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马戈:洞悉一切却又一无所知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若泽·萨拉马戈。

  已故葡萄牙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多部作品突然密集进入中国市场。范维信译《失明症漫记》(再版)及其续作《复明症漫记》刚刚上市,小说《双生》《石筏》《洞穴》《死亡间歇》和杂文集《谎言的年代》也已出版或即将出版。
  萨拉马戈这个小语种的作家突然间引发了阅读热潮。而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应该读萨拉马戈?

直抵现实的寓言家


  许多人把《失明症漫记》当作萨拉马戈最著名的作品。小说于1995年出版,两年后英译本上市,中文版出版于2002年。尽管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雷莱斯在2008年把它拍成了英语电影,但其声名更多地源于小说自身——一部显而易见的政治寓言所带来的迫近感。
  在小说中,失明成了一种传染病。“失明症在蔓延,但不像突然出现的海潮那样汹涌澎湃,而是如同千万条涓涓细流缓缓渗透,逐渐把土地泡软,突然把它变成一片泽国。”政府决意隐瞒,伪称“白眼病”,并将所有失明者关进精神病院,以恐怖和暴力手段严加管控。只有医生的妻子未被传染,但她佯称染病,以陪伴失明的丈夫,于是成了盲人世界里唯一看得见的人。她看到的不只是没有人性的政府,还有那些黑心的失明者。在精神病院里,人性之丑和欲望之恶充分地暴露着。
  《复明症漫记》于2004年出版,接续前作,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国家,为抗拒独裁政府,83%的国民心灵感应,在选举时投了空白票。“混乱,惊愕,还有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政府派出大量特务,使用种种技侦手段,以求揪出幕后黑手,破获国际阴谋,惩罚那些“堕落分子,不法分子和颠覆分子”,却毫无头绪,政府于是宣布首都戒严。不料,“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首都居民生性诙谐,富于讽刺的兴致和嘲弄的传统,他们不会放过这样的情节,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均名正言顺的政府实施了戒严,却因此成了被围困的政府。”
  不难看出,《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有反乌托邦小说的特点,书中的人物甚至没有名字,他们不是叫作“医生的妻子”或“斜眼小男孩”,就是“第一个失明者”或“歹徒首领”。瑞典学院在诺贝尔奖的授奖辞中对萨拉马戈如此赞扬:“他那为想象、同情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着我们,使我们能再次体悟难以捉摸的现实。”

终身反对派


  1998年10月9日午后,萨拉马戈来到法兰克福机场,准备回家。登机前五分钟传来喜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出版商立刻把他叫回书展现场,到摊位上接受欢呼。在当天的稿件中,《纽约时报》如此向美国读者介绍这个75岁的欧洲人:大高个儿秃头男,戴有色大眼镜,表情严肃,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葡萄牙语作家,持证的共产党员。
  1968年,欧洲左翼知识分子大量退党,萨拉马戈却于次年冒险加入尚处地下的葡萄牙共产党。1989年后,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他仍然不肯退出,并至死保持共产党员的身份。他说,共产主义信念于他如同雄性激素,纯然发自骨肉深处。“我是个受荷尔蒙驱动的共产党员,”他生前告诉BBC记者,“我体内有荷尔蒙,让我长胡子和别的东西,也让我成为共产党员”
  若泽·德·索萨1922年11月16日生于一个赤贫农民家中,“萨拉马戈”实乃村民拿来取笑他们家的诨号,意为野萝卜,却被村执事误写入他的出生证明,从此将错就错。他年少时读不起普通中学,12岁就进技校,半工半读,毕业后替人修车,开锁,后全凭自学成才,以翻译和写专栏起家,跻身报界。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发不流血的康乃馨革命,共产党如日中天,萨拉马戈随即获任《新闻日报》副总编,几乎将其改造为葡共机关报。但他难容异己,对党外人士和要求多元声音的员工打击报复,动辄解雇。一年后,温和右翼掌控国家政局,萨拉马戈便被清除出了报业。此时他年过五旬,政坛失意,晚年失业,只好发愤从文。1980年,他完成第二本小说《从地上站起来》,以新秀的姿态登上文坛,这已是其无名处女作《罪恶的大地》出版33年之后。随后,1982年问世的《修道院纪事》大为轰动,令他大红大紫于花甲之年。
  许多学者将《修道院纪事》视为萨拉马戈最好的作品,但耶鲁大学教授、《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罗德·布卢姆更为推崇他1991年的《耶稣基督福音》。这部颠覆主流宗教观的作品出版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政府以冒犯天主教为由将此书查禁。萨拉马戈怒不可遏,愤而选择自我流亡,跟着西班牙女友皮拉尔·德尔里奥回了娘家,后定居于加那利群岛中的兰萨罗特岛,直到去世。他始终不改对教会的抨击态度,小说《该隐》出版于他去世前半年,为杀弟的该隐除罪,转而责难上帝,将《圣经》称为“残暴与人性至恶的细目”。
  生命中最后几年,他小说新作不断,还热心上网,亲笔频繁更新博客,视之为开展政治批判、倾泻道德怒火的快捷工具,而后结为杂文集付梓。在他看来,虽然今日技术进步,道德却比过去更为沦丧。他甚至不忘抨击英国议员用公款买狗粮。“真不害臊。”他说。
  在芬兰旅行时,他被问到作家的职责是什么。“写作。”他答,“但作家也是公民,要像一个公民那样干预社会。”
  他的确时刻以公民和反对派自居,一辈子不肯俯首。2010年6月,他的一份长篇讣闻曾这样写道:“他反对过军政府,反对独裁,反对教会,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反对布什和布莱尔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反对任何政府对任何文学作品的任何审查,反对伪善的和吃人的资本主义,反对全球化,斥之为新极权主义和跨国公司控制下当代民主的失败,因此后半生争议不断。”

“萨拉马基斯克”


  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公布后,中国有媒体立即刊文《鲁迅文学奖先看中萨拉马戈》,因为范维信译花山版《修道院纪事》已在半年前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彩虹奖”。而在瑞典,《哥德堡时报》刊印大字标题,称他为“萨拉马基斯克”(Saramagisk),意为“萨氏魔幻”。《修道院纪事》正是这种魔幻风格的代表。小说以三重奏形式讲了三个故事:一、国王若奥五世劳民伤财,以举国之力建造大修道院;二、洛伦索神父为逃避宗教裁判所迫害,谋造飞行器“大鸟”上天;三、独手勇士巴尔塔萨尔与异视姑娘布里孟达相爱,并助神父研制飞行器。布姑娘认为,太阳吸引琥珀,琥珀吸引乙醚,乙醚吸引磁铁,磁铁吸引铁皮,铁皮大鸟就能上天——真的上了天。后来出了误飞事故,爱侣分离,遍历人间恶行之后,肉身成灰,而灵魂永聚。
  1986年的小说《石筏》写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场面: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沿比利牛斯山脉与大陆断裂,脱离了欧洲,滑入大西洋,径直向语言同宗的南美大陆漂移而去,以寻求自己的文化认同,结果漂到中途,便撞上了亚速尔群岛。
  萨拉马戈的小说有两大特色:一是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二是他连绵不绝的语言风格。他很少使用引号(中译本有,但仅限于专用名词),人物对话与小说叙事似乎无缝相连,宛如内心独白,又如《纽约时报杂志》的费迪南达·埃伯斯塔特所言,仿佛在连续放映一部默片,而影院里空空荡荡,观众仅有一人,即萨拉马戈的叙事者。著名的英国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说,这位叙事者的声音好像出自“一个狡猾的葡萄牙老农,他洞悉一切却又一无所知”。
  在2005年的《死亡间歇》中,萨拉马戈拿死神开了个玩笑,讲死神娘娘厌倦了遭人嫉恨,决定罢工,结果世界大乱。医院人满为患,人们老得不能再老,但就是死不了,整个养老金系统也因此濒于崩溃,政府面临破产,于是教会出马,请求死神娘娘重新上岗。“最后,我们发现,生的唯一条件,就是死。”萨拉马戈写道。
  2010年6月18日,因长期患病后的多器官衰竭,他在自我流亡18年的西班牙外岛家中去世,享年87岁。回想1997年3月,萨拉马戈访问北京并出席《修道院纪事》中译本首发式,他告诉中国读者,希望死后在墓碑刻上如下文字:“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  乌克兰危机加剧,美欧制裁俄罗斯不断升级,不久前北约峰会决定在东中欧和波罗的海国家部署北约紧急反应部队。美俄对峙上升,欧洲局势再度紧张。  中东风声鹤唳。“阿拉伯之春”冰冻三尺,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等国陷入内战,恐怖主义蔓延,“伊斯兰国组织”(ISIS)攻城略地,气势凶猛。奥巴马总统正四处游说,组建打击ISIS的国际联盟,以免海湾局势失控,危及美国的中东利益。  在东亚
“不考虑用户需求,但一定考虑用户体验”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想到来拍电影?  韩寒:电影其实蛮早前就可以做,但是当年《独唱团》被停了以后,有很多文化传媒的事情受到了一定的阻挠,一定的束缚。所以当时遇到一些困难后就停了,直到去年重新开启了这个项目,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吧。  中国新闻周刊:拍电影是个需要调动很多人的工作。会有一些转变或者不适应吗?  韩寒:不会。因为这个和赛车其实非常像。车手你看着好像也
插画/向朝晖  远观娱乐圈,每有大事发生,各色人等跳出来各种现身说法,比拼自己掌握的所谓第一手信息,但总有一个神秘女人每次爆出的料,从来都不容人小觑。这个女人的名字叫,闺蜜。比如我们根据Lady gaga闺蜜的爆料,知道特立独行的gaga姐也终于找到让自己从大女人华丽变身成小女人的所谓“真爱”;又因为张馨予某个闺蜜的爆料,掀起一场娱乐大众的明星互撕,讓我们重新见识了何谓忠犬男友。  闺蜜的身份俨然
“法无赋权不可为”是为解决政府“闲不住的手”的问题。一个现代型政府,一方面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为企业、社团和个人的创造、创富、创新行为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又不得干涉市场和社会的正常运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赋权不可为”,都是运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这一辩证法原理的具体体现。  
“甘肃欠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月9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甘肃地处西北要冲,属于多民族省份,亦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基本的省情。  早在清朝时期,甘肃就曾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说。改革开放初期,甘肃贫困人口高达1254万,贫困面积达75%;三十年后,这个数据已经有了巨大改观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有关宪法的讨论为大会重点之一。会议《决定》中强调完善违宪审查制度方面的内容,尤其令人关注。此前,有关宪法的讨论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更有甚者一度将“宪政”一词列入敏感字眼。  《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在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
过去五年来,欧洲经历了金融和经济危机,许多欧洲公民的生活都毁于一旦。好消息是,在重新发展欧盟经济和货币体系方面终于有了新的进展,这将有助于欧洲回归增长之路。但是,欧盟领导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欧盟内部,这让他们忽视了外部政策,特别是安全政策。在2014年里,对经济不安全的担忧仍将让位于对欧盟的战略定位。  人们曾经期待去年12月召开的欧洲理事会会议能够成为欧洲回归更加外向的政策方针的标志——特别是在安全
在许多地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是一个人见人恨的机构。按照这些人的说法,IMF对穷人、妇女、经济稳定和环境不利。因获得诺贝尔奖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指责IMF引起并恶化了人们本指望它解决的经济危机。据说IMF这样做,是为了拯救资本家和银行家而不是普通群众。尽管这并非事实,但这一观点确实给IMF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制约了IMF做好事的能力。  
40岁的顾建伟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了:北大70后才子、无锡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裸辞副区长、无锡创业教父……面对这些头衔,他说自己只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做了一道选择题。  他辞官后投身到创业孵化器领域,位于无锡新区软件园的“3W咖啡”在不久前应运而生。咖啡馆前面有一个池塘,颇有江南情调。  顾建伟坦言,远离官场带给他非常快乐的一点,就是有更多时间去接触年轻人。12月3日下午,他要到东南大学无锡分校跟200
2015年10月31日注定將成为俄罗斯航空历史上黑色的一天,一架从埃及沙姆沙伊赫飞往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客机清晨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200多人无一生还,这是俄罗斯航空史上最大的一场空难。由于该次空难发生在俄罗斯高调出兵叙利亚之后,因此引起了外界广泛的关注。各方势力亦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对空难原因做出了迥异的解读。  作为空难发生地的埃及,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刻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论认为,此次空难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