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来的“贞娘”挑大梁

来源 :戏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剧艺术家往往是“偷”戏成材的有心人。这样的掌故,我自幼就略知一二。我出生在越剧故乡嵊州市,两个姑妈是唱越剧的,她们常常给我讲越剧前辈“偷”戏成材的故事。比如袁雪芬,当年她学艺的四季春班请了著名演员王杏花来作客师,袁雪芬不但在与王同台时“偷”戏,下场后,还在屏风上捅了个小洞“偷”戏,后来还为王杏花顶戏,人称“小王杏花”。
其他文献
婺剧在四百多年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为了生存发展,振兴繁荣,历代的艺人们莫不审时度势,革故鼎新,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革新方法。可惜罕见有关的文字记载,亟待今人探源索窍,取其
王骥德于刊刻明天启四年(1624)的《曲律》中明确而自豪地提出“吾越故有词派,……近则谢泰兴海门之《四喜》,陈山人鸣野之《息柯余韵》,皆入逸品。吾师徐天池先生所为《四声猿》,而高华
期刊
“颂政通民和年年锣鼓不绝,庆人杰地灵岁岁好戏连台”,正中横联“喜气洋洋”。这是修复后的嵊州市施家岙村第一副女子越剧登台祠堂“绳武堂”大门口的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