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平庸之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jia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把普通人不假思索地服从邪恶命令的行为称为“平庸之恶”,这种行为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危机和伤害。“平庸之恶”从心理学解释是一种消极极端的服从行为,其产生原因可以从“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寻求答案,即个体在负面权威的影响下自我意识丧失的一种服从行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给我们的社会管理、维稳处突、打击违法犯罪等工作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 服从 平庸之恶 权威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67
  服从是人由于外在强制力或他人影响而做出的遵照、顺从行为。积极的服从给我们带来了秩序、规则、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但是社会行为中也存在一种消极的极端的甚至恐怖的服从,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把这种服从称之为“平庸之恶”。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1 “平庸之恶”现象
  2014年3月,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的暴徒砍人事件,造成了29人死亡的惨剧。暴徒中唯一的女性帕提古丽·托合,在羁押期间已怀有身孕,这样的情况,本应在家享受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应该是最具有爱和温情的角色,却在极端宗教势力的蛊惑下,在上级组织的命令和安排下,将刀砍向无辜的群众,去发动所谓的“圣战”行动。
  9·11事件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对施行暴行的恐怖分子进行研究之后,深感不安的指出:“那些令人吃惊、引人注目的大多数自杀式恐怖分子几乎都源于普通民众。”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普通人变成了恐怖分子呢?如何解释那些极端的宗教信徒心甘情愿地为所谓“纯正伊斯兰国”献出自己的生命并戕害别人的性命呢?恐怕也应该从心理学上寻找内在的原因。对于这样一种现象,长期研究纳粹的心理学家阿伦特,把它称之为“平庸之恶”——指那种不假思索地服从命令的普通人的邪恶行为。对于这种“平庸之恶”现象的解释,心理学上最著名的实验就是“米尔格拉姆实验”,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消极的服从,特别是逾越规则和道德的服从是如何产生。
  2 “平庸之恶”的实验证明
  2.1 背景
  试验的实施者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其因研究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从众行为而著名。由于米尔格拉姆自己就是犹太人,他对二战战俘审判活动极为关注。1960年一个名叫艾克曼的纳粹党徒被抓回耶路撒冷接受军事审判,他曾负责制定犹太人大屠杀的“最终方案”,并负责大量的运送和屠杀任务。但是艾克曼在法庭上对自己的暴行辩护称:“我们不应该对那些人的死亡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只是执行命令而已”。艾克曼的这种辩解引起了米尔格拉姆的强烈关注并提出了质疑,虽然他认为“执行命令”这种借口显然不能解释他们的罪行,但是在战争期间或者非常事件中,这种无条件服从命令、完全丧失理智和道德判断的情况确实常有发生。人在邪恶的命令之下究竟是服从还是抵制?为此他想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测试在权威者下达违背人性的命令时,人所发挥的拒绝的力量到底有多少?
  2.2 过程
  1961年6月,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米尔格拉姆以每小时4美元的报酬找来了1000名志愿者(来自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教育背景和各种职业)作为他的实验对象,在耶鲁大学开始了他的实验。
  每一个志愿者走进实验室,将被告之实验目的和要求:这个实验是为了检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志愿者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向学生提问单词,看他们识记的情况。如果学生答对了,给他一点奖励;如果答错了,给他一点惩罚。如何惩罚呢?这些老师面前有一个满是按钮的仪器,按钮上一次写着15v,30v,……450v。与这台仪器相连的,是一个坐在隔壁房间电椅上的学生的角色,他和老师互相不能看见,只能通过声音交流。如果学生答错一道题,老师就要按下第一个按钮,用15伏的电击进行惩罚,若是学生又答错了,就递增给他通30伏电击作为惩罚,惩罚的最高电压是450伏。在这个房间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米尔格拉姆的同事穿着白大褂,全程以专家的身份坐在老师身旁,督促老师去实施电击惩罚。
  实验开始后不一会儿,“学生”便开始一次次犯错,“老师”于是一次次施加电压。刚开始时学生并无特别反应,但是当电压到了“强烈”阶段时,隔壁的“学生”开始惊叫、抗议、哀求,此时“老师”们普遍出现紧张、担忧、焦虑、恼怒情绪,但是“专家”一次次冷静地回答说“请继续”、“实验必须继续”等,这些老师又会继续进行提问和惩罚,直至电击为最大值,学生尖叫后不再有声音。
  实际上,实验的背后隐藏这一个秘密:这位学生其实是一名演员助手,他的任务就是故意答错,并表演出被各种程度电击的反应,其实并没有真的受到电击的伤害。可是扮演老师的志愿者们并不知道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按下开关,学生就真的会受到电击。米尔格拉姆就是想知道志愿者们会在电压到达多少伏时拒绝服从“权威”的命令,停止电击。
  为了与最终的实验结果做个比较,米尔格拉姆也事先请来40名心理医生对结果进行预测,这些心理医生预计大部分人都会在150伏内就会拒绝服从命令,而只有大约0.1%的志愿者会在450伏时服从命令电击别人。那么,究竟实验结果如何呢?
  2.3 结果
  实验的结果出人意料,心理学家和我们都高估了人们抵制邪恶命令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
  (1)有2/3的实验对象,而不是1%,按下了450伏的按钮。这只是第一组实验的结果。米尔格拉姆一共进行了16组相同的实验。
  (2)没有实验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拒绝服从命令。
  对这样的结果,心理学界表示震惊,服从竟然抵消了个人的道德、伦理,甚至是同情,于是他们在多个国家把这个实验做了19个变体,实验对象又多达1000多人,结果更加令人不安,服从的比例仍居高不下。   3 “平庸之恶”的原因和启示
  3.1 原因
  米尔格拉姆在他的著作《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中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人进入权威系统之后,会有一次心理重组的过程,我不再是能够按照自由意志行动的“我”,而是权威的代理,在这个代理状态下,受试者会转变他的关注点,不再是从人道的角度对他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更加关注如何达到权威对他的期望,内心体验到的是骄傲和羞愧。
  比如在ISIS组织地区,基地首脑就是试验中的权威,囚犯或人质就是等待惩罚的学生,那些基地组织底层成员,就成了权威的代理,再一次次命令和诱导之下,为了达到权威的期望,就出现了虐待、割喉、碎尸等现已经公布出的残忍行为。
  3.2 启示
  (1)宣传正义和道德,强化普通人的道德防线。防治普通人进入恶意权威系统,保持中立和正义,维持道德约束和人性考量。也是对抗“平庸之恶”的主要力量。
  (2)加强感化瓦解,挽救处于罪恶边缘的人。在恶意权威面前,要想不成为罪恶行为的无意识代理,就必须加固我们的道德防线。例如我军在对敌瓦解、渗透工作中,充分利用对正义的宣传、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呼唤,感召敌人脱离其权威系统,放弃做“恶”的事,或者是公安机关的刑侦抓捕工作对犯罪分子也可采取争取感化,使其终止犯罪行为。
  (3)打击关键人物,削弱权威的消极影响。在后期米尔格拉姆又将实验条件做了调整,发现当老师旁边再没有专家进行督促时,老师们的服从行为大大减少,也就意味着权威是这种行为中的“恶之源”。这就为我们维稳处突和反恐工作提供了一个视角。我们可以“借鉴斩首行动”,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或首脑机关,击毁“恶之源”,那么权威不再了,对其他成员压制、控制的能量也就消失了,个体将暂时无法代理任何权威,能够按“我”的自由意志行为。
  参考文献
  [1] (美)Stanley Milgram著.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M].赵萍萍,王利群,译.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2] 宋官东,杨志天,崔淼.服从行为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1):249-252.
  [3] 曾莉,张翼.从“美军虐待战俘”看服从心理[J].学理论,2010(4):59-60.
  [4] 赵敏.平庸的恶与普遍的责任——评对权威的服从[J].中外企业家,2014(30):252.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表明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特别应该注重在物质环境创设中应用自然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 幼儿园 物质环境创设 自然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67  Abstra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高职学生学业规划与本科学生学业规划的区别入手,指出高职学生学业规划的特殊性。本文还分析了高职学生缺乏学业规划的表现及成因、现状和问题,指出通过把握学业规划的前提、核心、关键和保障几个环节抓好高职学生学业规划。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业规划 现状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88  Abstract
期刊
摘 要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应用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工程内涵的认真分析,借鉴EC2000以及CDIO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设计出旨在提高工程系统思维与执行能力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工程教育 工程师素质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43  
期刊
摘 要 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文以浙江大学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作为问卷对象,跟踪调查,在统计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就业满意度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提出提升研究生就业满意度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 满意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89  
期刊
摘 要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框架。大学生既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用实证的方式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的现状,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辐射全社会,从根本上引领
期刊
摘 要 本文阐明了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工作重点,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提出了建议,并从新时期如何提高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出发,推行导师团队制培养研究生,实施“123”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校院二级管理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把关。  关键词 导师团队制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校、院二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17  研究
期刊
摘 要 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核心,师爱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灵魂。诚如墨子倡导的“兼相爱”原则,主张不分人我,不分亲疏,以及不别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地彼此相爱。文章从铸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必要性到以兼相爱——责任心和恒定的爱心以及有效沟通等方面研究了铸就职业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 兼相爱 职业精神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摘 要 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奉献和感恩意识,又为社会文明与和谐作出贡献。本文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宁夏义工联合会的义工(志愿)活动开展现状,对高校志愿活动的新思路作出了探索。  关键词 志愿活动 大学生 义工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
期刊
摘 要 本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针对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本人进行自我反思时能够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面对自己。并且帮助学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指导和教育,真正有效地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
期刊
摘 要 微课模式的特征和行政管理专业课的特点决定了二者的契合度和适用性——微课教学模式基本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以30分钟划分为一节微课、20分钟讲授、10分钟讨论和反馈性问答的微课设计方案是基本得当的。那些理论性较强、知识可模块化和碎片化的学科,比较适用微课教学模式。微课具体环节——讲授、讨论、问答、课后作业或操练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微型化改革模式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