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节日报道创新刍议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日报道是新闻媒体常规的报道类型之一。但长期以来,主流媒体节日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创新成为亟待突破的问题。本文以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今年抗疫期间的节日报道为例,分析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接,创新文化表达、节目样态和传播方式,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节日报道 新媒体 创新 节目样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做好节假日期间的宣传报道是主流媒体在相应时间节点面临的重要任务,有必要把节日报道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研究,根据节日的意义属性、可预知性、休闲性等特点,在议题设置和创新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初期的阻击和后来的常态化防控中,节日报道同样遇到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由于人们线下社交活动减少而依赖互联网在线时间增加,给新媒体报道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线下节日活动锐减而使得网络联动同步减少,加上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也给新媒体报道带来一些现实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新媒体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做好新媒体舆论场的议题设置,创新表达方式,值得探索总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央视新闻”客户端(App)在今年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新闻报道,既符合疫情防控宣传的总体基调,又创造性地开拓了特殊时期节日主题宣传的外延,营造安宁、祥和、庄重的节日氛围,服务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大局。
  —、创新文化表达,用报道振奋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可以说,节日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现实追求,节日报道不能是简单的事实呈现和气氛营造,而应是对传统文化的彰显和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众既关注媒体对于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的解读,又希望通过新型节目样态获得新的信息,互相交流。作为主流媒体,创新表达方式,传播一系列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策劃组织节日报道,要做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
  “央视新闻”在今年中华传统节日期间推出的报道,紧扣主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闻报道来凝聚力量抗击疫情,服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大局。
  端午节期间,“央视新闻”推出时政特稿《粽香传习语家国情绵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的屈原诗作名句为主线,寄情言志,彰显人民领袖勇于探索、攻坚克难、情系百姓的家国情怀,倡导人们积蓄力量前行,凝聚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作品精选习近平总书记引述的屈原诗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将其凝练为总书记家国情怀中的“求索”“克难”“民本”思想内涵,并将诗句与总书记金句精心编排,融入端午节、古风元素,以海报形式呈现,衬托节日氛围、擦亮传统文化底色。
  文章以散文诗形式贯穿全篇,着重阐释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下的相关论述,凸显厚重绵长、寓意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端午韵、家国情。
  时政微视频《端午寻根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故事讲述中自然融入总书记对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价值意义。
  今年端午节正值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常态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央视新闻”重磅推出《粽不同》《乘风破浪》《多福安康》等多个“爆款”产品,发起微博话题“端午来啦”,阅读量达4.7亿人次,推出的3D立体龙舟动态视频在社交平台被大量转发。
  这些新媒体作品都充分彰显了家国情怀,营造良好的佳节互动气氛,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二、创新节目样态,用直播完成作品叙事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直播越来越深入日常社会生活中,有人称现在已进入全民直播时代。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更应该自觉担当,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直播样态,以更贴近网友的表达方式传递新闻资讯。
  为满足受众的多方面信息需求,增强节日报道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央视新闻”开通多场节日直播,通过记者体验、讲述等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使节日报道更加故事化和情节化,方便受众随时参与互动,提升传播效果。
  在今年2月8日这个特殊的元宵夜,“央视新闻”从18:00到24:00推出6个小时的直播特别节目,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一切小别离都有大团圆”为主题,直播全国各地的亮灯景观,同时结合总台元宵节晚会发起话题,吸引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微博、“今日头条”“快手”等合作平台的观看量达1.39亿人次,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3.53亿人次,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直播以前方记者街拍武汉夜景为主线,引入湖北武汉江汉关、武汉长江大桥、孝感电视塔、黄冈遗爱湖、温州瓯江等地实时夜景。为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的信心,引入上海、重庆、杭州、广州、西安、长沙等城市以及河南、安徽、江西等地“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灯光秀内容。
  今年清明节举行了全国性悼念活动,“央视新闻”以“家国·清明”为主题,推出《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直播特别节目。直播中调用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陆家嘴、海南三沙、福建渔港、新疆红其拉甫口岸、湖北武汉江汉关、武汉长江大桥等14路实时景观画面,多角度、多场景呈现各地下半旗、集体志哀情况,直播中使用《思念曲》配合景观镜头烘托清明节全国性悼念活动,多平台网友在线评论留言频频刷屏。   端午节期间“央视新闻”也是以直播为基本样态,推出7场各具特色的直播,介绍全国各地端午节特色節庆活动,充分展现人文、地域风情,节目强化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累计观看量超2500万人次。
  三、创新传播方式,用融合实现最优传播
  媒体融合带给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启示是,要以融合传播的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融媒体传播环境下,要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主题鲜明、各具特色融媒体新闻产品和线下活动。这不仅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也会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今年端午节,“央视新闻”推出特别节目《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节目拓宽传播平台和渠道,除了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微博平台推出外,还被多家媒体置顶推荐,吸引众多网友即时观看并在线参与互动。此外,《窗外月圆,许下你的心愿》《数千万网友同观元宵亮灯为武汉送祝福:“你若无恙,我便安好”》等特稿及时把直播中的精彩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结合网友的暖心留言,进行二次传播。
  元宵节的节目还设计了发起“今夜许愿池”活动的环节,吸引网友踊跃互动,由记者用画外音的形式念读网友留言,在新媒体舆论场传递温暖祈福、共同战“疫”的强大正能量。
  端午节的节目设计凸显线上线下联动,推出新媒体报道精品。节目从贵州兴义独有的端午早餐开始,来到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了解独有的端午习俗。在《端午飞花令》环节,三地节目内容隐藏于诗词中,让网友互动选择,参与度极高。《万水千山“粽”是情》连线总台驻越南、新加坡、日本的记者,分别介绍当地端午文化风俗,并制作传统美食,展现中华文化与亚洲各国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魅力。节目总观看量超过1400万人次。
  四、结语
  主动设置议题,是主流媒体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本领。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关键是善于设置议题。要让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而不是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走。节假日与工作日相比,硬新闻相对较少,公众处于相对放松休闲的状态,但这绝不意味着主流媒体也可以休闲放松,而是要始终不忘职责使命,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结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接受心理,认真策划实施,做好新媒体节日报道。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经典阐述启示我们,节日就是“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节日报道就是要深刻挖掘节日背后的厚重文化内涵,展示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追求。
  作为承载国家民族共同记忆和价值追求的载体,节日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利契机,主流媒体应该主动作为,通过精心策划组织节日报道,遵循特定节日的意义属性和历史文化传统,在新媒体平台创新表达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真正入眼入耳人脑人心,以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去引导社会舆论。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
  (本文编辑:聂巧)
其他文献
【摘要】人民广播80年的风雨历程,前后经历了初创期、改革期和成熟期等三个时期。从提出“自己走路”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再到媒体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组建,广播已进入“大音频”的传播语境。本文认为,广播未来需要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手段创新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在新的传播语境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广播新闻 媒体融合 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期刊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阐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公共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势必要求我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策略性叙事实现了国际传播中的回应关切、情感共鸣与价值塑造,借助互文性叙事在对外话语体系中实现了信息共振、话语互融与场域构建,最终强化了中国抗疫故事的全球认知与全球认同,也为我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  【
期刊
【摘要】牢记使命、扎根基层,践行“四力”,是艺术创作者以精品奉献人民、主流舆论媒体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引擎,更是推动守正创新的迫切需要。广播剧《闽宁镇》《黄河水甜》以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故事为原型,创作者以好故事、好题材、创新思维为创作方向,以增强“四力”为创作底气,呈现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四力 脱贫攻坚 广播剧 闽宁镇 黄河水甜  【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慢直播”的优势在于其强过程感与原生态,赋予了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慢直播”打破特定图层,体现了对主流叙事模式化的解构。“慢直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推送的方式使话题持续发酵。  【关键词】慢直播 用户参与 陪伴式社交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受关注的“慢直播”是2020年1月26日晚上上线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央视频”通过架设在火
期刊
【摘要】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是一项时间跨度长、覆盖范围广的重大主题报道活动。本文以阜平县脱贫攻坚新闻实践为典型案例,对重大主题宣传中如何把握“时空维度”进行了探讨,提出把握新闻事实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注重脱贫信息的横向传播等观点,并就观点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扶贫攻坚 新闻报道 时空维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保
期刊
【摘要】在各类报道中,典型人物往往是浓墨重彩、格外耀眼,其中离不开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典型人物之外的其他典型报道亦如此,本文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融媒体叙事传播为例,解析各种媒介宣传手段运用及其产生的宣传效果、形成的传播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关键词】十八洞村 传播力 媒体 印象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湖南花垣,武陵山脉腹地,当太阳升起,十八洞村迎接着崭新的
期刊
【摘要】疫情防控下,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大众媒体加快转型,向全媒体进军,报道形式和渠道全面融合创新,其中短视频传播快速高效,深度报道影响力回归。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传播手段、话语方式亮点频现,融媒体产品的大量出现,促进了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全媒体化。  【关键词】主流媒体 新冠肺炎疫情 融合传播 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初暴发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剖析广播主持人在新媒体领域转型网红的成功经验和内在逻辑,为拓展广播媒体的融合之路带来一些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主持人 网红 MCN 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兴起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以新技术和新理念为支撑的新媒体平台不断迭代更新,产生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网红,他们的言行举止备受大众关注,头部网红不仅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
期刊
【摘要】自北平和平解放至建国初期,在北平市委、市政府和北平市军管会的领导下,通过“筹建北平人民广播电台、查封和取缔反动电台、收购私营电台”三步走策略,北平的旧广播系统逐渐被人民的广播事业所取代。北京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城市创建人民广播的既定策略,也体现了时代洪流下旧广播体系必然瓦解、人民广播事业必然繁荣发展的历史规律。  【关键词】北京人民广播事业 三步走 反动电台 私营
期刊
【摘要】当前,“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日渐火爆。本文结合国家应急广播在抗击疫情中的“抖音”运营思路和传播效果分析,阐述了国家应急广播公共服务的普适性、精准化特点,指出新媒体平台是国家应急广播实现公共服务的重要路径,提出了国家应急广播在新媒体领域打造传播力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国家应急广播 公共服务 抖音 运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应急广播秉承“平时服务、战时应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