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说,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珠海职业教育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业教育要彻底打破“毛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社会岗位培养更多的“成品型”人才,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研究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更好地联合与合作,与市场保持零距离,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笔者总结了“五双”的主要做法,搭建起与校企联通的“立交桥”,实现了校企双赢互惠。
一、探索“双轨制”办学,拓展发展空间
笔者所在学校建校于计划经济时代,隶属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由于专业性较强,在企业“精干主业”的时候,没有被划拨,也没有面对市场和竞争,仅是在计划调控下内部实行封闭管理和自我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办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为解决学校生存发展问题,学校把握企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双轨制”办学,提升了学校竞争实力。“双轨制”,即在面向企业内部的同时,主动面向市场,与企业、市场同时接轨。
1.确立“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一体”是整合教育资源建精品基地;“两翼”是教育培训和技工教育。在推进学校发展中,破除“等、靠、要”思想,依托服务矿业,使学校自身得到发展。
2.面向企业内部搞好服务
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科教、企业文化等多项培训,增加了企业无形资产;服务人力资源规划,开展全员技能培训和大练兵,推进了素质工程建设;服务于生产经营,围绕重大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培训,解难题攻难关。岗位员工培训率达到了98%。
3.面向外部市场自主招生
按市场需求招生,既为企业储备了后备人才,又为社会做了贡献;发挥矿山独有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解决专业课忙、基础课闲等师资不平衡问题,减轻了企业负担;实施“订单教育”,探索实践了集“培养需求调查、确立培养课题、确定培养目标、能力开发、教学实施、检验考核、教学评价”七个流程为一体的“目标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一体化”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招生不愁,学生就业不愁,企业用工更不愁。
二、打造“双师型”队伍,锤炼精品课程
“双师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简而言之,就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某种技师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问题,有利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一全、二双、三力、四证)
“双师型”教师,要有全面的职业素质;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要具有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要有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
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每名教师年参加培训不少于60学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学,或教师深入企业增强社会实践经验;开展教师岗位技术大练兵活动,开展课题承包与公关,开发精品课程。
3.建立激励机制
(1)奖励学习。组织教师到天津进修数控教育,到辽宁科技大学进行采矿选矿专业进修,到东北大学参加选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新技术培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2)评选学科带头人、状元、能手。形成竞争名师、打造名专业的浓厚氛围。
(3)实行教师关键岗位竞聘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承诺制,关键岗位与岗位评价岗薪相统一,起到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三、运用“双元制”互动,化解工学矛盾
“双元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要求和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双元制”培养学生,不以获得学历为目标,而是利用独特的教学手段,培养技术熟练的技工。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广三强”的特点,即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应变能力强。
1.树立新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企业需要为主,以岗位定课程,面向生产岗位,学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
2.发挥各自的优势
密切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得到有机结合;实行产学研合作,为适应公司信息化发展要求,超前研究ERP建设新领域,开展专题培训,为公司全面推进ERP建设提供基础教育培训支撑。
3.教与学相长
(1)采取“三点一线”教学方法。“三点”,即课堂、实习车间和实习企业;“一线”,即每一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个顺序过程来完成的。“一线”把“三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贯通。
(2)采取“学习到工作到再学习”的方式。穿插循环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把单纯的“授业型”继承性教育转向全方位的“育才型”创造性教育。
(3)实施工学交替。在全日制学生中实施“2+1”模式(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学习1年)、“1V1”模式(1个知识点对应1项实践);在职工中实施“3 1”模式(每提升1级资质前必须培训1次、参与1项重大改造培训1次、转岗1次培训1次)。通过工作实践和生产实习,学生既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创新“双基式”教学,增强职业技能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就业的必备平台,没有基础,就缺乏发展潜能。“双基式”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是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
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宽口径”、“厚基础”,实现专业课程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通过深入厂矿开展教学调研,把学习掌握的现场一流工艺技术和设备维护维修的新知识融进培训讲义,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现场实际搬进课堂,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人文学科专题课教学得到新尝试,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沟通技巧、拓展训练等专题课,融入到了岗位员工素质培训之中。
2.以“双基式”教学为依托,构建教学模块
(1)职工岗位需求能力培训教学模型。采取到校集中培训和送教入厂矿分散培训方式,以及对特殊工种倒班人员实施A、B、C编班滚动式教学方式,克服“四十里钢城、百里矿山”培训面广、量大、分散和师资不足等困难,满足高、中、初技能人才培训需求。
(2)目标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形式与内容统一、质量与效益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培训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有机统一。
(3)“理论学习—实习操作—理论提高”教学模式。在公司扩建改造东烧、齐矿、齐选的过程中,深入实践,超前做好转岗职工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职工素养达到竣工达产达标目标的需求,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双赢”。
3.采用新手段提升教研能力
建立培训学分机制,完成了齐矿磨矿分级工、牙轮钻司机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岗位能力培训需求;既重讲授又重练习,既重基础又重能力,精讲多练,“练中学”,学术研究氛围日渐浓厚;缩短企业员工的成长周期,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才储备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实施“双证制”管理,激发学习热情
职业教育的“双证”,是指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是指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确定“双证制”教学模式
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学生职业标准,构建完整的学生职业标准体系。每一个专业都确定了相应的就业岗位,每一个岗位都确立了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形成“双证制”教学模式。从2005级开始,所有毕业生执行“双证制”认证,即毕业生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
2.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
投资实习教学硬件建设,四个实习间达到了鞍钢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新建四个多媒体教室,使多媒体教室增加到9个,改建一个拓展训练室,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保障正常教学的需求;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与鞍钢企业各公司、市内大型民营企业等1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拥有校外28个实习基地。
3.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学生成绩
学生的一些方向专业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按照学校的考核要求和企业的考核标准,在企业完成实习或实训后,由企业给出对学生的评语和相应的成绩;学校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的质量,评定出总成绩。这样,确保了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合格率100%,实现了毕业生就业推荐率100%,就业率达到了98%。
(作者单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技工学校)
一、探索“双轨制”办学,拓展发展空间
笔者所在学校建校于计划经济时代,隶属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由于专业性较强,在企业“精干主业”的时候,没有被划拨,也没有面对市场和竞争,仅是在计划调控下内部实行封闭管理和自我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办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为解决学校生存发展问题,学校把握企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双轨制”办学,提升了学校竞争实力。“双轨制”,即在面向企业内部的同时,主动面向市场,与企业、市场同时接轨。
1.确立“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一体”是整合教育资源建精品基地;“两翼”是教育培训和技工教育。在推进学校发展中,破除“等、靠、要”思想,依托服务矿业,使学校自身得到发展。
2.面向企业内部搞好服务
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科教、企业文化等多项培训,增加了企业无形资产;服务人力资源规划,开展全员技能培训和大练兵,推进了素质工程建设;服务于生产经营,围绕重大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培训,解难题攻难关。岗位员工培训率达到了98%。
3.面向外部市场自主招生
按市场需求招生,既为企业储备了后备人才,又为社会做了贡献;发挥矿山独有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解决专业课忙、基础课闲等师资不平衡问题,减轻了企业负担;实施“订单教育”,探索实践了集“培养需求调查、确立培养课题、确定培养目标、能力开发、教学实施、检验考核、教学评价”七个流程为一体的“目标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一体化”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招生不愁,学生就业不愁,企业用工更不愁。
二、打造“双师型”队伍,锤炼精品课程
“双师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简而言之,就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某种技师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问题,有利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一全、二双、三力、四证)
“双师型”教师,要有全面的职业素质;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要具有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要有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
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每名教师年参加培训不少于60学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学,或教师深入企业增强社会实践经验;开展教师岗位技术大练兵活动,开展课题承包与公关,开发精品课程。
3.建立激励机制
(1)奖励学习。组织教师到天津进修数控教育,到辽宁科技大学进行采矿选矿专业进修,到东北大学参加选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新技术培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2)评选学科带头人、状元、能手。形成竞争名师、打造名专业的浓厚氛围。
(3)实行教师关键岗位竞聘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承诺制,关键岗位与岗位评价岗薪相统一,起到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三、运用“双元制”互动,化解工学矛盾
“双元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要求和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双元制”培养学生,不以获得学历为目标,而是利用独特的教学手段,培养技术熟练的技工。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广三强”的特点,即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应变能力强。
1.树立新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企业需要为主,以岗位定课程,面向生产岗位,学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
2.发挥各自的优势
密切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得到有机结合;实行产学研合作,为适应公司信息化发展要求,超前研究ERP建设新领域,开展专题培训,为公司全面推进ERP建设提供基础教育培训支撑。
3.教与学相长
(1)采取“三点一线”教学方法。“三点”,即课堂、实习车间和实习企业;“一线”,即每一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个顺序过程来完成的。“一线”把“三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贯通。
(2)采取“学习到工作到再学习”的方式。穿插循环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把单纯的“授业型”继承性教育转向全方位的“育才型”创造性教育。
(3)实施工学交替。在全日制学生中实施“2+1”模式(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学习1年)、“1V1”模式(1个知识点对应1项实践);在职工中实施“3 1”模式(每提升1级资质前必须培训1次、参与1项重大改造培训1次、转岗1次培训1次)。通过工作实践和生产实习,学生既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创新“双基式”教学,增强职业技能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就业的必备平台,没有基础,就缺乏发展潜能。“双基式”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是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
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宽口径”、“厚基础”,实现专业课程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通过深入厂矿开展教学调研,把学习掌握的现场一流工艺技术和设备维护维修的新知识融进培训讲义,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现场实际搬进课堂,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人文学科专题课教学得到新尝试,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沟通技巧、拓展训练等专题课,融入到了岗位员工素质培训之中。
2.以“双基式”教学为依托,构建教学模块
(1)职工岗位需求能力培训教学模型。采取到校集中培训和送教入厂矿分散培训方式,以及对特殊工种倒班人员实施A、B、C编班滚动式教学方式,克服“四十里钢城、百里矿山”培训面广、量大、分散和师资不足等困难,满足高、中、初技能人才培训需求。
(2)目标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形式与内容统一、质量与效益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培训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有机统一。
(3)“理论学习—实习操作—理论提高”教学模式。在公司扩建改造东烧、齐矿、齐选的过程中,深入实践,超前做好转岗职工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职工素养达到竣工达产达标目标的需求,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双赢”。
3.采用新手段提升教研能力
建立培训学分机制,完成了齐矿磨矿分级工、牙轮钻司机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岗位能力培训需求;既重讲授又重练习,既重基础又重能力,精讲多练,“练中学”,学术研究氛围日渐浓厚;缩短企业员工的成长周期,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才储备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实施“双证制”管理,激发学习热情
职业教育的“双证”,是指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是指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确定“双证制”教学模式
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学生职业标准,构建完整的学生职业标准体系。每一个专业都确定了相应的就业岗位,每一个岗位都确立了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形成“双证制”教学模式。从2005级开始,所有毕业生执行“双证制”认证,即毕业生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
2.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
投资实习教学硬件建设,四个实习间达到了鞍钢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新建四个多媒体教室,使多媒体教室增加到9个,改建一个拓展训练室,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保障正常教学的需求;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与鞍钢企业各公司、市内大型民营企业等1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拥有校外28个实习基地。
3.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学生成绩
学生的一些方向专业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按照学校的考核要求和企业的考核标准,在企业完成实习或实训后,由企业给出对学生的评语和相应的成绩;学校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的质量,评定出总成绩。这样,确保了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合格率100%,实现了毕业生就业推荐率100%,就业率达到了98%。
(作者单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