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傩舞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或是转化为商业表演的困境。范宏伟在甘肃青海等地拍摄了这个选题,要用相机去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留存、整理一些影像资料。他的影像向读者展示了傩戏精彩,也用相机告诉读者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现状。
  甘肃省临夏市永靖县黄河边的沟壑山岭间,黄河蜿蜒东去,这里有中国境内古丝绸之路上最早开凿的佛教造像石窟—炳灵寺,有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永靖“傩舞戏”,民间俗称“七月跳会”。
  夏收之后,羊皮鼓声就会将乡民们召唤到一起,以几百年来不变的程序和仪式演绎着祈福悦神的舞蹈和道德教化的戏剧。
  许多专家认为,永靖“傩舞戏”和古羌人有一定的关系。一是这里曾经是古羌人的重要活动地区;再就是古羌人信奉原始巫教,视鬼神万物平等相处,宗教仪式追求神人相通。“傩舞戏”也是在狂欢中酬神还愿,在庄重的仪式中悦神祈福,在疯狂舞蹈中追求神人沟通。所以,“傩舞戏”只在丰收或者好年景才举行,感谢神鬼保佑。三是这里至今羌人遗风痕迹尚存—有些山区路口保存着几百年的神树,有些人家供奉着羊头人身的家神—这是古羌人以白石、羊角为图腾习俗的遗存。
  永靖县“傩舞戏”目前主要存在于杨塔、三塬、王台、红泉4乡(镇)的18个村(庙),分布在从山岭到黄河边台地的山区,因此也就一直有“上七庙,下六庙,川里还有十八庙”的说法。这里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列为“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定为傩舞戏文化原生态重点保护点。
  现在“傩舞戏”的传承举步维艰。年轻人为改善生活外出打工,更多的新鲜事物让他们对“傩舞戏”越来越失去原来在封闭环境中所具有的热情,也没有时间去苦练傩舞的高难度技艺,傩戏精彩到位的表演。不少技艺高强的舞者,也多半年事已高,或相继去世,必须要举行的年成,活动往往陷入人去场空、人亡歌息的境地。传承人年轻时都是跳傩舞的高手,同时掌握了整个仪式的程序和仪式规范,而且要得到上一代传承人的认可,同时又是村中有威望和德行的人才可能成为传承人,现在的永靖“傩舞戏”就是凭着传承人的记忆和口传身教一点点恢复起来的。
  用摄影来记录,不仅仅是感动于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许可以认为为只是依靠口传身教的傩舞戏传承人留存传统的形式,避免“傩舞戏”的精彩在演绎过程中因时事而消弥于无形。在拍摄过程中,随着一次次深入,越来越意识到,摄影的记录功能不仅仅是留存影像,更多的是要将摄影人的责任融入其中,那就是真实地记录“傩舞戏”,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保留下来,同时也记录下它因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印记。
  范宏伟 1966年8月生,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多个奖项,出版《最后的胡杨部落》《一册山河》《山河判断》《镜像地理》《流沙追梦》《罗布泊》等摄影作品集。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基本任务之中,并进
本文对房建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实际运用做出分析与研究,针对施工环节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