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d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对症支持治疗,并选择40例患者使用西咪替丁治疗,与40例使用兰索拉唑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胃液pH值,确定停止出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两组发生的并发症和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西咪替丁组治疗后胃内pH值显著低于兰索拉唑组(P<0.05);而凝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长于兰索拉唑组(P<0.05);西咪替丁组发生肝肾功能受损和皮疹的比率分别为22.5%和20.0%,均显著高于兰索拉唑组2.5%(P<0.05);西咪替丁组显效率高于兰索拉唑组(P<0.05)。 结论 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西咪替丁;兰索拉唑;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
  出血前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疼痛较为剧烈,其强度超过平时的疼痛程度,一旦发生出血,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碱性血液对胃酸有中和与稀释作用,加之出血后血液覆盖溃疡面将胃酸分开从而减少直接消化性溃疡剧烈疼痛突然缓解,预示可能发生溃疡出血,因为刺激,故疼痛随之缓解或减轻[1]。本研究主要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使用药物治疗,探讨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80例,排除活动性出血,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本实验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批准。西咪替丁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3~64岁,平均(34.9±2.8)岁;病程3~48 h,平均(15.9±1.1)h,失血量估计超过200 mL者11例,200 mL以内者29例。兰索拉唑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35.4±2.7)岁;病程3~48 h,平均(15.8±1.2)h;失血量估计超过200 mL者10例,200 mL以内者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失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平衡、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持续胃肠减压、严格禁饮禁食、吸氧等处理,其中西咪替丁组使用0.1 g/mL的西咪替丁注射液2 mL(三精制药有限公司,H23022968)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兰索拉唑组则使用兰索拉粉针(奥赛康公司,H20080336)30 mg,使用5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均每日静脉滴注1次,以持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直至出血停止,疼痛缓解。
  1.3 观察指标
  首先确诊是否存在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对于呕血的患者,要排除口腔和鼻咽部出血以及呼吸道的咯血,存在黑便或柏油样便的患者,应注意排除服用铁剂、铋剂或使用活性炭以及动物血等原因造成,急性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合并休克的患者,尚未有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排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同时进行直肠的指检,并确定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活动性出血排除标准:进行胃肠减压后引流管内持续引流鲜红色不凝血,呕血患者为持续鲜红色血液,或者存在黑便或柏油样便稀薄且暗红色逐渐增多的,且伴有持续亢进的肠鸣和腹痛,经大量补液输血后,患者仍存在循环功能不稳定甚至恶化者,血常规监测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持续下降进行性下降,当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肾功能监测示血尿素氮仍持续高值甚至有所升高。在每次患者滴注完西咪替丁或兰索拉唑后,将所有患者的胃肠减压液进行胃液pH值测定,并观察患者引流液颜色,确定停止出血时间以及患者临床表现中疼痛消失时间,并比较两组发生的并发症。
  1.4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随访,并实施胃镜检查,观察其治疗效果。痊愈:溃疡部位以及溃疡周围区域炎症反应消失,瘢痕形成,出血部位愈合良好;显效:溃疡部位愈合,但溃疡周围区域存在一定的炎症反应,瘢痕部分形成,但无活动性出血;有效: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溃疡周围区域炎症反应,整体处于溃疡愈合期,可见少量出血;无效:治疗后情况同治疗前甚至更差。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西咪替丁组治疗后胃内pH值显著低于兰索拉唑组(P<0.05),而凝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长于兰索拉唑组(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西咪替丁组发生肝肾功能受损和皮疹的比率分别为22.5%和20.0%,均显著高于兰索拉唑组2.5%(P<0.05),而两组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比率均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西咪替丁组显效率为62.5%,兰索拉唑组显效率为82.5%,西咪替丁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兰索拉唑组(P<0.05),而西咪替丁组无效率为5.0%,兰索拉唑组无效率为0%。
  3 讨论
  高胃酸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一种常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中,迅速有效的抑制患者胃酸的分泌,对于止血以及患者患者疼痛有决定性作用。西咪替丁可使胃部pH值每天70%的时间内保持在4.0以上,使用兰索拉唑可使胃部pH值每天92%的时间内保持在4.0以上,因此兰索拉唑在酸抑制治疗方面优于西咪替丁,更有利于快速止血,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再出血和手术需要[2]。同时兰索拉唑能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和促进胃黏膜溃疡愈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剩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其在胃内pH>4时能有效地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减少损伤作用,有利于溃疡面的修复[3]。   兰索拉唑是一苯并咪唑衍生物,是继奥美拉唑之后又一新的较强的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腐蚀性食管炎、胃食管返流病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是安全有效的[4]。本研究发现兰索拉唑组治疗后胃内pH值显著高于西咪替丁组,且凝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快于西咪替丁组,提高胃内pH值可显著降低溃疡粘膜中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稳定血凝块,这是抑酸药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的主要机制,所以,有效快速的抑制胃酸分泌进而提高胃内pH值是消化性溃疡的止血与愈合的关键[5]。本组中兰索拉唑组发生肝肾功能受损和皮疹的比率均仅为2.5%,显著低于西咪替丁组的22.5%和20.0%。兰索拉唑口服制剂化学稳定性和脂溶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对酸相关性疾病疗效肯定,其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从而有力并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用药后24 h内对基础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6]。
  西咪替丁虽为H2受体阻断剂的典型代表,是临床较常使用的制酸剂,但西咪替丁的制酸方式单一,且胃酸分泌的组织作用不充分,在使用时还可因迅速产生耐受性,而造成胃内酸度反跳性增高,较难形成合适的胃内环境[7]。本研究兰索拉唑组通过对症支持治疗以及联合兰索拉唑粉针30 mg,每日静脉滴注1次,以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发现有13例患者溃疡痊愈,出血消失,另外20例患者的溃疡部位达到愈合,仅溃疡周围区域存在一定的炎症反应,瘢痕部分形成,均无活动性出血,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西咪替丁组,但是药物保守治疗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当患者消化道出血时间持续超过48 h,且在入院后的24 h内输注的血液制品,尤其是浓缩红细胞超过1500 mL,患者仍存在显著地循环血容量不足和循环不稳定表现,或者通过保守治疗出血暂时停止但很快有复发者,需要立即果断的实施手术治疗。通过本组研究我们认为,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祖达.兰索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5(11):116,118.
  [2]吕静.四种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09,15(28):137.
  [3]杨惠.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8):84-85.
  [4]孙士其,张振玉,李晓昕.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试验研究[J].安徽医药,2008,12(10):955-957.
  [5]王晓虹,王青.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61-62.
  [6]奥维加临床协作组.兰索拉唑针剂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5):338-340.
  [7]艾米日古丽·亚森,古丽巴哈尔·约麦尔.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内科治疗[J].医学信息,2009,22(12):2957.
  (收稿日期:2012-08-1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的效应。 方法 将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双盲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普通常规治疗和安慰剂治疗2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普通常规治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1周,后等同对照组方案治疗1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较对照组优;治疗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C-反应蛋白、血小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针刀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首先对患者施以小针刀疗法,局麻下用小针刀在患膝行纵疏横剥及提插切割刀法治疗1周,再予活血化瘀通经络及祛风湿壮筋骨中药(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天南星、伸筋草、透骨草、川牛膝、五加皮)装入药袋,放入熏蒸床加水加热后熏蒸患膝。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结果 76例患者中治愈68例,显效及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曲美他嗪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 将94例CHF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疗程为24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口服,3次/d,疗程24周,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60 m
期刊
[摘要] 目的 总结早期腹腔置管灌洗透析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经验和体会。 方法 对33例早期腹腔置管灌洗透析治疗SAP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灌洗的观察及预防感染。 结果 33例患者中31例治愈,1例发生胰腺脓肿,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 结论 腹腔灌洗是治疗SAP的早期重要措施,而引流管的护理,灌洗的护理及预防感染是保障腹腔灌洗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腹腔灌洗;腹膜透析;急性重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笔者所在社康中心注射患者药物过敏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社康中心2010年12月~2011年12月3 120例注射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并对过敏反应进行分析。 结果 3 120例注射患者中,40例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1.28%。其中青霉素16例,占发生过敏总数的40%,氨苄青霉素10例,先锋霉素4例,磷霉素2例,破伤风抗毒素4例,中药制剂过敏4例。 结论 笔者
期刊
[摘要]阐述2010年版GMP实施后,如何加强A/B级洁净室(区)的管理;并从人员数量的控制、人员的变更控制、人员的卫生要求、洁净工作服(包括帽子、口罩、鞋套)材质要求、人员着装要求、洁净室(区)使用的物料要求、物品传入的要求、洁净室(区)的清洁处理和洁净室(区)的维护与监测等方面来讨论,以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确保产品质量。  [关键词] GMP 洁净室(区);洁净度;尘埃粒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保留脾脏的全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20例接受保留脾脏的全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胰头癌患者行保留脾脏的全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无术中死亡病例,4例(20.0%)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5.0%)术后60天内死亡。术后血糖均能较好的控制,生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保守综合治疗、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及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腰椎融合术3种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A组(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组)65例、观察B组(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腰椎融合术组) 63例和对照组(保守综合治疗组) 66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3DCRT及联合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放射损伤情况和预后因素。 方法 63例符合入组标准的Ⅰ~Ⅲ期NSCLC纳入本研究,27例为单纯放疗,放疗中单次剂量中位值为2 Gy(1.8~4.0 Gy),5次/周,中位总剂量65 Gy(60~112 Gy),95%的PTV得到处方剂量。中位随访期13个月。不进行区域淋巴结预防性照射。CTV照射60 Gy(2Gy/次,1次/d,5 d
期刊
[摘要] 目的 评价经阴道补片修补术联合消痔灵注射黏膜固定术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 方法 60例直肠前突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阴道补片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阴道补片修补术联合消痔灵注射黏膜固定术治疗。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阴道补片修补术联合消痔灵注射黏膜固定术治疗直肠前突疗效可靠。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