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杖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i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歌;也有人说如茶、如戏、如一部书;甚至有说如一本《西游记》的。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说如蜡烛;一位航海家说如船等等。人们的社会职业和境遇不同,感受各异,说法不一。而我说人生如杖。
  我的一生,大半辈子是在县、地级机关中度过的。主要任务是为单位领导收集点情况,通过有关会议、文书来往、电话联系、整理点材料,抄抄写写,上传下达、迎来送往,处理些“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供职期间,虽无多大建树,但也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次,有位从事医务工作的先生,以其蔑视的目光和鄙夷的口吻讥笑我说:“你这辈子除了给人家当个拐棍能有啥出息。”咋听起来,很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却也有些道理。我有个年逾“花甲”的亲戚,幼年时期因一场大病造成双目失明,数十年来,他一出门便离不开拐杖。他对我说,他的一生就靠这根拐棍,离开了它,就“寸步难行”。亲戚的话对我很有启发,细细想来,当个拐棍并非耻辱,不但无怨无悔,而且感到满足。进而认为,能助人一臂之力的“拐棍”精神值得提倡和发扬。
  人类社会除了神仙,无论是谁,都难免要当别人的“拐棍”。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谁也不是“万宝全”,可以“万事不求人”。每个人在幼童时期,生活不能自立,父母便是子女的“拐杖”,晚年年迈体衰,起居生活难以自理,子女便是父母的拐杖。即使是青壮年时期,气饱力足,衣、食、住、行等等,也往往要求助于人。
  人神共知,再高明的外科大夫,也不能去给自己作心脏移植手术,最好的理发师,也难为自己剪出秀发。那位鄙薄“拐棍”的医生,只是未曾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是个“拐棍”罢了。
  大干世界,农、工、商、学、兵,各有各的兴趣和选择,但谁都不能不当“拐棍”。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发扬相扶相济的“拐棍”精神。遗憾是我辈老朽,大多已丧失了“拐棍”精力,真能发挥余热的“老有所为”者并不多。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既利己又利人、各尽所能的“拐棍”精神受到尊重,更不要变成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鸠山”哲学。
其他文献
进入新的21世纪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医学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在着力对人类寿命的长短、衰老的快慢问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探索健康长寿的规律,产生了一些有关长寿的“新观念”。这里列举其中几种。    低温与长寿    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医学专家经研究认为,降低人的体温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环境温度低,生命能释放较慢。专家指出,若能将人的体温降低2°C— 3.5°C,人的寿命可由目前的70岁延长到150
期刊
高血压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能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家庭护理与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想减少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危险性,提高治疗效果,应该重视这样几个问题。  一、不要以一次性检查来确定病情的轻重,从而忽视对病情的经常监测。要坚持医生检测与家庭自我检测相结合,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一般的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要1个月去医院复查
期刊
一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婆媳之间最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并不是指心理上,而是指地理居住。如果公婆可以自理生活的话,那么分开住,有的时候可以避免很多矛盾与问题。  不要认为我是在回避。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碰撞才能解决。有时候距离可以消弭很多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于无形。  我们必须承认,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脉相连,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发生后的互相体谅;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对立,许多
期刊
用老伴的话说,我这人天生就是个懒虫。整天就知道埋头写作,老伴不提醒衣服可以穿半月不换,皮鞋可以一月不擦,至于家务就更少动手了。  老伙计们都说我好福气,娶了个贤惠的妻子。每当此时,我总会笑曰:非也,那是因为我在家里会做“面”。  我的第一碗“面”是脸面,,记得去年暑期,老伴同其姐妹们外出旅游。半个月后,当我还沉浸在“快乐”的单身生活时,忽然接到她打回来的电话:“4个小时后同游的姐妹们要来我家做客。
期刊
老慢支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是一种难治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调查,我国老慢支的发病率高达15%左右。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表现。  秋冬季节是老慢支特别易复发的季节,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一是耐寒锻炼。坚持用冷水洗脸、擦四肢乃至全身;早晨到空气清新的地方作深呼吸,并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这样可使支气管粘膜逐渐适应寒冷空气的刺激,同时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二是预防感冒。老慢支患者耐寒能
期刊
四十年前,当我还在黔南荔波县中学任教时,就常常听人说起潘一志。那里是潘先生的故乡,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这些传说为我描绘了一个喜作古体诗词的水族文人,一个关心民瘼、善良而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一个拒绝官场、避世躬耕的隐者,一个充满了传奇人生的奇人……那时候我的同事里就有潘一志在民国年间从教时的学生,县城有他住过多年的故居,递送过辞呈的县府衙门,他散步时曾经走过的回龙廓,与友人们聚会时互相唱和的月波亭
期刊
11岁的孙于卓卓春节期间得了不少压岁钱,加在一起有1000多元。我寻思,这么多压岁钱放在小孩口袋里总是不妥:“卓卓,压岁钱上交吧。”孙子一下子蹦了起来:“不行,压岁钱是我的私有财产!”我愣住了。  仔细一想,孙子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且他说的也有道理。我便来了个以理对理:“卓卓,口袋里装这么多钱不小心弄丢了,损失可就大了。爷爷替你保管,随用随拿,好不好?”“爷爷哄我怎么办?你要立个字据,我才把钱
期刊
那是1956年的春天,我作为烈士的后代选送到100公里外的县城插班读高小。那时,我们住在学校,粮食、菜都是由学生自己带来的,每名学生都有一只用棕叶编织而成的“饭袋”。每日三餐由学生自己按量把大米装入饭袋,再送到食堂的大铁锅里煮。我与琼的相识,就是在学校的食堂里。  有一天,我因事很晚才去食堂领饭。当我来到食堂大铁锅前时,只见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正踮起脚尖在锅里寻找饭袋子。当我提起自己的饭正要离开时,
期刊
我哭着要婆婆和爸爸都回家,我威胁他们说:“你们再这么闹下去,我就只好和平越离婚,再把这房子卖了,钱大家平分,这样就省事省心了。”婆婆是回来了,爸爸却坚持要在外面再住一些日子。    一    我妈妈8年前去世,丈夫平越则在12岁那年就失去了爸爸,我们结婚之初就说好,将来一定要和老人住在一起,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可因为钱不够,结婚后我们只能租房住,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1年前,平越的妈妈遭遇了一场车
期刊
如今,无论是电视台或广播电台,播音员这一职业可是备受人们羡慕和追捧的,这不仅是因为“喉舌”工作的特殊地位,更因为播音员的文学素养、语言能力乃至仪表都独具魅力,深深感染着观众和听众。  回首往事,老夫我当年也算的上是个名副其实的“播音员”呢!  记得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这个14岁的小学毕业生在村里也算是个小“知识分子”,村委会和农协会的人对我这“文化人”自然是另眼相看了。当时乡政府要求各村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