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子的健康危机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小时候胖点没关系,过了青春期就自然瘦下来了。”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超重或者是肥胖,并如果持有此观点的家长需要注意了——从短期来看,孩子可能会出现关节痛或呼吸问题,长期看,他/她还可能患上儿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而且超重的儿童日后很可能会成为肥胖的成年人,将来患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更严重的是心理健康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千万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肥胖给宝宝带来的健康隐患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影响孩子身体对糖(葡萄糖)的利用。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医生们已经发现了2型糖尿病与成年人肥胖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儿童来说也是这样的。肥胖可能会导致胰岛细胞处理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并导致胰岛细胞负荷过重,一段时间后,胰岛细胞就会失去功能。研究表明,相比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在儿童中更为常见,但随着儿童肥胖的流行,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的2型糖尿病患儿比例正在上升。
  代谢综合征 新陈代谢综合征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好几种症状的统称。新陈代谢综合征会增加孩子患心脏病、糖尿病或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新陈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包括:高血压、高血糖、甘油三酯高、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以及腹部出现赘肉。
  高胆固醇和高血压 如果饮食不健康的话,孩子的血压水平和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升高。高胆固醇和高血压都会导致动脉内壁斑块堆积。而斑块会导致动脉狭窄、变硬,并在日后引发心脏病或脑卒中。
  哮喘 超重或者是肥胖的孩子更有可能患哮喘。研究人员猜想,这可能是因为肥胖会挤压气道,从而引发哮喘;肥胖引起的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炎症,也有可能会引发哮喘。而且研究表明,很多身体脂肪含量较高且运动水平较低的儿童,可能已经出现了哮喘的早期症状,但是家长和孩子自己并不知道。
  睡眠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很大的疾病,如果孩子患有该病的话,睡眠过程中呼吸会反复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是儿童肥胖的一种并发症。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儿童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性分别是正常儿童的4.14倍和5.98倍。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就是在没有大量摄入酒精和药物,或者是患有某些一直会导致脂肪肝的疾病的前提下,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过度的综合征。这种疾病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可能会导致肝脏瘢痕和肝损伤。
  青春期或者月经期的提前 肥胖会引起激素失衡,从而导致青春期开始得比预期更早。相比于发育正常的男孩,性早熟的男孩更容易出现药物滥用和犯罪等问题。而早熟的女孩更有可能受年纪稍大的朋友的影响,提早发生性行为。而且,月经初潮提前的女孩日后患乳腺癌的风险也较高。
  骨骼和关节问题 肥胖儿童出现骨折、关节和肌肉疼痛,甚至骨骼畸形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超重儿童在运动时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所以就不愿意锻炼,而不锻炼则意味着体重继续增加。
  心理健康也是问题
  社交障碍:跟超重有关的社交障碍对儿童的影响,与肥胖伴随的疾病对儿童的影响一样大。家长有可能从儿童的言行举止中观察出来。研究显示,在一个以瘦为美的社会中,儿童在6岁时就会对胖人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包括认为胖人懒惰、自私、刻薄等。
  自尊&校园欺凌&行为问题:一般来说,胖孩子相比于体型较瘦的同龄人来说,自尊水平较低。自尊水平低会转化为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和缺乏自信心,而缺乏自信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同学的影响下,胖孩子可能会认为肥胖是自己的错。胖孩子可能会被起外号,并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欺凌。以前的朋友可能会对他们敬而远之,而且也很难交到新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胖孩子的焦虑水平会上升,进而可能引发的一种极端是,他们会将自己的焦虑感外化,表现为扰乱课堂等;而另一种极端则是,儿童回避社交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抑郁:肥胖或超重儿童可能会缺乏归属感,当他/她处于群体当中的时候,可能会把自己看作外来者,因此常常感觉自己很孤单。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演变成孩子难以承受的绝望感。当儿童不再期望自己的生活会有所改善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的儿童会对正常活动失去兴趣,比平时更加贪睡,或者常常哭泣。有些抑郁儿童会隐藏自己的悲伤,情绪表现反而会很平稳。
  情绪性进食:压力和负面情绪是导致情绪性进食的主要因素,通常是由特殊的事件或者是情绪引发的。虽然家长和儿科医生都在监督孩子减少热量的摄入,但是有些超重儿童会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所以吃得比平时更多。当孩子非常急切地想要吃东西、每天饮食的次数或者食量有显著增加、特别想吃某种食物或者对饮食有负罪感的话,家长们就要注意了。
其他文献
全麦食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健康食品,但是对乳糜泻患者来说却是慢性毒药,使他们腹泻、腹痛,最后小肠严重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小麦为什么会让人腹泻?  谷胶是大麦、小麦、黑麦和燕麦当中的一种蛋白质。当乳糜泻患者吃下含有谷胶的食物后,谷胶就会激发他们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这有可能对小肠内壁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小肠无法吸收营养。久而久之,乳糜泻患者就可能会出现贫血、骨质疏松,患淋巴瘤的几率也将增加。  患有乳
期刊
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很多人为了美丽,经常会对鼻子的外形“大动干戈”,却并不了解,除了负责美丽,鼻子还有很重要的作用:保持呼吸畅通、闻气味以及让你吃东西有滋有味……正值过敏季,感冒、过敏、干燥的空气和外伤都会让鼻子不堪重负,怎样修复受伤的鼻子,护理生病期间脆弱的鼻子,又如何缓解鼻塞、流涕等影响生活质量的鼻炎症状——这些你都了解吗?  科普篇  嗅觉的真相  闻气味是鼻子最重要的功能,但关于嗅觉,
期刊
如果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就有可能腹泻,但牛奶是钙的优质来源,应该如何取舍呢?  为什么对乳糖不耐受?  喝了牛奶或者吃了乳制品后,腹绞痛、腹泻,有可能是乳糖不耐受。乳糖是牛奶和乳制品中的主要糖分,要分解乳糖,需要小肠制造的乳糖酶,而乳糖不耐受患者则没有足够的这种酶,因此无法有效地消化牛奶和乳制品。不能被消化的乳糖就会在结肠中制造很多气体,让人出现各种症状。乳糖不耐受没法治疗,只能小心翼翼地避免其
期刊
性学独立研究员、性科普作者、两性专栏作者,多家媒体的性方向栏目主笔及顾问,著有《第一口苹果的滋味》。  阴茎的大小和性生活的次数没有关系,做得更多不会使阴茎变得更大。但是不要因此感觉绝望,这不意味着你不会有高潮,阴茎的大小不是决定女性性满意的关键。女性的生理构造是这样的,阴茎和阴蒂是同源,阴茎受到足够刺激会高潮,阴蒂受到足够刺激也会高潮,阴道对很多女性来说不是一个敏感到足以引发高潮的器官,有阴道高
期刊
Q我产后半年,性生活时一直没有性高潮,越想有越到不了,只有通过手淫或在睡梦中有过性高潮。但我生小孩以前每次性生活都能达到高潮。这是怎么回事?我以后还能有性爱时的高潮吗?  产后刚半年,心理上有没有恢复到享受性爱的状态,是不是还是母亲的身份为主,这点还不能确知,肌肉状态恢复得怎么样,体型有没有与怀孕前有较大变化,有没有肥胖问题,它们可能都会影响到性高潮。但是总体来说,时间还短,又刚刚经历身体上的大变
期刊
Q我男友40岁,平时工作很忙,最近我们做爱时他有过两次早泄。后来我发现他偷着服用壮阳药,难道我们以后的性生活质量要靠壮阳药来维持吗?我心里有点别扭,你懂的。我该装没看见吗?  他服用药物,应该也是对射精时间短的担忧。压力大、年龄40,会成为性能力下降的原因,最近有不成功的性经历可能也会造成心因性功能障碍。但目前仅仅通过你的描述,还不能确知是不是有功能障碍。如果他对讨论自己的性问题不太避忌的话,你们
期刊
这是一种和炎症性肠病很像,但是又不同的肠道慢性病,虽然没那么严重,却长期困扰着患者。  你能分清肠躁症和炎症性肠病吗?  肠躁症和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很像,都是腹痛、腹泻或者便秘,但是又是另外一种疾病。肠躁症是肠道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但是肠道没有实质性的损伤,而炎症性肠病则是已经出现了器质性病变,能够通过X光、内窥镜和活检等手段检查出肠道的炎症或者溃疡。由于没有出现器质性的病变,肠躁症患者患结肠癌的几率
期刊
Q我新交的男朋友是无意中通过手机“摇一摇”结识的,我以前不喜欢也没有用过这种方式,他说他也是。交往的半年里他对我很好,但是我发现他依然在通过“摇一摇”来结识朋友(同性和异性都有),并且他以前交往过的两个女朋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结交的。他说他喜欢与人交往,所以偶尔用这种好玩的方式拓宽朋友圈。原来在这点上他一直对我说了谎,并且,我真的从心底不认同这种交友方式。我还应该相信他并继续和他的感情吗?  “摇一
期刊
很多思想传统的老人,从女儿/儿媳怀孕开始就盼着生个大胖小子,出生体重越重越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是怕瘦了、怕饿着,拼命喂出一个胳膊腿儿都胖出褶子的“米其林”宝宝……体重过重会增加儿童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作为榜样的父母,应该怎样为孩子建立起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而家有胖宝,又该如何帮助他/她甩掉多余的体重,重塑健康?记住,当你积极地去帮助你的孩子时,也为全
期刊
很多儿童都有超重的问题。对于年龄5~11岁的儿童来说,几乎每三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超重或肥胖。除了遗传因素、缺乏锻炼、营养过剩,以及希望孩子胖点儿富态可爱的养育老观念之外,还有更多间接导致宝宝变成小胖子的罪魁祸首都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让你大跌眼镜……  关于肥胖儿童的惊人数字  超重或肥胖的婴幼儿(年龄在0~5岁之间)的数量,从1990年的3200万上升到了2013年的4200万。在此期间,仅在世界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