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萍——苦难中磨练出“真金”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ngj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8月,一本励志佳作在全国各大书市热卖,它的书名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此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多城市都卖断货了。甚至有读者将这本书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相媲美。2005年11月2日,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赵美萍。在写书的背后,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女作家的特殊经历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赵美萍是一个漂亮女人,笔名“漂泊的萍”或“漂萍”。她出生于70年代。从小丧父,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毕业,砸过石头,端过盘子,做过缝纫工、技术员,做过广告公司业务员……最后,她以小学文凭,大胆应聘《知音》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并被破例录取,成了当今广大“打工一族”的奋斗楷模。她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她与众不同。在常人眼里,她的许多故事会被视为是不可能达到的事情。
  
  孤影中拂过“漂泊的萍”
  
  赵美萍出生于1970年大年初一晚上,老家是江苏省如皋县江防乡永福村,她的出生使婚后8年未育的父母欣喜若狂,博学多才的父亲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美萍”。也许就因了这“萍”字,她的人生从此与漂泊有关。
  1978年的7月18日,年轻英俊且才华横溢的父亲因病不幸被护士打错针药,未及留下一言半语便魂归天国。赵美萍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掩埋在屋后的荒山里,最后只剩下高高隆起的土堆。父亲在里面安然沉睡,她在外面泣血痛哭,那一年,赵美萍只有8岁。
  一年后,当地有个地痞时时上门骚扰母亲,母亲不得已带着她和妹妹一路逃亡来到了安徽。1981年,母亲嫁给了芜湖市马塘乡荆山石矿一个采石工人为妻。从此,赵美萍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漂泊。继父家境的窘迫让赵美萍始料不及。每月只有80多元的收入,房子是由石头垒起的,惟一让她兴奋的是有大米吃。当年,她很顺利地插班上了马塘乡平山口小学五年级读书。期末考试,赵美萍出人意料地考上了芜湖市重点中学25中学,是全村数十年来惟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
  8月底的一天,母亲和继父又为她和妹妹的学费问题争吵起来,继父朝母亲吼着:“我真后悔娶了你,两个‘拖油瓶’拖死我了……”听着继父的吼骂,赵美萍心如死灰:“不读书了!上山砸石头卖钱让妹妹读!”晚上,她伤心地拿起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放到家门口的河边,用手轻轻一拂,它就随波漾了开去,泪水悄然地滴在水里。
  赵美萍倔强地拿起18磅的大铁锤,成了山上最小的采石女,那年她还不满14岁。赵美萍砸的是“碗口石”,就是碗口那么大的石头。八毛五分钱一吨。她每天抡着十八磅的大铁锤不停地砸,一天可砸4吨多。为了砸得更多,常常要在炮声还未停息时,顶着坠落的石块冲上去跟别人抢石头,时常被石头砸伤。就是这每天的两三块钱收入,她一直将妹妹供到了初中毕业。
  这一砸,就是5年。她的双掌磨成了厚厚的老茧;脸上的皮肤在毒辣的阳光下晒成“非洲女奴”般的黑亮;也正是那段炼狱般的日子造就了赵美萍顽强不屈的个性,在以后的人生中,这段苦难经历使她受益无穷。然而灾难总是不期而至。17岁那年元旦前夕,赵美萍在山上出了车祸,一辆飞驰的拖拉机从赵美萍身上压了过去,她的右脚粉碎性骨折。继父和姑妈轮流用板车拉她去10多里外的市医院治伤。在治病期间,赵美萍在期望中一次次泪眼迷濛。在卧床不起的那段时期里她读了大量的书,没钱买书,只有借。村里有个高中生,见赵美萍爱读书,他便借了很多中外名著和各种杂志给她读,这些书丰富了她枯燥繁重的砸石时光。
  有一次她用攒下的3块钱买了《宋词三百首》和《工笔画技法》两本书,没想到母亲大怒,扯过她手里的书就塞进了灶膛。她第一次顶撞了母亲,母亲扬手就打了她一个耳光,那个耳光彻底粉碎了她对父母的所有热爱和尊敬,剩下的只有恨。那时甚至连自杀的念头都有了。
  1989年8月26日的下午,腰间挂着胆汁瓶子的母亲在床上哭着,看着即将远行的赵美萍。此刻,赵美萍的心里满满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并不觉得十分悲伤。就这样,19岁的她背着14本日记奔赴上海,如孤影拂过,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漂泊。
  
  霜雪中踏过万水千山
  
  赵美萍到上海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每月80元工资,她很知足。第一个月就给家里寄去70元,剩下10元买书和日用品。她珍惜这份工作,每天出晚归,干得用心极了,生怕老板不满意炒她的“鱿鱼”。
  然而结果却是赵美萍炒了老板“鱿鱼”,她实在看不惯老板把馊了的面条和发臭的鸡头变着法子卖给民工吃,便不顾挽留去了一家中日合资熊田时装公司。刚到时装公司,对服装一窍不通的她没少挨师傅的责骂,那些上海师傅对她们这些外来妹儿充满鄙视。到厂里的第七天,师傅让她做一件小短裤,赵美萍不小心把裤子的前后裆缝错了。工厂里一个师傅嘲讽:“侬穿裤子分不分前后?外地人就是笨。”另一个师傅拎起赵美萍的“作品”,大声叫喊着,大家看啊,“阿拉(我)发现了新大陆,赵美萍新作问世,大家快来参观啊!”
  赵美萍的脸在刹那间红了,受辱的感觉烧灼着她的心胸。她想哭,也想反唇相讥,可最后她默默拆了裤片,重新缝纫。心里有个执著的声音在轰鸣:心想:“总有一天,我可以做师傅的师傅!”就在心神不定间,飞快的缝纫针扎进赵美萍的左手食指,针头断在指甲里,血滴在了布片上,师傅大喊:“侬眼睛瞎特了?弄脏了布料侬要赔!”在医务室取针头时,她的泪水终于随着钻心的疼痛倾泻而出。
  一次,厂里接到一批急单,500套儿童套装必须在3天内完成。赵美萍主动向车间主任要求接下这批急单,然后迅速启动小组流水线赶工。第一天晚上,她带领小组的姐妹们一直干到11点才下班。第二天晚上也干到11点。到了第三天晚上,还有100多件的半成品没有完成,而第二天上午必须按时交货,航空运往日本。拼了!只有拼了!为了小组的荣誉她们拼命干活。夜里,整个车间只有她们这个组还灯火通明,机声隆隆。有几个姐妹实在熬不住,趴在缝纫机上眯一会儿。熬夜的时候才觉得长夜漫漫,随着手表的指针一圈圈走过,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口照在了她们的脸上时,全部任务顺利完成。
  厂里的总管石川先生也被这个小组员工的敬业所感动。他说在厂里这么久,第一次发现她们这个小组的员工如此敬业,这是很多上海员工都不愿意做或做不到的。赵美萍也因此跳出了“蓝领”,当上了工厂技术员,成了300多人的时装公司里的一名打工白领。1994年,赵美萍开始尝试向期刊投稿。她将写好的诗歌都寄给了《萌芽》杂志,令她失望的是全都是退稿。终于有一天,她的一首处女作小诗《嫦娥》经《萌芽》的沈刚编辑推荐在《上海侨报》上发表了,她得到了生平的第一笔稿酬——5元钱。
  对赵美萍,这是个美丽而酸涩的纪念。接下来她的作品就一发不可收。一个月后,她终于在书报摊上看到了新一期的《现代家庭》,头条便是她写的《妈妈,别哭》,足足有三个版。也许是工夫不负有心人,赵美萍从此陆续发表故事、小说等。1994年夏天,《上海故事》和《劳动报》联合举办“打工在上海”征文,赵美萍将一个打工妹的不幸经历写好寄给了“打工在上海”征文组。真是天道酬勤。结果,这篇题为《花娇》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她第一次的征文获奖。不久后,《花娇》便刊登在了《上海故事》杂志上。赵美萍几乎成了打工一族的代言人,在上海老八仙桥饭店领奖那天,当时在上海电视台《文化风景线》做主持人的和晶小姐在现场采访了她,和晶问:“你是高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吗?”“不是,我只读到小学毕业。”赵美萍很坦然地说。当场很多作家、记者先是愕然,既而为赵美萍热烈鼓掌。
其他文献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人类发明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后,工业机器人就显示出它极大的生命力,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中,工业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中得到了广
目的 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172例312只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最多(30.1%),其次为复合近视散光(24.4%)和混合散光(18.3%)。结论 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
剥皮磨削是一种类似于车削加工的磨削方式,通常使用4~5mm宽度的CBN砂轮实现高速、高效磨削加工。由于其良好的柔性和极高的磨削效率,在很多领域可以取代传统成形切入磨削和硬车
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的村民们以陈苏厚为荣,因为他是“全海南级别最高的农民”。  陈苏厚,海南省原副省长,2003年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回家扛起了锄头。这个成天乐呵呵的老头儿,称自己是“来自农民,回归农民”。他的家乡,却因为有了这位“回归”的农民,两年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将功补过”    省、县一些干部称陈苏厚为“老省长”,乡亲们则喜欢用方言叫他“公囝”——“公”是指
目的 了解科尔沁草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盲人发病情况及有针对性的开展防盲治盲。方法 根据区域、民族、经济、文化、卫生状况的不同分成农业区及牧业区,采用国际盲人登记
随着合肥市大建设的深入进行,政务文化新区已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初露峥嵘。这里已有当初的远景规划逐步演变为触目可及的现实美景。当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政务新区已从
我公司新开发的某型四缸电喷管面临清洁度达标的问题。产品要求的清洁度指标:气道含杂质≤15mg,气道+水道含杂质≤50mg。该型四缸电喷管内腔结构较为复杂,各条管道曲折交叉,存在的
自2011年至今,Davide Barbon先生任ITT运动技术业务部门中国区总经理,负责ITT运动技术业务在中国整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由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13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于2010年5月15日在上海落幕。历时五天的展会给展商和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