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2006年开始算起,进口葡萄市场大约经历了近5年的快速增长,近两年则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后的调整期:增速开始放缓,洗牌开始出现——实际上,即使没有酒行业大环境的低迷,这种调整也会出现,只是进入调整期的时间可能会延后,洗牌的力度可能没那么大。
毫无疑问,如果从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痛苦,但却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所要走的必经之路。
贸易商:风光不再
在5年的快速增长时期,小而散是酒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这个时期进口葡萄酒的大部分销售额是来自于“新晋”的酒商:他们或者有进出口贸易经验、或者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还有一批爱好者被高额利润所吸引最后变成酒商。这些新晋酒商在局部都有一定优势,或者在上游采购或者在渠道分销,但都缺乏整体的整合能力。但是,由于行业快速增长期有一个重要特点:“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些酒商大部分都能活下来,而且有很多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活得很好。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酒商,基本上都是用贸易商的思维在做进口葡萄酒:低价买进、加价卖出。在商言商,对这些酒商而言,利用自身优势赚取利润是天经地义,但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些酒商并没有真正为消费者留下太多有影响力的产品——到今天为止,除了拉菲、奔富这种原本就具备了高知名度的产品,并没有多少新的进口酒品牌被消费者所熟知并接受。大大小小几千种产品如过江之鲫被引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的可谓凤毛麟角。
存在即合理,用贸易的思维做进口葡萄酒,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期确实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这些贸易商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文化的认知,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进口葡萄酒。
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比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经济发达、购买力强,进口葡萄酒目标消费群集中度高,市场吞吐量大,历来是葡萄酒企业众家必争之地。许多进口产品先后在这块热土上安营扎寨,争相淘金,演绎春秋战国,从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丰厚的利润。可奇怪的是,即使在大环境还不错的时候,就有不少进口酒运营商在市场上处在被动挨打、苟延残喘的状态。到今天,不少已经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彻底退出市场。这其中,不乏一些名声赫赫、财大气粗并在行业内呼风唤雨的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贸易商的思维导致了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快钱思维不适合葡萄酒行业
葡萄酒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不仅仅是在上游种植和生产酿造行业,即使在销售阶段,也需要注重其品牌的打造和文化传播,现买现卖的快钱思维无法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事实上,大部分的贸易商以快速赚钱利润为目的,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均较弱。他们把货源组织完后,无论是分销给二级代理商还是直接供应终端,均以出货为目的,品牌塑造、文化传播基本上都是被动行为。
这一方面导致了自身下游的不稳定:二级经销商无法从这些贸易商身上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共同成长,仅仅沦为了一个出货渠道;另一方面,上游方面也同样无法满意: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无法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更长久的影响力。除了这两点外,实际上贸易商的快钱思维导致很多酒商很容易从正规酒商转向打“擦边球”的投机商,甚至转向造假的不法分子。
当然也有贸易商意识到这些,希望通过品牌运营来改变这种状况,但他们大部分没有专业的品牌运营经验、没有专业运营团队,无法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综合而言,进口葡萄酒行业大部分酒商综合实力较弱,不具备整合能力,加上贸易型快钱思维模式,导致了整个行业虽然表面火爆,但酒商小而散,市场集中度不高。
当然,在5年的快速增长期内,也有一部分具备了一定实力的专业酒商瞄准进口葡萄酒,致力于品牌化运营,如建发酒业、商源国际等等。但是由于市场并不成熟,这些品牌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即使像老牌品牌运营商也不时有“丑闻”爆出。
未来:共赢“供应链”
毫无疑问,由多重因素导致的行业调整期,最先被“调整”的对象将是贸易型酒商。在未来,随着行业的成熟,这种酒商的竞争力将逐步下降,未来的中国进口酒行业将由贸易商主导逐步转向多种商业模式并存,专业品牌运营商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模式,规模型连锁专卖店、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也将成为重要的渠道通路,而贸易商将作为补充模式而存在。
随着行业成熟度提高,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了解也会随之加深,但其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商品时,依然无法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渠道商的品牌以及品牌运营商所打造的品牌将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以ASC为例,消费者在经过近几年的狂轰滥炸后,依然相信这个渠道商品牌——不管你卖的是什么酒,我都投信任票。
未来的品牌运营商,其核心竞争力其实并不在品牌打造方面,而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为国内上游厂商及国外供应商提供品牌提升、销售和储运服务,为下游渠道商提供采购、物流、金融和咨询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产品及酒文化个性服务、推动酒水流通领域经营模式的变革,为股东与资本市场实现预期价值,实现酒水产业价值链的重新组合与价值增值。从而实现酒水行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实际上,目前国内真正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商源国际酒业借助集团优势和自身积累,正逐步成为国内进口酒行业优秀品牌运营商的领军者:在上游,度韦庄园、德国彼得美德等国外优秀的产品和企业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所认知并接受;在下游,以玛歌产区联盟的建立为核心,商源为自己的渠道商提供更多的综合服务,带动了酒商的共同成长。
毫无疑问,如果从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痛苦,但却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所要走的必经之路。
贸易商:风光不再
在5年的快速增长时期,小而散是酒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这个时期进口葡萄酒的大部分销售额是来自于“新晋”的酒商:他们或者有进出口贸易经验、或者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还有一批爱好者被高额利润所吸引最后变成酒商。这些新晋酒商在局部都有一定优势,或者在上游采购或者在渠道分销,但都缺乏整体的整合能力。但是,由于行业快速增长期有一个重要特点:“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些酒商大部分都能活下来,而且有很多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活得很好。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酒商,基本上都是用贸易商的思维在做进口葡萄酒:低价买进、加价卖出。在商言商,对这些酒商而言,利用自身优势赚取利润是天经地义,但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些酒商并没有真正为消费者留下太多有影响力的产品——到今天为止,除了拉菲、奔富这种原本就具备了高知名度的产品,并没有多少新的进口酒品牌被消费者所熟知并接受。大大小小几千种产品如过江之鲫被引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的可谓凤毛麟角。
存在即合理,用贸易的思维做进口葡萄酒,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期确实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这些贸易商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文化的认知,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进口葡萄酒。
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比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经济发达、购买力强,进口葡萄酒目标消费群集中度高,市场吞吐量大,历来是葡萄酒企业众家必争之地。许多进口产品先后在这块热土上安营扎寨,争相淘金,演绎春秋战国,从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丰厚的利润。可奇怪的是,即使在大环境还不错的时候,就有不少进口酒运营商在市场上处在被动挨打、苟延残喘的状态。到今天,不少已经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彻底退出市场。这其中,不乏一些名声赫赫、财大气粗并在行业内呼风唤雨的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贸易商的思维导致了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快钱思维不适合葡萄酒行业
葡萄酒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不仅仅是在上游种植和生产酿造行业,即使在销售阶段,也需要注重其品牌的打造和文化传播,现买现卖的快钱思维无法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事实上,大部分的贸易商以快速赚钱利润为目的,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均较弱。他们把货源组织完后,无论是分销给二级代理商还是直接供应终端,均以出货为目的,品牌塑造、文化传播基本上都是被动行为。
这一方面导致了自身下游的不稳定:二级经销商无法从这些贸易商身上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共同成长,仅仅沦为了一个出货渠道;另一方面,上游方面也同样无法满意: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无法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更长久的影响力。除了这两点外,实际上贸易商的快钱思维导致很多酒商很容易从正规酒商转向打“擦边球”的投机商,甚至转向造假的不法分子。
当然也有贸易商意识到这些,希望通过品牌运营来改变这种状况,但他们大部分没有专业的品牌运营经验、没有专业运营团队,无法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综合而言,进口葡萄酒行业大部分酒商综合实力较弱,不具备整合能力,加上贸易型快钱思维模式,导致了整个行业虽然表面火爆,但酒商小而散,市场集中度不高。
当然,在5年的快速增长期内,也有一部分具备了一定实力的专业酒商瞄准进口葡萄酒,致力于品牌化运营,如建发酒业、商源国际等等。但是由于市场并不成熟,这些品牌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即使像老牌品牌运营商也不时有“丑闻”爆出。
未来:共赢“供应链”
毫无疑问,由多重因素导致的行业调整期,最先被“调整”的对象将是贸易型酒商。在未来,随着行业的成熟,这种酒商的竞争力将逐步下降,未来的中国进口酒行业将由贸易商主导逐步转向多种商业模式并存,专业品牌运营商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模式,规模型连锁专卖店、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也将成为重要的渠道通路,而贸易商将作为补充模式而存在。
随着行业成熟度提高,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了解也会随之加深,但其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商品时,依然无法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渠道商的品牌以及品牌运营商所打造的品牌将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以ASC为例,消费者在经过近几年的狂轰滥炸后,依然相信这个渠道商品牌——不管你卖的是什么酒,我都投信任票。
未来的品牌运营商,其核心竞争力其实并不在品牌打造方面,而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为国内上游厂商及国外供应商提供品牌提升、销售和储运服务,为下游渠道商提供采购、物流、金融和咨询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产品及酒文化个性服务、推动酒水流通领域经营模式的变革,为股东与资本市场实现预期价值,实现酒水产业价值链的重新组合与价值增值。从而实现酒水行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实际上,目前国内真正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商源国际酒业借助集团优势和自身积累,正逐步成为国内进口酒行业优秀品牌运营商的领军者:在上游,度韦庄园、德国彼得美德等国外优秀的产品和企业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所认知并接受;在下游,以玛歌产区联盟的建立为核心,商源为自己的渠道商提供更多的综合服务,带动了酒商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