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是青少年德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让学生学会感恩,乐于感恩,善于感恩是初中班主任肩负的重要使命。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等关于感恩的古训。
一、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箴言,感恩算是这个本性中的一个。父母亲友对你好,你也会自然地心怀感恩并想着回馈。老师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诲,学生也会铭记感恩。当今社会追求功利,淡化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青少年,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单纯被培养成只会做作业的“机器”,而德育则被不断地忽视,带来了不可想象的社会危害,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的不断涌现就充分证明了这点。例如清华高材生的伤熊事件,中学生弑父事件为社会的感恩教育缺失敲响了警钟。中国儒家推崇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汗牛充栋,宣扬感恩的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感恩是人伦道德与社会和谐的一个启发点。感恩是推动人际关系和谐的推动剂,感恩是社会的润滑剂,感恩是民族美德的最绚丽的展示。感恩是真情的流露,感恩推动着社会和谐。所以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为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应用文化宣传重视感恩教育
学生在学校中所待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学校的人文德育氛围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与熏陶。《初中班主任工作手册》中提到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班会上的德育宣传教育,晚自习的班风检查等等。班会课的教育可以把感恩教育提到相应的高度,所以,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感恩的海报文章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在主题班会上依次分享,相互启发,相互感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知晓感恩的效果,而且在学生主动收集材料与演讲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了感恩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感恩这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其次,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可以利用书本上的生动形象的说词与图片打动学生。但仅利用书本上的内容难免狭隘与空泛,还应拣选感恩事迹,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关于感恩的生动事迹。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后黑板,两墙的挂壁等等这些构成学校文化氛围的地方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描绘感恩事迹,感恩标语等等。还可以开展感恩读书月的活动,让学生在书本中汲取感恩的营养,捕捉感恩的感动细节。开设感恩小练笔,创造条件环境激发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感恩的点滴事件,用感恩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学校学习中家庭生活中的感恩事件,父母篇、师生篇、同学篇等,可以设立优秀作文展示,从学生的作文中拣选出感情真挚,文笔流畅,能产生师生共鸣的优秀文章并给予一定奖励。
三、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除了用文化宣传把感恩的烙印印于学生的心灵中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感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衡量学生工作的重要尺度,因此文化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乐于感恩,善于感恩还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培养的方法:
1.让“谢谢”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谢谢”。英语的“thank you”是人类表达感谢的最普通的词,看似貌不惊人不值一提,但是却是我们向施与帮助的人表达感恩的最主要方式。每天将谢谢挂在嘴上,不仅是学生表达感恩良好素质的体现,也可以向别人传递感恩的符号使别人身心愉悦。培养学生说谢谢的习惯,开展说谢谢日,提醒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在关于感恩节日中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谢谢你”。感恩节是欧美国家传统的感恩节日,随着西方节日的不断传入,这一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这一天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恩想法,丢掉羞涩与矜持,用最大分贝主动地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感恩。在“母亲节”“父亲节”向父母表达感恩养育之情。组织学生观看母亲分娩时的视频,明白母亲生养的不易与艰辛。给父亲母亲做一顿饭,体会家务的繁杂与辛苦。给父母写一封信,将平时难说出口的感恩话语书面写下来,寄给父母,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恩之心。
3.创设环境,结合学校开展的公益性活动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利用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与暑假三下乡活动,迈开脚步,离开学校,深入社会,通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产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同时也明白感恩。将学生自身命运与社会紧密联系,同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慈善心灵。自然而然地倡导宣扬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例如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给希望工程捐款等。
让学生学会感恩,乐于感恩,善于感恩是当今初中班主任的紧迫任务,感恩的意义重大不容缺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宣传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将感恩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邱文源.浅谈青少年的感恩教育[J].新一代.2012(02).
[2]王景义.浅谈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 2012(22).
一、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箴言,感恩算是这个本性中的一个。父母亲友对你好,你也会自然地心怀感恩并想着回馈。老师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诲,学生也会铭记感恩。当今社会追求功利,淡化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青少年,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单纯被培养成只会做作业的“机器”,而德育则被不断地忽视,带来了不可想象的社会危害,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的不断涌现就充分证明了这点。例如清华高材生的伤熊事件,中学生弑父事件为社会的感恩教育缺失敲响了警钟。中国儒家推崇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汗牛充栋,宣扬感恩的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感恩是人伦道德与社会和谐的一个启发点。感恩是推动人际关系和谐的推动剂,感恩是社会的润滑剂,感恩是民族美德的最绚丽的展示。感恩是真情的流露,感恩推动着社会和谐。所以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为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应用文化宣传重视感恩教育
学生在学校中所待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学校的人文德育氛围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与熏陶。《初中班主任工作手册》中提到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班会上的德育宣传教育,晚自习的班风检查等等。班会课的教育可以把感恩教育提到相应的高度,所以,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感恩的海报文章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在主题班会上依次分享,相互启发,相互感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知晓感恩的效果,而且在学生主动收集材料与演讲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了感恩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感恩这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其次,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可以利用书本上的生动形象的说词与图片打动学生。但仅利用书本上的内容难免狭隘与空泛,还应拣选感恩事迹,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关于感恩的生动事迹。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后黑板,两墙的挂壁等等这些构成学校文化氛围的地方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描绘感恩事迹,感恩标语等等。还可以开展感恩读书月的活动,让学生在书本中汲取感恩的营养,捕捉感恩的感动细节。开设感恩小练笔,创造条件环境激发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感恩的点滴事件,用感恩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学校学习中家庭生活中的感恩事件,父母篇、师生篇、同学篇等,可以设立优秀作文展示,从学生的作文中拣选出感情真挚,文笔流畅,能产生师生共鸣的优秀文章并给予一定奖励。
三、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除了用文化宣传把感恩的烙印印于学生的心灵中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感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衡量学生工作的重要尺度,因此文化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乐于感恩,善于感恩还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培养的方法:
1.让“谢谢”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谢谢”。英语的“thank you”是人类表达感谢的最普通的词,看似貌不惊人不值一提,但是却是我们向施与帮助的人表达感恩的最主要方式。每天将谢谢挂在嘴上,不仅是学生表达感恩良好素质的体现,也可以向别人传递感恩的符号使别人身心愉悦。培养学生说谢谢的习惯,开展说谢谢日,提醒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在关于感恩节日中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谢谢你”。感恩节是欧美国家传统的感恩节日,随着西方节日的不断传入,这一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这一天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恩想法,丢掉羞涩与矜持,用最大分贝主动地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感恩。在“母亲节”“父亲节”向父母表达感恩养育之情。组织学生观看母亲分娩时的视频,明白母亲生养的不易与艰辛。给父亲母亲做一顿饭,体会家务的繁杂与辛苦。给父母写一封信,将平时难说出口的感恩话语书面写下来,寄给父母,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恩之心。
3.创设环境,结合学校开展的公益性活动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利用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与暑假三下乡活动,迈开脚步,离开学校,深入社会,通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产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同时也明白感恩。将学生自身命运与社会紧密联系,同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慈善心灵。自然而然地倡导宣扬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例如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给希望工程捐款等。
让学生学会感恩,乐于感恩,善于感恩是当今初中班主任的紧迫任务,感恩的意义重大不容缺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宣传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将感恩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邱文源.浅谈青少年的感恩教育[J].新一代.2012(02).
[2]王景义.浅谈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