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驻村工作的演进与展望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方式.驻村工作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工作队通过开展群众工作,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革命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作队作为党和国家派往农村的直接代表,达成了重塑乡村秩序、构建政治认同、汲取农业剩余的目标;改革开放后,工作队承担起维护农村稳定、缓解农村衰败的任务;十八大以来,被赋能的工作队大规模下乡,又发挥了资源输入、精准帮扶、激活群众路线等作用.工作队的演进受双重逻辑支配:一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二是城乡关系.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工作队需要扮演好群众路线的践行者、乡村基层组织的辅助者、城乡融合的衔接者以及村庄内生动力的培育者等角色.
其他文献
大数据思维可以概括为数据采集层面的"全样本思维""关注效率思维",数据分析层面的"相关性思维""价值性思维",数据使用层面的"数据核心思维""共享性思维".大数据思维在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有显著效能优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此提供了实践依据.大数据思维下突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优化,可以从提高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促进危机监控机制的精细化、加强危机控制机制的协同化入手,同时促进突发公共危机治理的范式转化、力量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沟通、信任和协调机制.
全球治理体系是为解决人类整体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在以"普世价值"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实践的价值理念过程中,实质上是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导致全球治理赤字频发,客观上要求我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由于西方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全球治理体系参与主体的责任分担难以达成共识、全球治理体系多方力量的分化与治理机制的碎片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同价值理念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着多重困境.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出发,旨在
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条件:一是使人类被自然界"许可"关系从幕后移至台前,作为"第一关系"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基本前提;二是使市场经济弊端从隐性变为显性,作为"第一矛盾"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化解要务;三是使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偶然变成必然,作为"第一道路"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基础样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正在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认可,但其国际认同的形成机理却并未在学界得到充分讨论.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当前全球时空环境中物质环境和观念环境变化趋势的精准把握是其国际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而且"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倡导""示范""嵌入"等干预机制的影响.未来,积极创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公共议程,深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结构"中的"嵌入"度是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认同度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新兴技术,人工智能既推动人类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也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鉴于人工智能日益呈现出跨国家、跨文化和跨领域的全球化属性,应对这一技术的挑战并非取决于单一个体,需要从全球层面搭建人工智能的治理架构.然而,目前国际社会围绕治理的主体机制、技术监管、价值逻辑及模式方法等问题存在的争议及其所引发集体行动力的缺失,构成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现实困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勾画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应对人类过度使用和滥用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通过构建以多元主体、
现代性是指称"现代"的一种目标性价值理念,而现代化则是向这一价值理念状态变迁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现代性总体危机以来,在不同主义指导下的各种力量先后进行了各种现代化尝试,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中心主义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赋予了中国现代性以新内涵,在现代化过程性要素上,中国现代性表现为"公权力主导"与党政体制、社会整合与社会自为的互动;在现代性本体论意义上,中国现代化非排他性地重构了现代性概念.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中国政治形态和系统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并不是站在一个平面化的层面来关注,而是视其为一个多元立体化的有机体.百年来,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建立在崇高的政治理想、严密的组织体系、健全的领导制度,以及维护党的政治领袖权威基础之上的,这些运行要素之间前后衔接、紧密相连,形成了累积效应.新时代条件下,维护党中央权威需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严明党的纪律、遵循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百年演进体现为党员权利内容的规范化、保障层级的系统化,并在实践进路上以"谁来保障""如何保障""如何监督""如何救济"来展开.由此可见,党员权利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三重逻辑进行叙事:"党内民主——党内法治"的基础逻辑是党员权利行使的前提;"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统一"的理论逻辑意味着"义务优先,兼顾权利"的价值取向;"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权力"的实践逻辑旨在防范和制约党内权力的腐败.三重逻辑缺一不可,互为支撑,有利于在新时代真正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遵循"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的原则,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和实质性批判.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形式的"微观透视",马克思科学地展示了商品形式的奥义、货币形式的机理与资本运作的逻辑,并对这些经济细胞所蕴含着的复杂社会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同时,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宏观审视"而在理论上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并揭示了"抽象统治"与"颠倒的世界"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在《资本论
"资产阶级"(bourgeoisie)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词汇.从1920年《宣言》首个汉语全译本到最新的中央编译局系统化的定译本,表达"资产阶级"之意的译词经过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有产者""有产阶级""绅商""财主""富豪""资本家"等,到后来固定为"资产者""资产阶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译介经典著作时,既忠实于原文、又关照中国发展现实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