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窄带光成像肠镜下黏膜血管形态对炎症和血管生成的预测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窄带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ucosal vascular pattern,MVP)分型对UC患者肠黏膜炎症和血管生成的预测价值。

方法

2012—201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42例U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接受NBI肠镜检查,NBI模式下对存在病变的肠段进行图像采集,并至少活检1块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所有NBI图像经2位内镜医师讨论达成一致后,对MVP做出分型。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的分级评分;血管内皮标记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通过每视野血管计数对微血管密度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所有组织学指标由同一位不知道具体内镜相关资料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价。

结果

42例UC患者的119处结肠或直肠肠段根据NBI肠镜下MVP分型标准,其中34处肠段被定义为清晰,58处肠段被定义为模糊,27处肠段被定义为消失。NBI肠镜下MVP分型与黏膜炎症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24,P<0.001)。MVP从清晰型、模糊型至消失型,黏膜的微血管密度(P<0.001)和VEGF表达水平(P<0.001)均呈现出显著递增的趋势。黏膜活检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61,P<0.001)。

结论

NBI肠镜下MVP分型可以预测UC患者的黏膜炎症程度和血管生成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
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技术在胃瘘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月在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使用OTSC治疗的12例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瘘口充分控制后实施治疗。结果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5±13.9)岁,共实施15次OTSC治疗,均操作成功。5例患者1周后复查造影,瘘口完全愈合;5例患者1周后造影局部少许渗
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
胰腺转移性肿瘤较少见,黑色素瘤转移至胰腺尤为罕见。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金标准,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现结合文献,报道入院收治的1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诊断为黑色素瘤胰腺转移的患者情况。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及内镜下治疗方式方法。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共967例胆胰疾病患者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置入胰管支架,10例出现胰管支架移位。比较胰管线状支架及胰管单猪尾支架移位发生率,并总结不同类型支架的取出方法。结果胰管线状支架移位率较单猪尾支架更高[3.23%(7/217)比0.40% (3/750)]。对于3例移位的单猪尾支架,2例用活检钳直接取出,另
目的评价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的25例胆囊息肉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单发息肉13例、多发息肉12例,单纯胆囊息肉13例、合并胆囊结石12例,息肉最大径0.2~1.5 cm。1例(4%)经胃开窗进入腹腔后,因腹腔严重黏
近年来,一种新型哑铃样金属支架(lumen-apposing metal stent,LAMS)引发了内镜超声介入技术近乎革命性的迅猛发展。该支架具有管径大、管壁贴合性好、"一步法"操作简易等特点,在胰周积液、急性胆囊炎、胃流出道梗阻等疾病方面表现出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LAMS拓宽了消化内镜的治疗领域,并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介绍其性能特点、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
1例患者因便血查因就诊,完善消化道检查,考虑血管畸形导致消化道出血。影像检查过程中发现先天性脾缺如。考虑先天性脾缺如合并肠道血管发育畸形,静脉增粗,间断便血。该病临床罕见,故结合文献,对其诊治经过进行了报道。
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内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
依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对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标准及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胶囊内镜诊疗工作指导意见,旨在规范诊疗流程与防控、洗消措施,在确保医患双方诊疗安全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