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p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和背诵,无异是一种积累材料,培养表达能力,提高欣赏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好措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熟读;积累
  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7~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于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教学文言文呢?记得刚毕业时的我,教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作业有时还得抄译文,完全是单向的灌输教学法,结果,我教得吃力;学生呢,也学得被动,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
  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文,必须熟读若干篇,要养成熟读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于是我想不如采用“诵读教学法”来进行文言文教学。而加强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基于三点考虑:其一,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背诵一点我国的精粹文言文,积累语言材料,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语言提供借鉴,同时,从文字语言,文学欣赏和感情陶冶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以提高他们的文字修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其二,入选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情文并茂的名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内容丰富多彩。其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时的私塾先生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背,以各种启蒙读物开始,直至四书四经,而老师并不急于讲解,等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以后,老师才开始讲解,这时头脑已有的那些语言材料,就会被逐渐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宝贵的科学经验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继承并加以发扬呢?
  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听录音朗读,体会作品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因为录音磁带都是些朗读的行家里手,那准确无误的语音、句读(duo),快慢徐疾的语速;以及抑扬顿挫色彩鲜明的语调很值得学生欣赏,而且学生在听时还能体会出语言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调,更能听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理出文章思路。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融景、情、理于一体的散文名作,句式整齐对称,语言凝练,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富有音乐感。于是我让学生听时注意这种音乐感,体味作品的情味、情韵,以及作者的情感。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仅所描绘的环境、人物生动活泼,形态毕肖,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且语句工整,节奏明快,寓抒情,议论于记叙、描写之中,又似一首韵味浓郁的散文诗。因此,在播放录音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让思想跟随作者一起去神游琅琊山,随着作者上山、入亭、题名、喝酒、玩乐、下山。这样一来,学生如自临其境,对作者的情感如同身受,而且文章的思路也不言而喻了。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的行文方式也一清二楚,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
  其次,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因为汉语言,尤其是文言语言具有模糊性,而且又具有音乐性,如上面提到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以及《陋室铭》、《爱莲说》等,非读不足以传其特有的情趣。古人不就是很注意在语言里面吟诵把玩吗?“因声求义”、“因声解文”。当然朗读也不单是一个出声读的过程,它还应伴随着思维、情感的积极参与,小至一个字,大到一篇文章,其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分寸感及语言的风格、韵味等,只有反复朗读揣摩才能得到深切的体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譬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叫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秦王和唐雎来读课文。读好后让同学评论;秦王应该是怎样的,唐雎应该是怎样的。哪些词语特别能表现人物的神态及内心世界。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秦王的骄横狂妄和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而且文中“不悦”“怫然怒”、“长跪而谢之”这几个词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神态和本性;而“挺剑而起”则表现了唐雎为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凛然气概。这样以后再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模仿朗读,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一句话,这样以读带讲,以讲促读,不仅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更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兴趣。
  最后是熟读和背诵。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感性认识入手,这是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实际的,因为中学生所学的文言文太少,不从感性认识入手,一味讲文法、句法等,往往收效甚微。如何从感性入手呢?熟读和背诵是一种好办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熟读和背诵作用是很大的。熟读,一方面为了熟悉课文。为讲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记忆,培养阅读能力。记不清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有效途径”。王力先生也曾说:“背诵是传统的好办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文言文能有更多的体会,对文言文词法和语法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对文言文的篇章结构以及名家风格也会有初步的领略。
其他文献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数字电视等技术正在强烈地改变着世界,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数字化生活生存的环境,对教育正在产生和即将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乃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基础、途径、手段、意识、道德品质和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强化学生设置新奇而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维系、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营新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最大限度地
期刊
摘 要:中学生是富有热情的,他们的感情最真挚,最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情感  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那更是必不可少。因此语
期刊
摘 要:认识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明确合作学习方式的真正含义,实施合作学习方式的方法,树立民主的课堂教学交往观,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意义;含义;交往观;意识和方法;结合  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造性地统一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
期刊
爱美之人,大都懂得装扮自己,生活中“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说法就证明了这点。写作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只要巧妙地改变一下文章的形式,一篇普通的考场作文或许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不过这里所说的“形式”,不是指单一的“文体”,而是指文章结构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但愿下面的几种创新方法,能给同学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用日记连缀,选择精彩纷呈的内容    日记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我们获
期刊
摘 要:将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本文仅以讲授初三几何第七章“圆”为例,就如何将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科学史;课堂  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期刊
一、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除了使
期刊
摘 要:对于学生而言,怎么读才能提高朗读水平呢?教师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关键词: 朗读; 兴趣 ;评价; 范读   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 (一)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
期刊
摘 要: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关键词:改进;教学;创新;技能    1、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
期刊
摘 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文对此观点作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读;兴趣;情感;真知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