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因素对阴道分娩女性膀胱尿道及阴道精细解剖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绝经因素对已育女性膀胱尿道及阴道精细解剖结构的影响。

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妇科患者,选择满足重建要求的MRI数据、有阴道分娩史、无剖宫产史、初胎分娩年龄≤30岁,排除有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的患者。共纳入238例患者。利用Mimics和UG软件对所有MRI数据进行建模与测量,已绝经组与未绝经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共构建238例盆底器官三维模型。(2)与膀胱尿道相关指标:膀胱尿道后角、β角、尿道耻骨角、α角、尿道横纹肌厚度、耻骨后间隙以及膀胱颈距离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连线长度(BN-PB连线长度),已绝经组比未绝经组要大;尿道倾斜角,已绝经组则要比未绝经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与阴道解剖相关指标:近端尿道阴道间隙已绝经组要比未绝经组小,而中段和远端尿道阴道间隙已绝经组要比未绝经组增宽,近端和远端阴道前壁宽度和阴道前壁中线长度已绝经组要比未绝经组小,除外中段尿道阴道间隙,其余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已绝经组中段阴道H型占比明显低于未绝经组,浅凹型占比则明显高于未绝经组。

结论

绝经会改变女性盆底器官的部分解剖参数,尤其是阴道形态改变明显,中远段尿道阴道间隙明显增宽,阴道浅凹型占比明显增加,反映绝经后,尿道和阴道后壁及旁侧支持功能下降,阴道开始出现萎缩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三关节融合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地开展三关节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关节融合术"和"triple arthrodesis"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1998年1月—2018年2月关于三关节融合术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三关节融术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手术并发症难以避免。双切口是三关节融合术的主流选择,但是单独内侧切口及单独外侧入路在特定条件下也有使用。三
目的分析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S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制定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62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MI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4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心脏功能评估指标、手术因素、术后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改良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2016年10月上海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8~156(78.3±3.5)d;左侧15例,右侧42例,双侧43例;Dimeglio分级Ⅱ 32例、Ⅲ 43例、Ⅳ 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Ponseti法治疗,
目的比较改良双腔引流管与传统硅胶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手术的患者49例行钻孔置管外引流术,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23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26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置管时间、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蛛网膜例数、感染例数、术后癫痫发生例数、改良Rankin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122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44例。76例( 62.3%)既往有头颈部手术史。106例(86.9%)有局部外放疗史。外放疗总累积剂量为30~140 Gy,中位剂量为68.4 Gy。在CT扫描下
期刊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左室收缩功能保留或轻度下降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既往无心衰病史,入院左室收缩功能保留或轻度下降的稳定冠心病患者3 946例。比较出院时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两组患者2年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梗、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