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例习题再设计的思考

来源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55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需要提供一些习题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些习题可以是教师直接选编过来的,也可以是改编或创编的。无论是选编现成的题目,还是改编或创编,都在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其中,改编的题目尤其值得教师关注。因为改编大多是在教材一些典型例题或习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操作在变式教学中也经常被用到,如果学生有意识地对原题和改编题进行比较,将有助于他们提升认识,强化理解。
  对于某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师可着手对它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展开调整,这样就能演变成一个新的问题. 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展开比较——虽然新的问题和原有习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但最终却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多变性,他们的思维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灵活。
  例1 :现有一个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ABCD,其中AB,BC,CD,DA四边的中点分别为E,F,G,H, 求证:顺次连接上述中点,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上述问题是一个有关四边形和中位线的典型例题,它为学生后面学习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掘这个问题的隐含功能,只是安排学生通过连接对角线来完成对问题的处理,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问题的特殊性。这虽然也能帮助学生训练有关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关认识,但笔者认为还没能让学生能力的提升达到应有的程度。因此,笔者对上述试题进行了以下改编尝试。
  改编1: 如果E,F,G,H四个点并非原四边形各边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让四边形EFGH仍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改编2: 在改编1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让四边形EFGH成为一个菱形?
  改编3: 能否在四边形ABCD四条边上找到四个点E,F,G,H,让它们都不是对应边的中点,且连线也与AC,BC不平行,但是四边形EFGH仍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改编4 :在改编3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让四边形EFGH成为一个菱形?
  在改编操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强条件或弱化条件,将原来的问题成功转化为一个新的问题,这能促进学生对原来的数学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引申思考和推广思考,进而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之中.。同时,他们也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精神。
  一个相同的问题场景,如果教师能够切换观察的视角,同时适当对相关数据进行微调,就很有可能促进问题的演变,并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按照这样的思路对问题进行重新设定或改编,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例2: 在如图2所示的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在BC边上,点E在AC边上,且AE=CD,连接AD和BE,它们相交于点P,求证:∠APE=60°.
  
  上述例题是一个相当经典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围绕着图形中的两组全等三角形来展开情境探索并设计问题的。如果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一点,所能捕捉到的相似三角形一共会是六对,笔者从这一思路出发,对问题进行了改编再设计。
  改编 :在如图2所示的等边三角形ABC中,AB=6,点D在BC边上,点E在AC边上,且AE=CD=4. 连接AD,BE,它们相交于点P.
  (1)求证:△ABE≌△CAD;
  (2)求EP的长.
  这道改编题虽然简短,但容量很大,它将三线合一、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整合到了一起,有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为了匹配学生的差异性,笔者在进行问题改编时,也注意了问题的梯度设计。上述问题(1)的设计就相对简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后续问题探讨奠定了基础。问题(2)的难度有所提高,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在深入探索情境中发现更加深刻的數学知识. 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展开有效训练,能让学生以更加灵活的视角研究和分析相应的问题场景,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大有益处,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
  很多數学问题都是纯粹的字母或算式,这会给人一种非常抽象的感觉,而且这种过分模型化的问题其实也剥夺了学生展开建模思考的机会. 因此,面对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对问题背景进行适当调整,给习题一个更加丰满的情境,这样便可以让数学问题更加有内涵,还能让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因此得到提升.
  试题命制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素养,但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要全新地命制一个数学问题,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究已有试题资源的类型和特点,有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发掘相关问题的潜在价值,进而探索问题改编的思路,让问题以更新、更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习题成为学生巩固认识的支架,让习题成为学生推进数学探究的出发点.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的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回新区便是德育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而这一阶段便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性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也是道德修养培养的关键时期,政治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教学课程,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通过相关的政治学习,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想融入;德育教育  前言:  德育教育在高中阶段已然
期刊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科,自然成为现阶段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理论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呢?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即可将思维导图充分应用到知识讲授过程中。本文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
期刊
【摘要】劳动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格外重要。主要体现在培养勤劳品格、掌握劳动技能、锻炼身体和意志,可以让孩子更多的了解社会、懂得感恩。所以,劳动教育很重要,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把劳动教育提到正式的日程上来,而且相当重要。  现在的孩子们在家中都被家长如视珍宝、爱护有加,大部分在家都不做任何劳动、家务,有些家长甚至连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大都一手代劳。  这让很多孩子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劳动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之一理念与加强广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这一思想不谋而合,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劳动教育。  一、首先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是劳动推动和创造了我们辉煌的历史。古有愚公移山、大禹
期刊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道具,也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青春活力,桀骜不驯正是他们这年龄段所有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在短短的课程里,如何使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学习有效率,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的解决。在英语的教学中,一门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有巧方,不能只靠死记硬背乱套公式,所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刻不容缓,本文就解决此
期刊
【摘要】新课标引导之下,教师加强语文课程教学指导,从阅读教学开始,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以及学习要求,使得学生以阅读学习为基础,在写作、口语、词汇学习方面有良好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做好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调整,优化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引言:小学是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强阅读教学指导,能够帮
期刊
【摘要】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积极投入进去,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此,想要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成绩,教师可从初中学生学习积极调动做起,通过积极性调动策略的有效实施,帮助初中学生实现数学成绩提高的目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成绩提高的目标呢?本文将展开相关探究。  【關键词】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成绩;调动;提高  前言:  初
期刊
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①。在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美术课堂成了学生美育成长的舞台,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们感悟与表现美扬帆起航。而以美育人就是要求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认识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提升学生在美术上
期刊
【摘要】幼儿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重难点任务,而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知识相对而言较为枯燥与抽象。若教师能运用趣味教学进行授课,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多种形式,则能让幼儿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全身心融入课堂,更扎实且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课堂所学记忆。本文针对趣味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相应策略,仅供参考。  【關键词】趣味教学;幼儿数学;运用策略  前言:  处于学龄前的幼儿是一
期刊
案例再现:  小芳受朋友影响,疯狂追星,偷钱打算看偶像的演唱会,被家长骂了一通后锁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家长想武力开门,孩子用跳楼威胁家长。  周汉是个男孩子,性格比較内向,听话,父母一直为此感到高兴。升上六年级后就开始不听话了,一有时间就偷偷玩游戏,坚持自己的意见。家长认为是手机导致孩子“反常行为”的产生,于是毫不犹豫地没收了手机。孩子就出现情绪低落、不想上学的情况,家长伤心又担心,不知该如何与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