种人生的轨迹,或是一种遗憾。我
期刊
我在圣莫里茨度假时,偶遇一对来自日本的中年夫妻。  他们住在我的隔壁。每天早上,妻子都会早早起来去餐厅拿丈夫爱吃的早点——热牛奶、麦片、烤好的面包,然后端进卧室给丈夫吃。两人看起来很恩爱。  他们出门散步,丈夫的鞋带开了,妻子蹲下帮他系好。丈夫不曾说谢谢,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妻子也没有任何的不自然。  临走前一天,我们去跟他们告别。因为时间太早,丈夫还在睡觉,妻子出来向我们致歉,祝我们一路平安。  
期刊
来到神户,我不仅一饱眼福欣赏了美景,更为一些细节的温情而心生感动。  神户是日本第六大城市,拥有被称为日本最富异国风情的海港,整座城市背山面海,风景美不胜收。当地的朋友说要带我去一家与众不同的寿司店。  朋友问我:“还记得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吗?”当然记得!1995年1月,这里曾发生7.3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它夺走了6000多人的生命,导致4万多人受伤和20多万栋房屋被损毁。21年过去了,曾
期刊
21岁生日,我在安徽南部的一个村子度过。那时,高我一级的男朋友已毕业,回乡教书。  那里秀美、清明,有千亩竹林、千年溶洞。  我先是乘船,而后换长途汽车,后又换三轮车,早晨出发,日暮才抵达。  男朋友来接我。  他带我回家,一进门是一口缸,缸旁边第一间屋是米仓,院里养着猫、狗、鸡——看得出,在农村,这是一户殷实的人家。  他的父母、妹妹待我都极亲切,满桌子菜,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特产的笋。  饭后,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