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198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 "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
  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能够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加强马克思主义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进程。因此,首先要坚定广大农村党员千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党员干部的文化结构,真正使农村基层队伍成为社会精英,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
  先进文化必须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要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农民,使其消除小农意识、宗族观念、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树立科学精神,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应开辟文化建设的多种渠道,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多种形式;就应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科普宜传、告别陈规陋习,形成文明新风,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与发展。从继承的方面来看,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剔除腐朽没落的文化糟粕;从创新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面来看,既要对不同社区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又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本土文化的创新,完成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探究》是广西师范大学杜奋嘉教授继《红楼梦赏析》、《千年不醒梦红楼》之后的第三部红学专著,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探讨红学史方面的问题,对红学的渊源、流派
2002年10月12日 ,值此即将召开党的十六大之际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也迎来了自己的50华诞 ,庆典热烈而隆重。八百人的大教室人头攒动 ,座无虚席。出席这次盛会的有来自祖国各地的档案
在零点即将来临的时刻,我听见了阵阵爆竹声。透过窗帘,我看见了天空中烟花闪烁。不难想像,在另一方楼宇下,在点燃欢乐、激情与希望的人们的面容上,定然有如绽放的烟花的灿烂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着眼于“大学文化”来深化对五四新文学发生的研究,应该说,“大学文化”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宽泛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的新文学研究在研究视
“和陶诗”是苏轼晚年在特殊生活境遇中的产物,是作者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中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方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晚年的心路历程。安贫固穷与借饮酒来达到适意自在的境
本刊讯 益阳市档案局于2001年12月25日至2002年元月11日进行了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该局的竞争上岗分为4步:一是公布职位及任职资格,个人报名,进行资格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他们的主席李光耀上交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夏威夷有几十米高的海浪,只有一年四季的阳光直射,除外什
我讨厌这个少有阳光的季节———冬季。十七岁的雨季,满怀着斑斓的憧憬,期待着中考的到来。然而距离中考还有三个月时,我却遭遇了“非典”的劫难———我被隔离了。于是,理想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机关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晋升为省特级机关档案室,成为全市法院系统率先进入省特级档案室的单位。他们强化档案意识,采取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