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1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峰彤(2003.2-),男,锡伯族,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一24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既是苏轼的诗句,更是苏轼对自己的评价。苏轼一个超脱的神人,豪迈不羁,大胆直言,他生性爽朗,为人直率,闲暇时间经常去游山玩水,广结良友。一身正气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众所周知的一个美名就是苏东坡。主要是文学家、在书法上也颇有成就。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跌宕起伏,最终因病亡故。他是一代才子,像小孩一样的不谙世事,将一生奉献给才学。它的父亲苏洵给他起名为“轼”,希望他扶危济贫堂堂正正做人。他这一生也完美的印证了“轼”。
  1.出道即名声大作
  苏轼21岁在父亲与弟弟陪同下于嘉佑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不仅没有受挫,而且因这一考试名声大作,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是“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当时因为欧阳修的极大推荐,苏轼所有的新作,只要一出立即红遍京师。
  2.仕途路上颠沛流离
  25岁便入职为官,在朝第四年,因父苏洵病故,守孝三年。回朝后王安石变法的新法不能接受,35岁时上书弹劾谈论新法存在的问题,最终自请担任杭州通判,政绩突出。
  43岁,发生“乌台诗案”。随即苏轼被贬至湖州担任知州一职。因汇报情况写的一篇文章《湖州谢表》被新党利用,恶意诬陷苏轼及其同僚。自己也差点丢掉性命。无数官员联名替他说清,当时正好赶上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苏轼才保住一命。乌台诗案彻底击溃了苏轼的底线,使他对政治失望透顶。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职,此时心灰意冷的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48岁,苏轼离开黄州,携家眷奉诏赴汝州就任。路上由于幼儿不幸夭折最终在常州居住,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49岁,宋哲宗当朝,苏轼重新被启用,可他对新党和旧党的统治都有不满,因而再次申请外调。53岁,苏轼任杭州知州。在杭州的第二次年就率众兴修水利,筑成“苏堤”。
  相比之前的生活,苏轼现在的生活如世外桃源般。55岁,他再次被迫踏进仕途,又因政见不合,一直被贬。又开始了奔波的生活。
  62岁的苏轼,本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被调到海南岛儋州。在儋州苏轼待了很短的时间却深得民心,百姓爱戴至极。很多的东西都改用“东坡”为名。
  3.苏仙陨落
  64岁,宋徽宗惜才将苏轼召回任职,北归路上,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二、文学造诣
  苏轼一生给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
  1、词作:苏轼在词作上拥有很强的造诣。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是继柳永之后,在词体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一改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独立的抒情诗体。
  2、诗作:苏轼的诗基本都是体现自身状况,批判世态炎凉,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懑。全部以诗歌的形式淋漓酣畅发泄出来。在苏诗中,凸显出对人生的思考,与社会的现状,因自己受到各种的压制,一身正义无处可用,空有一腔热血只能在地方得以施展,一生庸庸碌碌。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坚持“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孑然一身,不屈不挠。
  3、文章: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强调的是文、道并重。文章与精神生活巧妙结合,寄情感与文章,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感染。在苏轼看来,“道”不应限于儒家之道,而应是泛指事物的规律。苏轼的文章对事物本质注重较多,结合客观事实,文笔流畅,意气风发。他主张所有艺术风格的应独具风味,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做出属于自己的非凡成就。
  三、感想
  苏轼是非凡的才子,本可以身居高位,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安逸舒适的过一生。可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抗战到底的生活,而且直言不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自述,他虽生活寒苦,可是精神上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在地方为官期间,兢兢业业尽最大努力帮助百姓,让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可是官职卑微的他,能力有限,为百姓能做的只有一小部分,拥有一枪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不了了之。将他的才华写进诗歌供人们传颂。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代虽然在不停的更替,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和谐,可是社会问题本质一如既往,无法更改。我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拼搏,需要有苏轼这种堅持不懈,不畏权势的坚毅,而且应该学苏轼无论处境如何,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从不改变。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先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价值,社会才会记住我们,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勾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内心情感啊。现代社会没有苏轼,可是却有苏轼的一群敬仰者,我们会沿袭苏轼的脚步,让自己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其他文献
小编是个十分喜欢囤货的人,但每天一打开冰箱门,看到眼前“山峦叠嶂”的画面就十分抓狂。特别是一些瓶瓶罐罐,由于高度不一,导致冰箱的上层空间完全被浪费,好烦啊!  还好,设计师Brian Conti设计出一种可以将铁制品吸附在冰箱顶层的神奇收纳条,无论你想收纳汽水、罐头还是铁盖果酱瓶都毫无压力。这些瓶瓶罐罐“呼啦”一下都被吸到冰箱上层,它们“脚下”的空间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啦!  每条收纳条设有三块强力
街头新星
期刊
有专业技术才有职业尊严,有育人艺术才有社会美誉,有高尚师德才有人民敬重。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发展,所谓“水涨船高”。单打独斗式往往是“水落石出”,后劲乏力。团队建设才是专业成长的必然途径。  一、有梦想感召,才会走得更远  共同的教育使命筑就了共同的教育梦想:寻求中国语文教学的科学之道,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快乐地学语文、幸福地过日子;真正破解汉字难识、汉语难学的百年难题,突出重围,迎来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2017年是沧州建州150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沧州市档案馆利用自身馆藏优势,举办了大型图片展,以挖掘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综合展示城市魅力,进而提高沧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半年多来,经过馆领导的精心谋划,有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名为《千年历史积淀 铸就辉煌篇章——纪念沧州建州1500周年檔案图片展》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反响强烈。  该展览从沧州建州到今日辉煌,图
【案例】江苏省第二届“快乐科学”名校电视对抗赛第一项目 “爆破摩天大楼”在一片鼓励声中开始了,我们小学全体参赛同学紧张地投入了赛事。首先,组长非常镇静地把比赛规则(用16×16×100mm的长方形木条50根,在15cm×15cm的区域内搭建。搭建大楼的高度不低于1米,“爆破”倒塌后,材料散落的面积越小越好。搭建时间为30分钟。)和大家快速地研究了一遍,根据要求用阿拉伯数字(1)(2)(3)……将比
这8件事包括:对全市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上学减免杂费、信息技术教育费、课本费、体检费等6项学习费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助学计划,每年资助职业教育贫困生800名,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对接纳进城务工就业民工就读的小学、初中实行经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年12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80元;提高全市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按每班每月120元的标准发放班主任津贴;发放在职特级教师工作补贴,其
《不是我,是风》是英国小说家、诗人、画家D·H·劳伦斯的妻子撰写的一部回忆录。劳伦斯一生热爱自然,追求浪漫,喜欢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妻子在欧洲多国游历、短居。1930年,劳伦斯于法国南部的旺斯因肺病离世,年仅44岁。  “不是我,是风”,既是劳伦斯对妻子说的动人情话,也是他对自然的表白。劳伦斯认为:风,就是爱。  与劳伦斯有同樣情愫,倾心自然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有人希望自己是山、是海、是
摘 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论语·子罕》中孔子在川上发起的兴叹。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主要形成了“德性说”、“伤逝说”和“道体说”三种理解思路。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着三种理解来浅要分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比德;伤逝;时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
由常州市委教育工委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校长专业成长信息库已经正式搭建完成。据介绍,建立旨在促进校长(包括其他校领导)的专业成长的软件平台,在国内教育系统尚属首例。常州市教育工委设立这样一个平台旨在科学管理校长队伍,加快校长专业成长,促进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这个信息库提供了两个平台。一是管理平台,为管理者对校长的考核评价提供素材。另一个是成长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校长们可以与外校的校长以及教育
作文的教与学一直让教师头痛、令学生畏惧。怎样改变这种老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让作文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活写作话题  作文写作的激情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中去激发其写作灵感,提升写作热情,从而让写作变得愉快而轻松。  1.创设想象情境,获取创作灵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方式。在作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