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吴清源和他追寻的“大道”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吴清源
  “吴老先生双腿盖着白色浴巾,左手托腮,干瘦的躯体让格子T恤显得肥大。他刚刚结束午睡,双眼迷朦浑沌。”这是6月20日,BQ记者在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的养老院见到吴清源的第一印象。
  之前一周,这位“昭和棋圣”、“大国手”刚刚度过了自己的百岁寿诞。“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但真的至若人瑞之年,参透世间俗务,通达寰宇万象,且不说有所谓没所谓的“忧烦”,即便是“怀”的心绪,怕也早已放空,不复端架。
  能叩醒入定老僧的,怕只有暮鼓晨钟;能让如今的吴清源撩开眼皮,“精神焕发”的,也只有他毕生念兹在兹、须臾不离的围棋——当作为吴老关门弟子兼助理的牛力力女士把1939年吴清源与日本围棋顶尖高手木谷实在镰仓建长寺举行十番棋大战的第一盘棋的棋谱复原在纹枰之上时,落子轻敲,老人的精气神陡然健旺!
  西学·东渡
  六月中,巴黎。笔者在市郊celle Saint Cloud 古堡的“雅致·中国传统手工艺及当代设计展”上邂逅日本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先生,闲聊时谈及他如何开解自己设计理念的渊源。出乎意料地是,这位极其善于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相融汇的建筑师,非常虔诚地提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营建法式,为了表示这不是在中国记者面前客套,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京都、奈良的建筑直到现在还让我着迷”。
  众所周知:公元794年被定为日本首都的京都,从城建的一砖一瓦起,便几乎完全照搬了中国唐代东都洛阳的格局与规制。而奈良的城建则先于京都,模仿自唐朝西都长安。
  按照史学家蔡凤书先生的说法:“中国内地和日本列岛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不过抛开民间的往来不论,在《汉书·地理志》中言之凿凿的“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则表明,两国政府间的交往起码在汉代就已经常态化了。
  需要指出的是,“来献”与“来学”的不同。前者,也许是被迫,出于忌惮;后者,则一定是向化,源自倾心。
  食而化之,日本人学习他国优长习以惯之。围棋,也不例外。
  关于围棋传入日本的年代,有两种说法。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简明日本围棋史》认为:“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1500年的大和朝(中国汉魏时期)初期。”,而《美国百科全书》(1977年版)和德国《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第16版)均认为:“唐初或盛唐时期围棋由日本留学生带回日本。”
  到了12世纪后朝,日本的封建经济文化已有较高的发展,这时日本人民比较注意结合本国实际,有选择地吸取中国文化。在围棋的发展上,日本取消了“座子”,对围棋事业贡献很大。1582年,日本结束了分裂动乱局面,为围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后,给(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家专业棋手以俸禄,形成了日本棋界特有的传子、传徒的世袭制度。
  可以这么说,直到1868年之前,“西学”都是推动日本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词。只是以这一年日本社会所发生的变革“明治维新”为分水岭,西学的对象不再是鸦片战争中割地赔款的大清帝国。
  明治维新的成功改革,使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国力强盛,围棋活动也是一派兴旺景象。反观中国,1840年之后国运则全面走向衰败,围棋事业也随之凋敝。范(西屏)、施(定庵)之后,国人棋艺日趋没落。到光绪年间,最后一位国手周小松逝世后,棋艺水平更是一落千丈。
  中华民国初年,日本五段棋手高部道平访华,“杀”遍中国无敌手。按照彼时他的评价,当时中国最好的棋手也不过是日本初段水平而已!前文提到日本围棋早就废除了“座子”,即开局时在围棋四角各放4子,给围棋技艺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而中国的座子形式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上半叶,在布局理论方面也落后很多。


  在《中的精神》一书中,吴清源幽幽地回忆道,“1926年的夏天,职业棋手岩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来到中国。我和岩本薰下了两盘受三子棋,结果我都赢了。下了一盘受二子棋,我输了两目。和小杉的受二子棋,我赢了。这些对局是为了考察我的棋力吧。不久之后,在濑越老师和山崎先生之间,有关我去日本的事情进入了具体商榷的阶段。当时,尽管家里入不敷出,但母亲也没有回福建老家的意思,因为已经从祖父那里分得过家产了。台湾的亲戚劝我母亲说,如果能去日本应该尽力争取。但是在国内的亲戚却对我的东渡扶桑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紧张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段叙述中,吴清源本人的态度似乎置身事外,丝毫不带任何感情。笔者以及很多人都非常想知道的是童年的吴清源之于日本究竟是什么印象?但这的确在他自传中语焉不详。可以知道的是,他的祖父吴维贞,曾官至晚清道台,我们无需去腹诽他在甲午海战中的态度,但在生活上却似乎对日本文化颇有兴趣。
  比如,吴维贞从日本拿来菊花的苗,精心培育出漂亮的菊花。之后在官邸举办“菊会”,这让吴府在福州都十分有名。吴维贞还曾向福州涌泉寺捐赠了十分漂亮的柱子——日本的空海和尚曾经来过此寺。因为遣唐使船遇难,空海漂流到了这附近。
  “西去-东渡”的关系在吴清源的父辈中,确切地说就是在他父亲那里,便有了家庭史的现实观照:“当时中国的有钱人家中,一般是把长子和次子送到美国或英国去留学。而第三个儿子以下,则是送到日本去留学。当时,有过留学经验的人一般是能谋得个好工作的,所以父亲也到日本去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父亲一边学习一边对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父亲经常到本因坊秀甫在明治时期创立的‘方圆社’(棋社)去下棋。并且,父亲回国时,还带回来了许多日本的棋谱和棋书。父亲是那种容易着迷的人,对书法、围棋等都十分热爱,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但是,他的棋力却不怎么样。”   相较于父亲在围棋上的天分平平,吴清源的“棋商”似乎高得无以复加,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北京当地一家报纸就刊发了他的照片,图说配文“围棋天才少年”。在他11岁的时候,他的棋谱就已经传到了日本!大户人家、家道中落,有志于棋、日本棋盛,似乎构成了吴清源在1928年10月18日离开北京,东渡扶桑学棋的逻辑与理由。然而,彼时的天才终归还是个孩子。


  吴清源出生那年,福建洪灾。他本名“泉”,“清源”其实是他的字。不管怎样,两者皆和水有关。小时候他体弱多病,四岁时的疝气甚至让他后来一直都不能做剧烈运动——这也许是他在多动的孩提之年可以稳稳当当地坐在棋盘边手谈的原因之一。
  2007年,在田壮壮作品《吴清源》中,导演并没有展现少年吴清源棋力如何了得,有的只是一个剃了阿福头的咚莫央(音,福州话称男孩子)在大宅子中玩耍累了,偎依在娘亲身边,十指相扣,喃喃细诉……
  天津搭船,大阪登岸。巧的是,那艘客轮得名“长安丸”。那一年,吴清源14岁。《论语》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志学之年,他来到了日本。在那里,他说的第一句日语是眼巴巴地望着橱窗里的奶油草莓蛋糕,怯生生地问,“这个,多少钱?”
  民族·图强
  东渡,是甲午海战后中国士阶层的一时风气。纹枰之上投子认输,其实反倒可以化作“胜败乃兵家常事”都付笑谈中。将西学·东渡的关系放置于近代中日关系框架内考量,无疑,东渡更为凸显——拍摄过电影《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就曾告诉笔者,在他所做的功课中,就惊讶的发现1937年之前,一个日本陆军士兵一年日常作训用的耗弹就达10000发!而那时,别说“土八路”,就连蒋介石的嫡系国军一个班甚至有的战士入伍后还没摸过枪?!尽管中国人民间对于日本的情绪直至今日也常耿耿于怀,但毋庸置疑地是日本崛起后帝国的强权与实力,还是让曾经的“老师”在结结实实吃过几次亏后开始虚心学习。
  晚清支持维新运动的权臣张之洞就曾在《劝学篇》序中明确提出,“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而对于游学国家,他也一再申述,“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1927年,13岁的吴清源在北京对弈日本井上孝平五段,结果一胜一平一打挂(没下完)。日本大棋士濑越宪作观摩了这场较量,当场评价吴清源为“秀策再世”,并力主他赴日留学。为此日后成为日本首相的犬养毅、大仓财阀第二代掌门人,同时也是日本棋院创始人的大仓喜七郎日本财政界的人士都被动员了起来。
  据说,当时犬养毅曾问濑越宪作如果北京来的天才少年,将来夺了名人位该怎么办?濑越的回答出人意料,“这正是我的夙愿”。自日后的回忆录中,吴清源曾细细体味这一“夙愿”,“那不仅是指围棋的发展,更是指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夙愿’”。


  然而,在那个日本日趋穷兵黩武,中国依旧割据动荡的年代,中日友好更像是政客嘴边的辞令。实际上,就在吴清源来日本留学的那一年,关东军在沈阳皇姑屯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这似乎就预示了日后吴清源在日生活得不平静。而在他个人自传中,虽然极少用政治或军事事件命名章节,但这些事件却穿插其间,避闪不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排华情绪陡然高涨,日本浪人公然在街头称呼旅日华人为“支那猪”,并叫嚣要让他们“滚回家去!”濑越宪作非常担心吴清源的安危,就把他接到自己身边住下。
  电影《吴清源》中有涉及到这一桥段:有一天,木讷的吴清源被病房里热烈的狂呼吸引,他步入屋内,也被欢庆的气氛感染。但当他看到一位病友高举着中国地图,上面标注着侵华日军在华行进路线。特别刺目的是南京,中国首都的坐标上,竟也画上了日章旗!这才明白自己母国的国都沦陷了。而这些平日里温良谦和的日本病友,此刻竟像换了拨人,他们唱着“替天行道”的歌曲,山呼 “万岁!”电影中,饰演吴清源的演员张震,一阵干呕,夺门而出……
  1939年,25岁的吴清源已经升为七段。彼时,他的好友木谷实也已经是战胜本因坊秀哉名人得超级棋手。这两位青年才俊是当时日本棋坛上最具人气的棋手。独具商业眼光的《读卖新闻》社社长正力松太郎注意到了这一点,策划了“升降十番棋”。在十番棋中如果被领先了4盘,就要被“降格”,这意味着以后和同一位棋手下,就要失去平等对局的资格。所以,这是事关一名棋手名誉的严酷比赛。
  那一年,吴清源在日本孤军奋战,在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包括木谷实在内的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自此,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获誉“昭和棋圣”。
  吴清源在棋盘上连克连捷,中国战场上的数百万国军将士却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节节败退。1939年5月1日随枣会战打响,就在他迎战木谷实的当口,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国军将士前赴后继,浴血疆场,仅将级军官在这一年中就有七位之多(恰好等同吴清源战胜的全日本超级棋士的数量)为国捐躯!一胜、一败的对照,棋盘上的杀伐自然会被演绎为沙场上攻坚的翻版。
  不,不只是翻版,更是翻盘。尽管旅日之后,出席各种场合吴清源都穿着和服裙,更在1936年加入日本国籍。但这一年纹枰之上的巨大成功,还是让他被视作“文化上的霍元甲”,中国人也许嫌弃他的“失节”,但更愿意将他的成绩视作激发战时民心士气最好的鼓动。日本人呢?和服穿在身,你终究还是支那心。和平年代的不以为意的芥蒂,在战争时期旋即就被发酵成怨毒与攻讦。“当时,我住在西荻洼的家里收到了恐吓信。内容是:‘如果不在垃圾箱底下放上300日元,就杀了你。’那时是1939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是蔑视中国人的气氛,所以对我的抗议也像暴风雨一般地袭来——甚至还有人向我的家里扔石头。”   棋道·演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武将好棋奕,是围棋发展史上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
  古有东晋名将谢安执棋于淝水大战之日,当代有陈毅元帅悠然落子于黄桥鏖战之时,端得是相映成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林建超在《围棋与国家》一文中就介绍到,“三国时期吴魏襄阳之战,吴军主将陆逊在不利的战局下弈棋稳定军心,得以全师而退。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东晋谢安、谢玄下棋赌墅,成为大捷前奏;而当时作战的另一方前秦皇帝苻坚和重臣彭超等也都下围棋,彭超用围棋的‘劫’比喻作战方向的选择向苻坚献策。”
  而文人论棋,当世自然首推“大侠”金庸,在他看来“围棋是一种公平之极的游戏,只要有半分不诚实,立刻就会被发觉。每一局棋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道德训练”。而在他的武侠世界里,不仅是“武”,刀、枪、剑、棍,踢、打、摔、拿样样都有;而且“文”,琴、棋、书、画也无处不有。尤其是围棋,更随处可见。
  《天龙八部》有一段黄眉僧与号称天下第一恶人段延庆下棋时的描述“一局棋361路,每一路均须想到,当真锚株必较,务须计算精确。”“(黑白)两者互为矛盾,大相凿钠,劫中有劫,既有共活,又有长生,或反朴、或收气,花五聚六,复杂无比”。武侠小说中的奕棋,不仅讲的是棋道,更以棋喻人、以棋论世,从哲理的深度和人生处世,说明世态万变,神秘莫侧,成败得失,祸福相依的关系。
  现实之中,金庸在香港太平山顶买得一座花园别墅,金宅不轻易接待客人,但围棋名手例外。为结交棋坛名手,提高棋艺,金宅曾接待过3位围棋高手。第一位是台湾著名棋手沈君山;第二位是我国九段围棋国手陈祖德。上世纪70年代初,陈不幸得了胃癌,金庸得悉后,书邀陈赴港治病,陈祖德到香港就住在金宅内,延请诸名医为他治疗。经两个多月精心治疗,陈祖德的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转,尔后俩人便对坐切磋棋艺。第三位就是“棋圣”聂卫平。1987年,聂卫平在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连拔日方数城,取得“抗日”胜利。金庸对聂卫平十分敬慕,恭恭敬敬拜聂卫平为师,以徒弟的身份在金宅内宴请聂卫平,请益之心滋于言表。
  当然,在棋迷金庸看来,古今中外最佩服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在《崇高的人生境界》一文中,他提道,“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是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惟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中和·去魅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话在围棋史上似乎尤为适用。十一二岁的吴清源便是京城报纸上的“围棋天才少年”,更是濑越宪作老师眼中的“秀策在世”。然而如果自吴清源以降,梳理棋界与他相关的人物谱牒,不难发现“少年奇缘皆棋缘”:
  梅兰芳曾经问过吴清源:“要让中国的围棋强大,该怎么做好呢?”老先生作答曰:“首先要挖掘出天才,然后让他来日本留学。”当时,梅兰芳给了他在日本公演的戏票,母亲和妻子都很高兴地去看了。几个月后,吴清源接到了梅兰芳从中国寄来的信,说是已经找到了两个少年天才:陈祖德和陈锡明。随后就开始讨论怎么让那两个天才少年来日本留学的事宜。但是,正要开始办理留学手续的时候,长崎发生了日本人焚烧中国国旗事件,马上就升级成外交问题——围棋留学计划也随之告吹了。
  “在香港,人们给我介绍了两位围棋天才少年:常昊和周鹤洋。两个人都只有10岁或者还不到,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当时他们还是跑跑跳跳的。但是一下让二子、三子的指导棋,就马上发现他们很有天赋。短短的10年后,常昊、周鹤洋都成为了世界顶尖的职业棋手。”吴清源曾经回忆道。
  “后来又提起过聂卫平和吴淞生等来日本留学的事情。我已经计划好了让他们住在我家里,然后每天去棋院学棋,为此我还去找了曾经和我签过专属协议的《读卖新闻》社,请他们提供经济支援。留学的事情都谈得差不多了,但最后还是没能来成。”
  而至于吴清源本尊的少年传奇则早已名满天下。当他还是七八岁孩子的时候,就曾代替父亲同福州名手林贻堂对弈,“不过一二十手就扭转大局,转败为胜。”
  少年成名,英名一世。但吴清源却常常自言自己不是天才,“只不过比别人更用功。”牛力力女士回忆说,吴先生虚怀若谷,为人坦诚,从不妄言,“如果他出言否定,那一定是出自内心,而非是面上客套。”在她看来老师绝对是一位温柔敦厚的长者,“平常我们一般都是用日语交流,但是吴老偶尔还是会冒出几句汉语词汇,最常说的是一句老北京土话:劳驾,劳您驾。”
  在物质享受方面,吴清源就像是一位有道的高僧,素来烟酒不沾,既不打麻将,也不玩高尔夫球。尽管早已名满天下,但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别墅和轿车,而是常年与夫人一起平静地寄居在日本东京的一座普通公寓里。“那间公寓,一楼是他的办公室,四楼吃饭、洗浴。办公室也就是书房的感觉,有20多平方米吧,里面有电视,书柜。书房里没有放榻榻米,沙发前有个茶几,然后呢这边有个摆棋的小桌。90岁以后,他仍旧坚持打谱摆棋,还定期举行研究会,最多的时候这间斗室能挤进二十多个职业棋手来看他摆棋。”
  除了围棋,读书是吴清源平生惟一的爱好。他说,每当感到痛苦、孤独、愤怒、无助时,就背白乐天的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牛力力回忆过去别人请他签名,吴老都挑你的名字里的一个字,由名字里的这个字生发出一句话来。“他给我写的是‘力能生动’。签字的时候什么笔都有,他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我觉得是他自己的体。”
  而当年吴清源之徒林海峰初到日本时,完全不能发挥自己的水平,连遭败绩,前去恳请师父指点,吴清源只说了“平常心”三个字。 “平常心就是本来心,争强好胜,临阵胆怯都不是平常的心态,只有消除一切杂念之后恢复本来的面目,才是一颗平常心。”林海峰回忆说。
  1928年,吴清源初渡日本时第一次接触到“养生”一词。“用功归用功,但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刻苦这词,因为他本身就不苦,他曾笑着说本来下棋就挺高兴的,他干嘛要刻苦?乐而为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91岁的时候,还要自己上楼权作锻炼。每天上下四次,吃三顿饭三次,再洗一次澡。那是他来日本后养成的习惯,在浴缸里泡澡,别的顶多就是走路散散步。”牛力力说。
  在牛力力看来吴清源师傅日常吃得并不讲究,但却要求健康,“他牙好的时候吃豆,类似腰果干果。花生吃熟的,一罐一罐的有点咸。牙口差了,不能吃豆了,就爱吃黑芝麻酱,拿勺子抹在面包上吃,像涂黄油那样吃得津津有味。正餐上,他喜欢中国菜肴,但辣的不吃。东坡肉他喜欢吃肥的,我不喜欢吃肥的,所以跟师傅换着吃。他还喜欢吃奶油白菜,就那种白白的,稀稀的还有一点汤。高级些的也就是海参了。回中国访问的时候,各式南方煲汤他都喜欢,我们总给他要一碗海参汤。”
  他终身笃信“红会”向善的教导,口头禅总是说:“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我有我的使命。”
  “这句话我都不知道听了多少次了,恨不能一见面想起来就说。那年跟他来北京,我问吴老师您当年把日本最高的棋手都打败了,打遍天下无敌手,您觉得是那时候幸福还是现在幸福?他说当然是现在幸福,那时候有战争……”在牛力力看来,晚年吴清源最大的希望就是世界和平。

其他文献
“太平广记”,这是一部北宋时期编修的杂著,这又是当下在艺术圈引发围观与热议的一个展览。5月23日,这场由高士明、郭晓彦、张健伶策划的“太平广记”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在为期百天的展览期间,这三位学者将策动十位艺术家和写作的力量共同参与展览,通过“太平广记”集中呈现他们对“在野的叙事能量”的解读。  《太平广记》全书共有500卷,包含92类6970个故事,其中仅目录就有十卷之多。虽然出版前因“言者以
期刊
《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不仅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首页的位置,更是长期排在微博热门话题的榜首,可见其对网络用户的吸附力和感召力非常高。同时,《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粉丝短时间的成倍上涨也足以证明在网络用户中极高的传播率。这些参加节目的爸爸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事业上的成绩,但是再耀眼的明星在各自家的小正太、小萝莉面前,都有着一颗平常的父母心,这或许是节目最大的看点。平常在家的娇宝宝们,去了乡村体
期刊
那已是快60年前的事情了……  我和工藤纪夫(九段)去拜见恩师吴清源先生。当时恩师深居在箱根仙石原山区。周边旷无人烟,恰逢隆冬时节,寒气袭人,特别到了晚上更令人倍感萧索。师母热情地把我们安排在他们隔壁的房间住下。  时近午夜,朦胧中欲去洗手间,经过恩师房间猛然全醒,只见剃着光头的他在藤方凳上正襟危坐,置身于微弱的灯光下,凝固在冰冷的空气中,半闭双眼,两手自然垂放在两膝上,恍如一位高僧在打坐,令人敬
期刊
对话珠宝设计师  Q=《北京青年》周刊A= 童文威  在设计师眼里,动物珠宝又将意味着什么?为此,BQ记者特别采访到200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珠宝品牌SHAOO的创始人童文威。  Q:能和我们讲讲“Shaoo”的由来么?  A:Shaoo,取自韶(shao)山的韶字。我父亲取的,他是一位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者。但是因为shao这个音节西方人读不出来,于是我在后面加了“O”的音,这样好辨读。  Q:你设
期刊
可以预见,今年12月底至明年1月,北京世纪剧院又将成为撞星高频地。要问为啥?因为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又将上映了。除了普通观众一边倒的交口称赞外,各路明星大腕纷纷到场捧场,演出结束后,难以按捺激动的明星们还纷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剧心得,制造了微博刷屏晚高峰。大批艺人纷纷慕名前来观看,成为《妈妈咪呀!》口碑效应的最佳例证。 2011年,《妈妈咪呀!》中文版首演,几乎每一晚,走进剧院的观众都能发现
期刊
1965年,吴清源的23岁弟子林海峰成为日本围棋“名人”,此后40年间,王立诚、王铭琬、张栩等台湾地区留日棋手相继成为日本棋坛大师级的高手,再加上杨嘉源等十多名职业高手,宝岛棋手隐约成为一大“门派”。  而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出国大潮,内地专业棋手也纷纷步宝岛棋手之后尘,从八十年代开始,前后大约有二、三十名棋手来到了日本。除了众所周知的孔祥明、芮乃伟、牛力力、张璇之外,还有李
期刊
艺术天分极其丰富的Dolce&Gabbana,每一季都以华丽浮夸的视角诠释其眼中的艺术,本季秋冬极具西西里华丽建筑风格的马赛克式艺术被别出心裁地融进了刺绣中,精雕细琢之下真的营造出一种好似精致壁画般的刺绣艺术。加之其擅长的华丽宝石的点缀,以及由暗红色水蛇皮包裹的手柄设计,显尽了极致奢华调调。   Dolce&Gabbana 2013/14秋冬女装系列 ——精雕细琢之马赛克风  本季创作灵感源于西西
期刊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Rick Ruffolo  Q:你为什么会选择化妆品这个行业?  A: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很有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护肤上受益。这种产品是可以触碰到的,是生活需要的,它并不像高科技产品那样冷冰冰,它带给皮肤直接的感受,你可以用心去体验护肤品带给你的皮肤的变化。  Q:你了解女性对于化妆品的需要吗?  A:如果你问已经和我结婚 21年的妻子,她一定会告诉你:“Rick一点
期刊
新店预示在中国市场的全新里程碑  全新江诗丹顿国际金融中心专卖店位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层,占地150平方米。高雅奢华的风格与细致贴心的服务,为腕表爱好者及收藏家再添一处温暖静谧的腕表鉴赏空间。新店的设计延续品牌一贯精致优雅的风格,并极富创意地将现代元素融合于传统设计之中,以建筑之美展现江诗丹顿对卓越与美学的夙求。舒适柔和的色调对比,高贵细致的材质设施,所有细节均体现品牌尊贵本色,营造出优雅而温馨的
期刊
今年的 TVB台庆祸不单行,先是陈百祥扬言:收视点跌到2、 3点便跪着回家。其后又表示若收视到 30点,会捐款给慈善机构 ……种种做作反而引发网民不满,发起 “万千熄机贺台庆 ”行动 “助兴 ”。据报道,活动当天,超过 200名市民直闯将军澳电视城外撒纸钱为 TVB46周年 “做生忌 ”,除了有市民升起巨型 “奠 ”气球外,也有大型吊臂车升起四米蓝白直幡,送上挽联 “今日新牌归故土、他朝霸权也相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