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损伤效应及其医学防护研究

来源 :锦州医科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辐射是指各种原子的能量和电磁辐射,这些原子是原子的核反应(如用作物质时的裂变和衰变)发出的电磁辐射。当作用于物质时,会引起电离和激发而产生生物效应,被归类为电离辐射。本文介绍了核辐射的概念与特性,分析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其损伤效应,并提出了相关的医疗医学防护措施。
  【关键词】核辐射;损伤效应;医学防护
  【中图分类号】R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4-074-02
  如今,核技术发展迅速,放射性材料和电离辐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辐射压力疗法、无损检测及相关科学研究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核辐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逐年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成千上万的放射源用户,其中约有50,000个放射源和约1,350万居里的活跃度[1]。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切尔诺贝利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与此同时,爆炸产生了高强度的核辐射,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迫害。事故发生三个月内,相继丧生31人,15年内又有近8八万人死亡,还有13.4万人因各种放射病遭受折磨。 2011年,日本因9级地震和海啸在福山核电站发生了核电泄漏事故,核电泄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致使许多人生病、致癌和致命。核放射事故往往是由于对放射源的滥用和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监管,合理使用放射源,做好核辐射的医学防护至关重要。
  1核辐射的概念与特性
  核辐射,也称为放射性,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客观存在于所有物质中已有几亿年。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能级到另一种结构或能的转变。在此转换过程中由原子核释放的细颗粒的能量流。核辐射属于电离辐射,因为它作用于引起电离或激发的物质,从而产生生物效应。阿尔法射线是氦核,用纸就可以将其阻挡。当被人体吸入时,造成伤害极大。贝塔射线是一种电子流,会灼伤人体皮肤。伽马射线是具有非常强的透射率和非常短的波长的电磁波。通常情况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所产生的核辐射对人体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核事故产生的核辐射因为浓度大、体量大、辐射性强等特性,会对人类造成非常的伤害。
  2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核辐射可通过电离破坏组织,受照射的人会导致急性核辐射损害,慢性核辐射损害以及胚胎和胎儿损害。其中,血细胞、胃肠道上皮细胞和生殖细胞受到辐射的破坏最严重[2]。急性放射病在核辐射事故中更为常见。根据受辐射剂量的不同,所出现的症状表现也不同。个体所受到的剂量不应超过规定的剂量限值。一般公众全身辐射 1mSv/年,眼晶体 15 mSv/年,皮肤 50 mSv/年 。如果剂量小于1Gy,则会出现例如头晕疲惫和食欲不振等的轻度症状。如果剂量为1-10Gy,则造血系统受损是主要原因。剂量为10至50Gy之间,通常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果不进行治疗,则都会在2周内死亡;而如果剂量超过50Gy,则脑部损伤是主要症状,并会在2天内死亡。慢性放射病最常发生在人体长时间接受慢性放射治疗时。发生局部慢性损伤,如红斑、肿胀、水泡,疼痛或脱发、白内障等[3]。胚胎和胎儿更容易遭受到核辐射的危害,暴露于核辐射会导致死胎、畸形、白血病等不良后果。
  3核辐射损伤效应
  3.1确定效应与随机效应
  非随机效应被称之为确定效应,这意味着效应的概率和严重性与辐射剂量有关。因为被辐照的组织必须具有足够的受损或死细胞,所以会有一定剂量。如果反应阈值大于阈值剂量效应,则更有可能发生。随机效应会增加这种效应的可能性。即随着剂量增加,没有剂量阈值。同样,在没有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随机效应的严重性与反应相对应。
  3.2早期效应与晚期效应
  组织损伤的症状取决于组织的差异,例如骨髓损伤后的造血功能障碍、晶状体损伤后的白内障、非恶性皮肤病变以及由于性腺细胞损伤引起的生殖功能障碍。早期效应是辐射损伤的某些临床症状在辐射后数小时或数天内会便可发生。明显的表现症状包括皮肤红斑、呕吐、粘膜损伤和造血损伤。相应地,暴露后数月或数年会产生晚期或长期影响,例如致癌作用、白内障、慢性放射性皮炎和心血管疾病等[4]。
  3.3致癌效应
  电离辐射是最常见的物理致癌物。核辐射可以直接穿透任何组织细胞,然后在细胞中累计能量。遭受损害程度与暴露剂量、核辐射类型的物理参数息息相关。核辐射致癌作用可能是由诸如射伽马射线、中子、贝塔粒子之类的外部辐射引起的,也可能由诸如阿尔法粒子或贝塔粒子等放射性核素的内部辐射引起的[5]。实际上,人体组织细胞具有自我保护系统,以抵抗辐射细胞在细胞水平上的恶性转化以及辐射的致癌作用。人体组织细胞自我保护系统机制异常,就会显著增加了受射个体的癌症风险。且癌症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不同癌症类型所潜伏的时期是不同的,通常白血病潜伏期较短,为三至五年,乳腺癌和甲状腺癌潜伏期较长,通常可达十年以上。
  4核辐射医学防护措施
  4.1现场人员的防护
  万一发生核辐射事故,现场人员需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外照射防护应离放射性事故发生地方越远越好缩,短暴露时间。在核事故现场,必须做好隐蔽、疏散以及把好进出口路线等措施,削弱人体的辐射强度。戴上帽子、手套和靴子,并系上袖口,领口和裤腿,以防止身体暴露防止内部接触的主要措施是避免摄入,减少吸收和增加排泄。不要吃被污染的食,对事物进行去污处理。如果空气被核辐射污染,做好保护呼吸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进入建筑物躲藏。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并在被污染的空气通过时迅速打开门窗。多吃海带、紫苋菜来提高抗辐射的抵抗能力。假如放射性物质侵入体内,可以服用络合物和氨磷汀,能促进体内排泄[6]。
  4.2处理核辐射事故人员的防护
  万一发生核辐射事故,军方通常是进行救援的紧急响应和善后手段,除掌握处置措施外,救援人员和士兵还必须知道如何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穿着防护服,口罩和以减少外部暴露。服用适当的药物。因任务而不得不进入污染区的人员可能会收到超出战时控制的辐射,尤其是如果剂量可能超过1Gy,则必须提前服用抗辐射药物。例如,预防性使用碘化钾,其稳定性较强,还有就是促进放射性核素排泄的络合剂。一次服用100毫克碘通常可以防止甲状腺在5到30分钟内吸收放射性碘,大约一周后碘吸收会恢复正常。加强食品供应,对于结构饮食的調整上,多食热量高和蛋白质足够的食物,及时补充维生素,保持矿物质的平衡,增加矿物质盐的供应[7]。携带个人放射性剂量计,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做好剂量记录。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的将工作时间缩短至最低。尽可能的使用机器人远程进行操控来处理放射源。   4.3对公众采取的防护
  根据核事故影响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早期阶段,事故刚刚发生,并随着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而继续。保护措施包括隐蔽、呼吸道保护,口服稳定性碘,疏散以及控制进出口路线。在紧急区域和周围环境中进行辐射监控,以评估可能对人员造成的辐射危害,并制定干預级别、行动级别和应急照射级别[8]。在涉及放射性碘的核辐射紧急情况下,组织民众食用稳定性碘,因为放射性碘集中在甲状腺并且易患甲状腺癌。福岛核电站事故,由于有大量的放射性131I泄漏并在空气中扩散,事故后的第5天,日本核安全委员会(JNSC)建议从福岛核电站20km范围内撤离人员服用稳定碘,婴儿用量12.5 HIg、1个月一3岁25 mg、3~13岁38 mg、13—40岁76 mg,40岁以上不再服用。[9]还要防止发生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肿引起的过敏反应。为受伤者提供必要的护理,并根据受伤者的情况安排在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从居住的地方的内部和外部清除5至10厘米厚的表面尘土,或者通过水洗,清扫等方法清除表面污垢,从而降低这些地方的放射性水平。
  5小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核能的广泛使用,且还用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将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有关部门和个人要注意核辐射防护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和核污染特征,不断完善核辐射防护措施。探索并改善从业人员和公众较少核辐射的防护。
  【参考文献】
  [1]金军标,娄欣欣,郑建红.放射科医护人员核辐射认知调查与管理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1): 32-33.
  [2]高萌,王前虹,郭德镔,潘兴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核辐射伤的技术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9, 29(05):627-629.
  [3]袁龙,付熙明,雷翠萍,孙全富.全国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28 (01):28-32.
  [4]陈石磊,王成,李蓉,王军平.核辐射事件发生新态势回顾对防原医学学习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09):891-895.
  [5]陈威.柔性核辐射防护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6]木易.核辐射的危害有多大[J].生命与灾害,2017 (02):26-27.
  [7]张冬梅,王宏,于丽华.某部涉核官兵核辐射损伤体检项目结果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09):773- 774.
  [8]熊华萍.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J].科技展望,2016,26(19):269+271.
  1.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迅猛革新的机遇。在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期间,我们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科进行思政教改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发挥立德树人
期刊
【摘要】作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的疾病--脑卒中,现仍然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目前已是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发病后患者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较重的负担。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动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感觉功能在卒中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据统计脑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 65%[1],其中又以本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机械通气患者在不同模式和参数设置下的雾化吸入对呼吸力学指标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抽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152例机械通气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76例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和76例压力控制通气组,另外,将VCV组的呼吸机参数设置潮气量(VT)为500ml,PCV组调节预设吸气压力,并连接雾化装置中呼吸机监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与针灸联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凝、血压血糖控制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口服吡拉西坦分散片,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和认知水平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宫颈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基础体征。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宫颈炎患者共9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基础体征。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宫颈炎患者心理状态及基础体征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联合使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对照分析法,样本资料为我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7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使用利培酮单一疗法,观察组实施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阴阳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例数34例高于对照组(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入院指导中将思维导图方式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入院指导,并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口头宣教入院指导(对照组)和思维导图入院指导(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宣教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医护人员介绍、诊疗护理时间说明、安全注意事项讲解和费用查询说明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率和发病部位特征。方法:查找2012年3月2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住院的SLE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整理并记录40例SLE并发VTE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该研究时段内因SLE入住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2658名患者,男性300人、女性2358人(男女比例为1:7.86);2658人
期刊
【摘要】前期研究筛选到高产抑菌物质的明串珠菌T7,为探究T7产生的抑菌物质特性及产量,本实验测定了菌株的生长曲线和pH曲线,通过硫酸铵盐析粗提抑菌物质,测定了代谢曲线和抑菌特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共培养菌,测定了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共培养对T7产抑菌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7的抑菌物质产生与菌体生长相关,在24h时产量最高。T7所产抑菌物质对除α-淀粉酶以外的蛋白酶均有部分敏感性,在pH5.0-10.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市志愿者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各志愿服务总队569名志愿者,利用自行設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志愿者基本情况、参与防疫服务类别、参与原因、满意度及主办方提供的志愿者保障情况等,并使用SPSS 17.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9名志愿者中,有285名有参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相关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