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思维训练的无效现象:有些教师的思维训练只光应付例后的巩固练习,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有些思维训练题难度偏大,造成教学的冷场;有些思维训练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有的思维训练不重视思维训练的开放性,削弱了训练的有效性。“每日思训”实践活动的研发,旨在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情境性和应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兴趣性、主动性,关注思维发展的延续性、创新性等,全面促使高层次思维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每日一题 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实践
“热带鱼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鱼儿在一尺来宽、两尺来长的发展空间里,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注定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它们吸收的养料与水分只能限定在鱼缸之内,在这样的环境中,鱼儿只能选择顺从。 然而当鱼缸不小心被打破,鱼儿被放进喷水池中,两个月后,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 反思教师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也正是如此?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思维发展舞台,学生就会得到怎样的发展。学校的空间固然很狭小,但是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却取决于教育者的高度。如果教育者能够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站在学生思维成长的角度施以教育,那么就如同给予了学生一方池塘,为学生的未来学习积蓄了足够的能量。
笔者有幸接手了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届一年级学生,为了在学生的起始年级培植思维的幼苗,关注其内隐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使之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恒于思考,真正成为思考领域里的小劳动者,笔者用一年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了“每日思维训练”的探索之旅,下面结合实践谈谈笔者对如何开展每日思维训练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 培育思维的延续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去了解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延伸到哪些面,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发展、思维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在了解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再想到学生思维培养时,就会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了。
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当学生一年级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排队问题”在学生的思维提升题中经常出现,下面呈现笔者对排队问题的几次合理设计:
一年级上册: 12月6日
小朋友排队,我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1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建议:先模拟场景排好队,让学生感知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要把排在前后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自己)
举一反三:
(1)小朋友排队,我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4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2)小朋友排队,我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6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说明:第一次呈现排队问题的类型,让学生感知一队的总人数为前面的人加上后面的人还需加上自己。
一年级上册:
【关键词】每日一题 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实践
“热带鱼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鱼儿在一尺来宽、两尺来长的发展空间里,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注定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它们吸收的养料与水分只能限定在鱼缸之内,在这样的环境中,鱼儿只能选择顺从。 然而当鱼缸不小心被打破,鱼儿被放进喷水池中,两个月后,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 反思教师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也正是如此?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思维发展舞台,学生就会得到怎样的发展。学校的空间固然很狭小,但是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却取决于教育者的高度。如果教育者能够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站在学生思维成长的角度施以教育,那么就如同给予了学生一方池塘,为学生的未来学习积蓄了足够的能量。
笔者有幸接手了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届一年级学生,为了在学生的起始年级培植思维的幼苗,关注其内隐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使之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恒于思考,真正成为思考领域里的小劳动者,笔者用一年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了“每日思维训练”的探索之旅,下面结合实践谈谈笔者对如何开展每日思维训练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 培育思维的延续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去了解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延伸到哪些面,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发展、思维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在了解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再想到学生思维培养时,就会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了。
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当学生一年级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排队问题”在学生的思维提升题中经常出现,下面呈现笔者对排队问题的几次合理设计:
一年级上册: 12月6日
小朋友排队,我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1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建议:先模拟场景排好队,让学生感知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要把排在前后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自己)
举一反三:
(1)小朋友排队,我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4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2)小朋友排队,我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6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说明:第一次呈现排队问题的类型,让学生感知一队的总人数为前面的人加上后面的人还需加上自己。
一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