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烧结制备碳化钛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陶瓷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碳化钛复合材料。选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试样的表观形貌与断口形貌,分别检测了其力学性能,以X射线衍射仪(XRD)对复合材料的成分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碳化钛材料中添加WC改善了其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WC颗粒在TiC基体材料中离散补强增韧以及金属组分的强韧化,有助于TiC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提升。试样S4在WC添加量达到15 wt.%时最优,材料的断裂面显微组织细密、晶界分布明显、裂纹扩张路线走向清晰。金属相的韧化与碳化物硬质相在基体中弥散增韧协同效应提高了TiC复合材料的韧性。力学性能分别为:维氏硬度21.7 GPa,弯曲强度1139 MPa,断裂韧性9.8 MPa·m1/2,相对密度99.2%。在所设定的1150℃及保温2 h条件氧化后,热压烧结工艺制备的试样表面形成了一层对基体具有保护效果的致密性氧化膜,所形成的完全氧化层层厚大概为52.3μm,过渡层层厚为22.8μm左右。
其他文献
本文对华东南(台湾,广东,海南)产的广东苏铁、台东苏铁及海南苏铁的形态学、解剖学和分类学问题、以及这几种苏铁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附有检索表及图。
现行历史统编教材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课程资源保障。对于教材中多种类型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从确立证据意识、培养学科思维、凸显教学立意三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史料实证的作用,综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分析绿色技术适应范围从建筑方案设计出发开展正向的设计,可以实现更好的绿色环境营造。中天设计收集并统计已建绿色建筑项目获得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并运用环境分析软件帮助建筑师在设计的全过程完善设计方案。以合肥明悦广场商业综合体为例,在规划与单体设计阶段针对场地及室内热、风、声、光环境的优化目标,进行多方案模拟与比较,实现绿色二星目标,取得较好的成果。该方法从设计的正向流程出发,经过不断完善可以实现绿色、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深入推进,刷新传统教学方式,助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成为了学校教学的工作目标。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数学是其中的基础课程,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为期的日后升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但现今高中数学教学普遍以大班模式进行,学生学习基础有别,单一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分层教学法是解决这种困境的良好工具。本文基于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成为新时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有助于高中生理解世界,并以更加精准的视角观察世界。高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实际效果,需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施行分层教学能够解决教育改革提出的个人问题,把分层教学的理论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
期刊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进步和整体发展为基本目标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充分掌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地发展和进步。基于这一基本教学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应用分组分层教学方法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
采用湿法球磨技术制备亚微米晶种,利用球磨亚微米晶种诱导在自制大孔α-Al2O3支撑体合成出高分离性能的 NaA 分子筛膜。采用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FE-SEM)、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分离技术对所合成的膜进行了系统表征。 在操作温度为 348 K,对水质量分数为 10%乙醇-水体系进行渗透汽化测试,分离因子>10 000 且渗透通量高于 2.5 kg?h-1?m-2。 在此基础上利用蒸汽渗透对其进
分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处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为其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进而让每名学生均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之所以实施分层教学,主要目的是满足层次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能力扩展与拔高,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提升与发展.对此,本文将立足分层教学模式,重点分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唐代诗格对日本早期歌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具体而微。奈良朝后期到平安朝中前期的歌学著作,不仅在文献形态和编撰体例上模仿了唐代诗格,而且在歌病的名目与定义、歌体的分类、风格的描述等方面,也都受到后者很大的启发。但是,日本歌学与唐代诗格的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日本歌学越来越疏离唐代诗格,乃至于到江户时代,出现了与之彻底区隔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自平安朝中期开始,无论是汉诗作者还是和歌作者,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