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思想路线:关键中之关键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waiww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
  为什么出现邓小平所说的好与“不大好”的差别?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
  
  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点。90年来,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形成和重新确立的曲折过程。历史经验表明,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使之得到贯彻。
  
  思想路线的确立:从陈独秀、张闻天到毛泽东
  
  1922年创办的,由邓中夏、刘仁静、施存统、蔡和森等人先后任主编的《先驱》杂志,在发刊词中就说,要“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我们党成立以后,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撰写和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文献,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等问题。特别是他为党的二大起草的《宣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而破天荒地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陈独秀又撰写了许多文章,对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2年8月)一文,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中国农民问题》(1923年7月)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研究农民问题的文章,当时就得到“精审可观”的评价。陈独秀的这些论著,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这表明,他有一条大体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我们党内,较早较自觉地重视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他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鲜明地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有从斗争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思想路线问题,他从中国革命胜利的高度阐明思想路线的重要性,而且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提法。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反思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在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和起草的文件中强调:要将马列主义民族化,“使之适合于我们的具体环境”。(1936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的报告)对于马列主义来说,“现成的到处适用的药方是没有的”,“现在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灵活地应用马列主义到中国的环境中来”。(1937年5月在党代会上的讲话,转引自杨奎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和原由》)张闻天在1940年2月起草的《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是国际性的,但我们是在中国做组织工作,一定要严格估计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习惯、道德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再来决定我们的斗争形式、组织工作、工作方法。”作为党的总书记,张闻天的这些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贵的是,张闻天一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在严酷险恶的现实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终其一生。
  延安整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毛泽东在一系列关于整风的重要讲话中,深入揭露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理论和实际分离的错误思想路线,并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提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的认识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延安整风,党的广大干部和党员理解和掌握了实事求是的真谛,学会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充分肯定了整风取得的思想成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而且列为首位。这就表明,实事求是已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全党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是这条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对此,毛泽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两条特别重要:
  一是要懂得和了解理论、历史、现状。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实事求是是有前提的,要有理论的素养,要有对实际的深刻了解。而所谓实际,包括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际。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主观条件),就很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是要掌握“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强调,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是同教条主义者根本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搞照搬照套,这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的。
  
  思想路线的偏离与重新确立:教训换来的共识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顺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头8年,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邓小平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小平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这三个时期中,为什么出现好与“不大好”的差别?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
  邓小平说的“当中那些年”,约有21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领导思想上逐渐离开了正确的思想路线。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其实,在“文革”以前10年中的不少论点,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阶级斗争问题等,也是这样。
  这表明,那段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偏离甚至抛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内有一些同志,力图从实际出发办事,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子恢敢于顶住压力,坚决反对农业合作化冒进。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同志提出既要反对右倾保守,也要反对急躁冒进。彭德怀敢于揭露“大跃进”中的错误。邓小平在1962年讲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倒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针对全国统一的人民公社提出批评:“轻易地实行全国统一。有些做法应该充分地照顾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我们没有照顾,太轻易下决心,太轻易普及。”(《邓小平文选》第1卷)邓小平讲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张闻天更为突出,早在1957年就指出,“经济建设追求先进指标,忘记了我们还很落后”,直言国内建设中的缺点“是要求太高、太急、太大”。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以后,一场政治风暴即将降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张闻天挺身而出,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作了长篇发言,系统且有理有据地讲了“大跃进”中的缺点和错误。他特别提出,对于缺点和错误,应该“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就触及了思想路线问题。
  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前一阶段能够提出并很好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阶段却走到了反面呢?为什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反而受到打击呢?这些,是至今仍需要认真研究总结的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深入探讨,但以下两点是很明显的:一是认识主体的问题,二是制度保障问题。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课题。历史把思想路线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概念,给人们以很大启发。1977年底,出现了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的对立,这实际上是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这是我们党的“基本建设”。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的思想路线被写进了党章。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不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实践标准的内容。这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发展。
  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几经修改,但思想路线的文字表述一字未改。这说明,全党对思想路线已取得了高度共识。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需要健全的机制和纠错的勇气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实践标准,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实践标准,这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实践标准写进党的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20多年的“左”,反映在一系列理论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决策上,长期得不到纠正。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中,生产力发展迟缓,经济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长期贫穷,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冤假错案很多等一系列严酷事实,特别是“文革”那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严重的灾难。这些,都在不断检验着“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一再发出警讯。但由于认识的主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失去了接受实践检验的自觉和勇气,又没有纠错的机制,因而不能运用实践标准检验已有的认识,致使错误思想延续下去。回顾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党的认识史,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将实践标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但要有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特别要有在实践检验基础上自我纠错的勇气,还要有健全的机制,主要是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民主制度。
  过去90年的探索、奋斗换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仍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我们既要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要记取由于偏离、抛开正确的思想路线,特别是由于不能自觉接受实践检验,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深刻教训。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创先争优活动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出发,着力阐述了党的执政性质和地位得以维护的历史经验,以及维护党的执政性质和地位的现实必要。强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从党的执政性质、党的执政经验、党的执政的合法性地位的维护、世界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然等几个方面阐述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性、必然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创先争优;执政党;执政能力  2011年中国共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普通教育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结构表现于多个方面,如知识、能力、思想、习惯、观念、意志、兴趣、品德等。数学教学如何适应这个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