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的“独岛”号是目前东北亚最大的两栖战舰,这艘2007年7月服役的庞然大物满载排水量达18860吨。无论体积还是载机数量都创了此次来访外舰之最。4月22日,笔者有幸登上该舰参观,虽然开放程度没有想像的大,但也对该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中规中矩的两栖舰
初看“独岛”,外观十分整洁。很多细节明显采用了时下流行的隐身设计,比如将部分结构设计成倾斜式侧面。“独岛”号在舰首部分的干舷采用外倾式,岛式上层建筑侧面内倾,这些有利于将雷达波反射到空中或水中;各部结构采用倒角连接。如甲板与舷项列板以及列板间的连接处,普遍采用凸面圆滑过渡的倒角连接,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弱角反射效应。“独岛”号的舰体封闭性明显好于日本“大隅”级,舰艇船体及上层建筑外壁上的开口都尽可能减少。以避免产生雷达波的“腔体”反射。同时,该舰采用轻合金全封闭桅杆,使敌方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强度大为减弱,从而达到隐身目的。此外,“独岛”号的干舷高度也低于西方同级别两栖舰,这也有利于舰体的隐身。
“独岛”号的确是个大块头,它的舰体长和宽分别达到200米和32米,体积略大于日本新近服役的“日向”号直升机母舰。该舰主体由三层甲板构成。飞行甲板采用全通型,设有5个起降点,可同时允许5架直升机进行起降作业。飞行甲板下面的2号甲板在除船坞和升降机部分外的空间设置了作战与指挥舱室,直升机飞行员和陆战队员的居住空间也在这里。下面的3号甲板是从前到后全通的车辆甲板兼机库,艉部是稍向下倾斜的船坞装卸机构。这层甲板占据了通常两层甲板的高度。
“独岛”号的坞舱长度接近60米,外舱门是蚌式开合的,下部舱门兼作两栖车辆海上回收的跳板。据公开资料,“独岛”号的坞舱内可收容2艘LSFⅡ气垫登陆船或LCAC,或者4艘LCM-8,或6艘LCU MK-L0登陆艇。LSFⅡ气垫登陆船长26.4米,宽14.3米,搭载量60-75吨,最大航速40节,续航力480海里/35节。该登陆艇由韩国公司在美国LCAC基础上改进而来。
曾经看到一些国外媒体质疑该舰能否搭载两艘LSFⅡ,因为两艘LSFⅡ至少需要约60米的长度,但该舰在距离舰艉50米左右的位置上设置了升降机,两者存在冲突嫌疑。从实际看到的情况来说,“独岛”号的后升降机的确与坞舱存在部分重叠空间,升降机下来后直接与车辆甲板,机库同高,而车辆甲板和坞舱底部之间的落差不足以容纳1艘LSFⅡ,因此在搭载2艘LSFⅡ时,后升降机使用受限问题的确存在。 “独岛”号没有采用法国“西北风”级和美国“黄蜂”级中把车辆甲板和机库分层的设计。如果作为直升机母舰,这就意味着无法搭载更多的车辆和装甲装备,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面临装备搭配问题。作为机库时,“独岛”号最多可容纳10架UH-60P“黑鹰”直升机;搭载车辆时。连同坞舱的面积,最多可容纳10辆K-2主战坦克和31辆装甲车辆,或者35辆军用卡车。
“独岛”号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全柴推进,主机为4台MAN公司授权韩国斗山重工生产的MAN SA PC2.5 STC中速柴油机,总功率为30兆瓦。由于设计了坞舱,该舰的水线宽为31米,最大航速也只能达到22节左右,但它的续航力可达到10000海里/12节。为了改善操纵性,“独岛”号舰首水线以下部分装有侧向推进器。可以辅助母舰的低速航行和靠泊机动。
也许是“独岛”号太大了。士兵们“不得不”集中在一些有限的开放区,例如居住舱、小型医院等,到处都有“NO PHO-TO”的警示牌。让普通观众感觉有种异样的神秘。“独岛”号最多可以搭载7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居住舱没有想像的拥挤,里面甚至还设有健身房和小型超市。按照惯例,大型两栖舰艇都会设有一个专业的医疗机构。“独岛”号的医院规模不大,但主要部门,包括手术室、牙医室、诊室、X光检查室和病房等一应俱全,医疗设施也相当先进。
韩式特色的防御系统
“独岛”号展示给中国观众的一面并不多,站在宽大的甲板上,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武器就是两座“守门员”7管30毫米近程防御火炮系统和l套“拉姆”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它们组成了该舰的近程防御系统。自KDX-Ⅱ开始,韩国就在尝试“弹 炮”组合式近防系统。
两座泰利斯公司荷兰子公司生产的“守门员”近防系统,分别安装在舰首和舰岛后部。“守门员”系统可拦截高速机动导弹和飞机,可以在探测和跟踪目标后开火。并能同时对几个目标作出毁伤评估。其连续搜索和边扫描边跟踪方式保证了系统在多目标情况下可自动快速转向下一个最有威胁的目标,即使在强杂波和干扰下。也能及时探测到小型超音速目标。“守门员”全重6.8吨,采用的火炮为7管30毫米GAU-8机关炮,初速1020米/秒。射速4200发/分,射程3000米,备弹数1190发。该炮的可靠性较高。平均故障发生数为33000发。就总体性能而言,“守门员”系统要优于美制“密集阵"BLOCK-1A系统。正因如此。韩国海军迄今为止共购买了17套,装备于所有KDX系列驱逐舰。
“拉姆”近防导弹系统在其岛型建筑的舰桥顶部。主要负责近程对空防御。“拉姆”是以轻巧、快速反应、“发射后不管”为特征的近程低空点防御导弹系统,由美国雷锡恩导弹系统公司和德国拉姆系统公司联合研制,可装备在大、中、小型舰艇上,用于拦截各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低空高速飞机。RIM-116A(BlockO)“拉姆”导弹是在美国“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导弹外形基本相同,内部改动较大。“拉姆”的自动驾驶仪与旋转弹体相结合。使导弹在飞行末段机动能力大于20g。导弹采用被动雷达寻的和红外寻的双模制导,战斗部为连续杆杀伤型。最大射程10千米。速度大于2倍音速,全弹长2.79米,弹径0.127米,全弹质量70.7千克。“拉姆”系统使用MK-44导弹贮藏箱及21管MK-49导弹发射系统(“独岛”号目前仅装备10个发射单元)后,具有了更强的杀伤力及多目标拦截能力。
由于该舰并非火力作战型舰艇,这样的防御武器配置还是可圈可点的,最大优势就是三者射界死角少,彼此可以兼顾。无论威胁来自何方,至少能保证两部系统提供10千米以内的末端防御。大大提高了目标拦截率。
除了主动防御系统。被动防御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独岛”号的主要电子战装备是我们已知的“索纳塔”系统。位于主桅顶部的。由三个圆柱形天线屏蔽器装置构成。该舰还装备了“达盖”MK-2干扰弹发射装置。主要用于发射金属箔条/红外诱饵弹及箔条红外混合诱饵弹等来诱骗来袭反舰导弹。此外,舰尾右舷靠近水线部位还布置了1个圆孔,用于 收放SLQ-261K型(仿制美国ANtSLQ-25A“水精”)拖曳式鱼雷诱饵。
简约而不简单的雷达系统
“独岛”号的电子设备主要集中在舰岛,外观经过隐身设计的SMART-L雷达是该舰的一大看点。
SMART-L雷达是一部工作在L波段的多波束3D远程搜索雷达,在吸取了SMART-S和MW-08雷达经验的情况下,于1991年开始研发,1999年5月完成单机试验,同年开始正式装备西方舰艇。SMART-L雷达能自动探测和跟踪1000个空中目标和100个水面目标,甚至还能跟踪32个电子假目标。据称该雷达能够探测65千米外的隐身飞行器,220千米外的普通战机和远至400千米的海岸巡逻飞机。SMART-L雷达甚至可用于弹道导弹防御。同样装备该雷达的荷兰皇家海军“特罗姆普”号护卫舰曾在2007年初,参加了在美国太平洋导弹试验场举行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的重要测试。在试验中,“特罗姆普”号使用它自己的SMART-L雷达成功地跟踪了一枚近程弹道导弹目标。该雷达利用了专为BMD开发的远程改进波形(ELR),并且推算出了预测拦截点和拦截导弹大致的发射位置。
“独岛”号的另外两部主要电子设备分布在主桅上,分别是MW-08近程搜索雷达和SPS-95K导航雷达。MW-08雷达能够探测并同时跟踪10个水面目标和20个空中目标,最大探测距离150千米,目标飞行速度达到4马赫。它还能控制两座“守门员”系统对目标进行拦截。SPS-95K雷达由大宇公司仿美SPS-55M雷达而成,主要用于200千米范围内对水面目标的搜索,为母舰提供导航信息。
作战使用突出两栖指挥
“独岛”号是根据韩国新的舰队整备计划建造的。韩国海军预计到2020年可建立2-3支快速反应舰队,每支舰队包括一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一艘KDXⅢ防空驱逐舰、2-3艘KDXⅡ多用途驱逐舰、一定数量的FFX护卫舰及2艘AIP型潜艇。“独岛”级在编队中将扮演中枢指挥舰角色。
由于“独岛”号所执行的任务比较多元化,搭载的飞机、坦克、车辆等装备类型也非常多,因此“独岛”号的指挥控制系统比一般的直升机母舰更加复杂。除本舰的防御外,还要承担舰艇编队作战、登陆卸载、航空管制等多种指挥控制任务。因此其毖须有先进的C4I系统作为保证。指挥控制室是作战舰艇的中枢。通常不会对外开放。“独岛”号也不例外。据公开资料了解,该舰的指控中心配备了最先进的C4ISRTA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处理、监视、侦搜和目标获取)。该系统由三星和泰利斯公司联合研制,包括一个战役态势管理系统,能够把舰载雷达和其它传感器所获取的各种战场环境信息传送至指挥中心大屏幕。该舰的指控中心最多可容纳一个150人的作战指挥决策团队。
综合分析“独岛”号及其未来编队的作战能力,其战时完全可以担负的重要任务有三。其一,是指挥编队攻击和消灭敌方来袭海上兵力。其二,加强薄弱海域的防御能力。据勘测,在靠近韩国东海岸上百海里的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其它海洋资源。然而在这一海域,韩国海军力量历来十分薄弱,邻国日本的海上力量却相当强大这使韩国感到了巨大的军事压力。一旦“独岛”号被定期新派东海岸的海军基地,与部署在沿海的韩国空军F-15相配合,就能组成强大的攻防兼备力量,有效地保护东海岸的港口、基地、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航运的安全。其三,支援两栖作战。两栖作战是韩国远洋海军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与敌国发生战事时,“独岛”号及其编队将使用舰载直升机、舰载武器护送和掩护海军陆战队航渡和抢滩登陆作战。“独岛”号的服役将使韩国海军两栖作战部队的远距离投送能力和快速登陆能力得到空前加强,作战范围也不仅仅是本土周边,甚至可以从东北亚辐射至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
此外,“独岛”号还将在一些非军事任务(例如救灾、人道主义救援、国际维和与紧急撤侨等等)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都是其作为两栖舰的优势体现。
自主航母路仍漫漫
从“独岛”号上下来,感慨颇多。我国的“昆仑山”号在排水量与“独岛”不相上下,但毕竟不是采用直通甲板。
“独岛”的成功研制标志着韩国军用造船技术达到一个新高度。作为东北亚第一艘“准航母”,“独岛”号帮助韩国海军在两栖作战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超越了日本海上自卫队。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表示,“独岛”号表达了韩国自主国防意志,是韩国海军发展的转机。
不过,细数“独岛”的核心装备,动力、武器和电子系统基本都是引进自欧美或按许可证制造,国产化率仍然很低。日韩两个同为美国的盟友,同样装备大量西方装备,但面对未来的竞争关系,两国都意识到,除了国防自主,装备自主。别无它路可循。韩国的决心不仅凸显在以日韩两国有激烈争议的“独岛”作为韩国海上最大作战舰艇的命名,细节方面也作出了实质性举措,包括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制。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仅仅拥有搭载直升机的准航母是远远无法在潜在斗争中占据优势的,因此发展航母一直是韩国海军的梦想。
客观地说,“独岛”号具备了一定的垂直起降飞机的起降潜力,但对一艘真正的航母而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固定翼舰载机搭载与运用,包括机构的设置,甲板的配置。机库等配套设施建设,弹药油料保障,海上维修保养以及空中管制与作战指挥等细节。
韩国在航母之路上似乎在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此前海军曾低调表示“独岛”号不会搭载F-35B垂直起降战机。以减消周边国家的顾虑。但据《韩国时报》2009年3月1日的一则报道,似乎要给“独岛”赋予新的身份。该报引用美国国防采购计划局人士消息,韩国正在寻求引进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B,用于“独岛”号两栖攻击舰。不过对于F-35B的出口,美国国会依然守口如瓶,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得到固定翼舰载机,“独岛”号充其量也仅能称作多用途两栖舰,甚至还不如西班牙正在建造的战略投送舰。
路漫漫其修远兮,“独岛”号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它争议性的命名,争议性的身份,更多的是它代表了一种航母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即以“大型多用途两栖舰”为基础研制轻型航母,为未来发展大中型航母作铺垫和过渡。
中规中矩的两栖舰
初看“独岛”,外观十分整洁。很多细节明显采用了时下流行的隐身设计,比如将部分结构设计成倾斜式侧面。“独岛”号在舰首部分的干舷采用外倾式,岛式上层建筑侧面内倾,这些有利于将雷达波反射到空中或水中;各部结构采用倒角连接。如甲板与舷项列板以及列板间的连接处,普遍采用凸面圆滑过渡的倒角连接,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弱角反射效应。“独岛”号的舰体封闭性明显好于日本“大隅”级,舰艇船体及上层建筑外壁上的开口都尽可能减少。以避免产生雷达波的“腔体”反射。同时,该舰采用轻合金全封闭桅杆,使敌方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强度大为减弱,从而达到隐身目的。此外,“独岛”号的干舷高度也低于西方同级别两栖舰,这也有利于舰体的隐身。
“独岛”号的确是个大块头,它的舰体长和宽分别达到200米和32米,体积略大于日本新近服役的“日向”号直升机母舰。该舰主体由三层甲板构成。飞行甲板采用全通型,设有5个起降点,可同时允许5架直升机进行起降作业。飞行甲板下面的2号甲板在除船坞和升降机部分外的空间设置了作战与指挥舱室,直升机飞行员和陆战队员的居住空间也在这里。下面的3号甲板是从前到后全通的车辆甲板兼机库,艉部是稍向下倾斜的船坞装卸机构。这层甲板占据了通常两层甲板的高度。
“独岛”号的坞舱长度接近60米,外舱门是蚌式开合的,下部舱门兼作两栖车辆海上回收的跳板。据公开资料,“独岛”号的坞舱内可收容2艘LSFⅡ气垫登陆船或LCAC,或者4艘LCM-8,或6艘LCU MK-L0登陆艇。LSFⅡ气垫登陆船长26.4米,宽14.3米,搭载量60-75吨,最大航速40节,续航力480海里/35节。该登陆艇由韩国公司在美国LCAC基础上改进而来。
曾经看到一些国外媒体质疑该舰能否搭载两艘LSFⅡ,因为两艘LSFⅡ至少需要约60米的长度,但该舰在距离舰艉50米左右的位置上设置了升降机,两者存在冲突嫌疑。从实际看到的情况来说,“独岛”号的后升降机的确与坞舱存在部分重叠空间,升降机下来后直接与车辆甲板,机库同高,而车辆甲板和坞舱底部之间的落差不足以容纳1艘LSFⅡ,因此在搭载2艘LSFⅡ时,后升降机使用受限问题的确存在。 “独岛”号没有采用法国“西北风”级和美国“黄蜂”级中把车辆甲板和机库分层的设计。如果作为直升机母舰,这就意味着无法搭载更多的车辆和装甲装备,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面临装备搭配问题。作为机库时,“独岛”号最多可容纳10架UH-60P“黑鹰”直升机;搭载车辆时。连同坞舱的面积,最多可容纳10辆K-2主战坦克和31辆装甲车辆,或者35辆军用卡车。
“独岛”号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全柴推进,主机为4台MAN公司授权韩国斗山重工生产的MAN SA PC2.5 STC中速柴油机,总功率为30兆瓦。由于设计了坞舱,该舰的水线宽为31米,最大航速也只能达到22节左右,但它的续航力可达到10000海里/12节。为了改善操纵性,“独岛”号舰首水线以下部分装有侧向推进器。可以辅助母舰的低速航行和靠泊机动。



也许是“独岛”号太大了。士兵们“不得不”集中在一些有限的开放区,例如居住舱、小型医院等,到处都有“NO PHO-TO”的警示牌。让普通观众感觉有种异样的神秘。“独岛”号最多可以搭载7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居住舱没有想像的拥挤,里面甚至还设有健身房和小型超市。按照惯例,大型两栖舰艇都会设有一个专业的医疗机构。“独岛”号的医院规模不大,但主要部门,包括手术室、牙医室、诊室、X光检查室和病房等一应俱全,医疗设施也相当先进。
韩式特色的防御系统
“独岛”号展示给中国观众的一面并不多,站在宽大的甲板上,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武器就是两座“守门员”7管30毫米近程防御火炮系统和l套“拉姆”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它们组成了该舰的近程防御系统。自KDX-Ⅱ开始,韩国就在尝试“弹 炮”组合式近防系统。
两座泰利斯公司荷兰子公司生产的“守门员”近防系统,分别安装在舰首和舰岛后部。“守门员”系统可拦截高速机动导弹和飞机,可以在探测和跟踪目标后开火。并能同时对几个目标作出毁伤评估。其连续搜索和边扫描边跟踪方式保证了系统在多目标情况下可自动快速转向下一个最有威胁的目标,即使在强杂波和干扰下。也能及时探测到小型超音速目标。“守门员”全重6.8吨,采用的火炮为7管30毫米GAU-8机关炮,初速1020米/秒。射速4200发/分,射程3000米,备弹数1190发。该炮的可靠性较高。平均故障发生数为33000发。就总体性能而言,“守门员”系统要优于美制“密集阵"BLOCK-1A系统。正因如此。韩国海军迄今为止共购买了17套,装备于所有KDX系列驱逐舰。
“拉姆”近防导弹系统在其岛型建筑的舰桥顶部。主要负责近程对空防御。“拉姆”是以轻巧、快速反应、“发射后不管”为特征的近程低空点防御导弹系统,由美国雷锡恩导弹系统公司和德国拉姆系统公司联合研制,可装备在大、中、小型舰艇上,用于拦截各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低空高速飞机。RIM-116A(BlockO)“拉姆”导弹是在美国“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导弹外形基本相同,内部改动较大。“拉姆”的自动驾驶仪与旋转弹体相结合。使导弹在飞行末段机动能力大于20g。导弹采用被动雷达寻的和红外寻的双模制导,战斗部为连续杆杀伤型。最大射程10千米。速度大于2倍音速,全弹长2.79米,弹径0.127米,全弹质量70.7千克。“拉姆”系统使用MK-44导弹贮藏箱及21管MK-49导弹发射系统(“独岛”号目前仅装备10个发射单元)后,具有了更强的杀伤力及多目标拦截能力。
由于该舰并非火力作战型舰艇,这样的防御武器配置还是可圈可点的,最大优势就是三者射界死角少,彼此可以兼顾。无论威胁来自何方,至少能保证两部系统提供10千米以内的末端防御。大大提高了目标拦截率。
除了主动防御系统。被动防御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独岛”号的主要电子战装备是我们已知的“索纳塔”系统。位于主桅顶部的。由三个圆柱形天线屏蔽器装置构成。该舰还装备了“达盖”MK-2干扰弹发射装置。主要用于发射金属箔条/红外诱饵弹及箔条红外混合诱饵弹等来诱骗来袭反舰导弹。此外,舰尾右舷靠近水线部位还布置了1个圆孔,用于 收放SLQ-261K型(仿制美国ANtSLQ-25A“水精”)拖曳式鱼雷诱饵。
简约而不简单的雷达系统
“独岛”号的电子设备主要集中在舰岛,外观经过隐身设计的SMART-L雷达是该舰的一大看点。
SMART-L雷达是一部工作在L波段的多波束3D远程搜索雷达,在吸取了SMART-S和MW-08雷达经验的情况下,于1991年开始研发,1999年5月完成单机试验,同年开始正式装备西方舰艇。SMART-L雷达能自动探测和跟踪1000个空中目标和100个水面目标,甚至还能跟踪32个电子假目标。据称该雷达能够探测65千米外的隐身飞行器,220千米外的普通战机和远至400千米的海岸巡逻飞机。SMART-L雷达甚至可用于弹道导弹防御。同样装备该雷达的荷兰皇家海军“特罗姆普”号护卫舰曾在2007年初,参加了在美国太平洋导弹试验场举行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的重要测试。在试验中,“特罗姆普”号使用它自己的SMART-L雷达成功地跟踪了一枚近程弹道导弹目标。该雷达利用了专为BMD开发的远程改进波形(ELR),并且推算出了预测拦截点和拦截导弹大致的发射位置。
“独岛”号的另外两部主要电子设备分布在主桅上,分别是MW-08近程搜索雷达和SPS-95K导航雷达。MW-08雷达能够探测并同时跟踪10个水面目标和20个空中目标,最大探测距离150千米,目标飞行速度达到4马赫。它还能控制两座“守门员”系统对目标进行拦截。SPS-95K雷达由大宇公司仿美SPS-55M雷达而成,主要用于200千米范围内对水面目标的搜索,为母舰提供导航信息。
作战使用突出两栖指挥
“独岛”号是根据韩国新的舰队整备计划建造的。韩国海军预计到2020年可建立2-3支快速反应舰队,每支舰队包括一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一艘KDXⅢ防空驱逐舰、2-3艘KDXⅡ多用途驱逐舰、一定数量的FFX护卫舰及2艘AIP型潜艇。“独岛”级在编队中将扮演中枢指挥舰角色。
由于“独岛”号所执行的任务比较多元化,搭载的飞机、坦克、车辆等装备类型也非常多,因此“独岛”号的指挥控制系统比一般的直升机母舰更加复杂。除本舰的防御外,还要承担舰艇编队作战、登陆卸载、航空管制等多种指挥控制任务。因此其毖须有先进的C4I系统作为保证。指挥控制室是作战舰艇的中枢。通常不会对外开放。“独岛”号也不例外。据公开资料了解,该舰的指控中心配备了最先进的C4ISRTA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处理、监视、侦搜和目标获取)。该系统由三星和泰利斯公司联合研制,包括一个战役态势管理系统,能够把舰载雷达和其它传感器所获取的各种战场环境信息传送至指挥中心大屏幕。该舰的指控中心最多可容纳一个150人的作战指挥决策团队。
综合分析“独岛”号及其未来编队的作战能力,其战时完全可以担负的重要任务有三。其一,是指挥编队攻击和消灭敌方来袭海上兵力。其二,加强薄弱海域的防御能力。据勘测,在靠近韩国东海岸上百海里的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其它海洋资源。然而在这一海域,韩国海军力量历来十分薄弱,邻国日本的海上力量却相当强大这使韩国感到了巨大的军事压力。一旦“独岛”号被定期新派东海岸的海军基地,与部署在沿海的韩国空军F-15相配合,就能组成强大的攻防兼备力量,有效地保护东海岸的港口、基地、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航运的安全。其三,支援两栖作战。两栖作战是韩国远洋海军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与敌国发生战事时,“独岛”号及其编队将使用舰载直升机、舰载武器护送和掩护海军陆战队航渡和抢滩登陆作战。“独岛”号的服役将使韩国海军两栖作战部队的远距离投送能力和快速登陆能力得到空前加强,作战范围也不仅仅是本土周边,甚至可以从东北亚辐射至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
此外,“独岛”号还将在一些非军事任务(例如救灾、人道主义救援、国际维和与紧急撤侨等等)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都是其作为两栖舰的优势体现。
自主航母路仍漫漫
从“独岛”号上下来,感慨颇多。我国的“昆仑山”号在排水量与“独岛”不相上下,但毕竟不是采用直通甲板。
“独岛”的成功研制标志着韩国军用造船技术达到一个新高度。作为东北亚第一艘“准航母”,“独岛”号帮助韩国海军在两栖作战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超越了日本海上自卫队。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表示,“独岛”号表达了韩国自主国防意志,是韩国海军发展的转机。
不过,细数“独岛”的核心装备,动力、武器和电子系统基本都是引进自欧美或按许可证制造,国产化率仍然很低。日韩两个同为美国的盟友,同样装备大量西方装备,但面对未来的竞争关系,两国都意识到,除了国防自主,装备自主。别无它路可循。韩国的决心不仅凸显在以日韩两国有激烈争议的“独岛”作为韩国海上最大作战舰艇的命名,细节方面也作出了实质性举措,包括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制。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仅仅拥有搭载直升机的准航母是远远无法在潜在斗争中占据优势的,因此发展航母一直是韩国海军的梦想。
客观地说,“独岛”号具备了一定的垂直起降飞机的起降潜力,但对一艘真正的航母而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固定翼舰载机搭载与运用,包括机构的设置,甲板的配置。机库等配套设施建设,弹药油料保障,海上维修保养以及空中管制与作战指挥等细节。
韩国在航母之路上似乎在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此前海军曾低调表示“独岛”号不会搭载F-35B垂直起降战机。以减消周边国家的顾虑。但据《韩国时报》2009年3月1日的一则报道,似乎要给“独岛”赋予新的身份。该报引用美国国防采购计划局人士消息,韩国正在寻求引进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B,用于“独岛”号两栖攻击舰。不过对于F-35B的出口,美国国会依然守口如瓶,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得到固定翼舰载机,“独岛”号充其量也仅能称作多用途两栖舰,甚至还不如西班牙正在建造的战略投送舰。
路漫漫其修远兮,“独岛”号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它争议性的命名,争议性的身份,更多的是它代表了一种航母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即以“大型多用途两栖舰”为基础研制轻型航母,为未来发展大中型航母作铺垫和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