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by289702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笔者认为,学生的推理能力应该归属于理性思维板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提出了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虽然是针对高中数学来说的,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所启发。
  数学的最基本特征是抽象与推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将“推理能力”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强调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例,谈一谈笔者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
  为了便于交流,笔者找到了在广西桂林上课时的课堂录像,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堂写真】
  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教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一)观察发现
  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一点不假!这次钱老师到桂林来,目睹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我看比文人描写的还要美!你们看,钱老师一到桂林,就迫不及待地在象鼻山照了一张相。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六幅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播放,一边富有感情地描述。
  师:你们看,桂林的山加上桂林的水,再加上水中那静静的倒影,简直就是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学生被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所吸引,个个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
  师:桂林的美景激起了钱老师创作的欲望,老师也创作了三幅画。(第一幅面积是6平方分米)你们看老师画得怎么样?
  师:谢谢同学们的夸奖!既然今天是数学课,那老师就提个数学问题。你們大胆地估计一下,这幅画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师: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呢?(把这幅画的背面展示给学生,画的背面画有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小方格)数一数,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6平方分米)
  教师接着出示面积是12平方分米和20平方分米的画,让学生估计每幅画的面积,教学过程同上。
  师:刚才三幅画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请你凭经验大胆地猜测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周长,长,宽)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它的面积怎么变化?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发生变化,它的面积怎么变化?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发生变化,它的面积怎么变化?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出示的三幅画的长和宽:第一幅画的长3分米,宽2分米;第二幅画的长4分米,宽3分米;第三幅画的长5分米,宽4分米。
  师:同学们观察前面的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用长方形的长乘宽正好等于它的面积。您看3×2=6,4×3=12,5×4=20。
  生2(兴奋地):老师,我也发现这个规律了!
  师:其他同学发现没有?
  生(异口同声):发现了!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教师板书面积、长、宽的数据。
  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其他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在面积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
  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是几厘米,沿着长边就可以摆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由此使学生理解:“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对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教师采用了下面的方式:
  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长9米、宽8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6米→长6米、宽6米(实际上是边长6米的正方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将长方形逐渐变成正方形。提问: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细节分析】
  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一种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进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验证”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笔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画,估计每幅画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各自的长与宽的乘积,提出猜想;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这一探究發现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思考感悟】
  推理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或事实为依据,推测事物的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把控。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可以进行合情推理的情境和材料,创设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学习环境。
  1. 经历过程,自主建构。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是《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基本要求。推理不是主观臆断,更不是胡乱猜想,而是要有一定的过程,体现一定的过程性和逻辑性。
  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过程性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状况提出来的。
  2. 训练语言,促进交流。
  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门课程的基本语言,才能谈得上有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述是一个层次,属浅层次;能够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讲出来使别人听得懂,属一个较高的层次。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语言表述的培养要分层次,一、二年级可让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三、四年级可要求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总之,推理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知识的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探索出有效的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一、直观演示法在各领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数的概念。  在认识数时,不管是最初的自然数、整数,还是后来的分数、小数、负数,都需要借助实物、图形等媒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认识自然数时,教师借助实物与图形,使学生明确无论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均可以用同样的数来表示,从具体形象中抽离出“数表示数目多少”这一含义。除此之外,通过让学生摆、
期刊
激趣 訓練 养成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以促进知识的来源的进步和发展。”想象力不是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这就表明可以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创建各种情境,激发想象力  创建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来创设情境,因为
期刊
溝通知識联系 促进数学理解
期刊
一堂好的科学课,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让学生记忆深刻。要想上好一堂科学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课下还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前准备呢?笔者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为例,做一些阐述。  一、合理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核心辅助材料,也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手册。教材内容的编写、设计和编排,既符合学生
期刊
一、精选内容设计题组,让静态思维前进到动态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正、反比例概念,学会判断一个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或者都不是。因此,在根据学情精选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的练习编成如下的题组,把分散的知识梳理成有序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练习课的教学实施时化静态为动态,让思维逐步得到深化。  1. 亮出眼神来判断。  (1)若24÷x=y,则x和y成(?摇?摇?摇?摇)比例关系。 
期刊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习概念是一个过程,表象建立、符号表达、本质抽象、结构联系都需要学生经历形成过程并逐步理解,如果教师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本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处于表面化,容易形成错误概念或造成概念不清的情况。应如何抓住概念本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呢?  一、对比想象中凸显概念表象  师:老师带来一个“神器”——激光测距仪,它不但能发光,而且能测出光的长度。看,它发的光到哪儿了?  生:黑板。 
期刊
笔者在教学“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一课时,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常态教学”和“微课教学”形式。课后调查发现,采用“常态教学”的班级,学生对教材中讲授性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对1厘米概念的认知不够清晰,在估测方面显得比较薄弱。而采用“微课教学”的班级,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巧用微课,助力数学课堂教学展开探讨。  一、巧设“预习微课”,了解新知  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在学习中能有所疑、有
期刊
【教学片段】  师: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么伸出这两个指头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生读句子)  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  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  
期刊
【编者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增,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成为中小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去粗取精,扬弃继承,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等等,都是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