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提高语言技能和内化人文素质的双重使命.从立德树人理念出发,提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践,旨在探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
其他文献
“项目供应”式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开发是基于企业需求、职业和岗位要求,借助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的社会培训项目开发模式,强化了培训的针对性,优化了培训程序,有利于企业培训目标的实现,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项目供应”式培训项目开发在培训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先进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反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在学前心理学中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目标更立体,使课程体系更贴近社会.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对学前心理学的影响”“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重点结合课程思政,探究新时期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问题,旨在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学前心理学的思政特色,使学前心理学发挥更全面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改革顺次展开.为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单独招生工作依次在各省、各地区高职院校展开.河北省自2013年开始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单独考试招生对象为取得2013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的考生(含中职、中技毕业生,具有高中同等学力考生及往届高中毕业生).我院畜牧兽医系自2014年开始单独招生工作,我系的每年单独招生人数也从2014年最初的40人增加到2021年的328人,占入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各民族特色彰显着文化多样性,民族器乐更是历史积累和艺术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中开展民乐合奏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奏是一项特别的乐器演奏训练方式,通过多人开展合作表演,提升个人演奏能力和水平.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中职学校开展民族器乐合奏课程的意义和现存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教学改革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坚持基本素养、职业基础技术、职业核心技术、职业考证以及职业拓展教育并行.通过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形象思维及职业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拓展.
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索学前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分析学前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研究分析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专业建设的途径与策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孕育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梳理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蕴,分析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困境,探讨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路径.这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还拓宽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方式和空间,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历经十年完整的实践经历和观察,发现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行业的现状是悲观的,纸质书的兴衰历程让学生唏嘘不已.尤其是生长在电子时代的青少年们,在设计实践中频频发出设问:究竟是不是该放弃纸质书了?不断思考阅读习惯的变革是否会让纸质书的未来最终走向灭亡.从差异化设计的角度,解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深刻感悟,什么是可以让纸质书长久流行的秘诀.
现阶段的科技社会领域中,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较为常见,以中职英语课堂为例,“互联网+”模式的应用除了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还可以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新奇思维路径,让教师在构建全新中职英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更强的教学适应性,保证英语教学逐渐适应“互联网+”时代.在两者相互影响下,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提升行业知识敏感度,应用英语知识支撑自身的职业知识学习动力.
在新时代职教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升中高职衔接水平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科学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关键路径和主要抓手,也为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阐述中高职衔接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现今中高职衔接面临的问题和阻碍,以此为目标对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培养目标;统一中高职专业设置;构建培养方案,强化内容衔接”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