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antiAFP导向载药纳米粒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31 I-antiAFP McAb-DOX-BSA-NP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和杀伤作用.方法 制备131I-antiAFP McAb-DOX-BSA-NP;培养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及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将成瘤裸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B组:单纯131I核素治疗组;C组:131 I-antiAFP McAb治疗组;D组:131 I-antiAFP McAb-DOX-BSA-NP治疗组;E组:antiAFP McAb-DOX-BSA-NP治疗组.裸鼠瘤周注射治疗,DOX剂量为40 μg/只,131I活度0.2 mCi/只(1 mCi =3.7×107Bq),注射体积为0.2 mL/只.于4、9、14、20 d测量并记录各组裸鼠瘤体体积.同时分别在24、48、96、168 h对放射治疗组(B、C、D组)裸鼠进行SPECT检查.结果 标记产物呈澄清溶液;pH值7.4;放射性化学纯度>99%,活度浓度3.91 mCi/mL;在0.2 mol/L PB缓冲液中1、2、4h放射性化学纯度分别为97.17%、97.10%、95.22%,稳定性良好.各组裸鼠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及生长抑制率比较:B、C、D、E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B、C、E组比较,D组肿瘤生长抑制率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检查结果显示:24 h时,B、C、D3组瘤区放射性计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8、96、168 h时,131 I-antiAFP McAb-DOX-BSA-NP治疗组(D组)及131 I-antiAFP McAb治疗组(C组)放射性计数值均高于131I治疗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延长其差异性越来越显著.结论 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放射性131I内照射治疗及载药纳米粒缓释化疗联合运用对肝癌移植瘤有显著抗癌效果.
其他文献
“植入式Holter”已成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重要的检测技术,其第一代产品于1998年用于临床,10年后的2009年,第四代“植入式Holter”也投入临床应用。与第三代相比,新型“植入式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PE)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PE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急性肺栓塞经治疗后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胸前导
目的探讨肺癌肺切除术后ST段损伤性抬高的心电图特点和病因,及其与手术的关系。方法对86例患者术后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结果 37例术后ST段出现损伤性抬高,占43.02%,其中29
目的通过统计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各心电图指标的发生情况,探讨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
目的观察PCI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PCI的ACS患者126例,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中度狭窄(管腔直径狭窄70%~90%)及重度狭窄(管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广泛用于科研、教学及临床研究实验,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成为实验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细胞培养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及防控措施作以综述.
患者女,63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天”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心悸,心率160bpm,伴有胸闷、气短,平均每月发作2次,每次持续2h左右,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维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亦可以称为神经外胚层肿瘤,或又名神经上皮肿瘤. 目前,随着分子技术水平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提升,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胶质瘤的
急性前壁并右室心肌梗死较少见。现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胸导联(V3R、V4R)心电图ST抬高分析讨论如下。患者男,52岁。因“突发胸痛伴大汗2h”入院。查体:血压:105/75mmHg,心
目的探讨FoxM1对鼻咽癌细胞5-8F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化学合成的靶向FoxM1的siRNA转染鼻咽癌细胞5-8F(FoxM1-siRNA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