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流变,坚守本原——纪念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的导师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作为先生招收的最后一名研究生(齐康先生是联合导师),特写此文缅怀恩师.虽然先生直接教育我的时间很短,但我的专业认知与职业发展皆深受先生的学术影响,在我的思想深处注入了杨廷宝先生顺应建筑流变、坚守建筑本原的专业基因.
其他文献
一直想再写一篇关于杨廷宝先生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谈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缘起与变化,杨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基准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当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尽管别人给我扣上了一顶反叛的帽子,我也确实曾经强烈地反叛与逃离过,但毕竟我的建筑是在南工学的,即使我离开南工以后,已经变化得脱胎换骨,但南工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影响着我?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愈加丰富和深入,这是我近些年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所以当有来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友人的邀约,希望我写一篇关于杨老的文章,且不限角度与篇幅,我就欣然应承下来.
期刊
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片森林中,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和卡洛斯·卡斯塔涅拉合作设计了一座俯瞰森林的美术馆,与之相配的还有一座小教堂和观景台.通过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成就,展现了空间雕塑的诗意美学.
通过对杨廷宝先生1927-1957年作品的阅读,探讨杨廷宝先生在类型学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两个相互辩证的设计理念:经由对场地、地形与功能的回应,逐渐发展出的地域性与现代性;以及他在古典样式建筑的语境下,如何探索空间形式与功能体量的设计策略.
杨廷宝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重要开创者、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面临重大变革与挑战.杨廷宝先生与其同时代的一批学子,受业于当时国际建筑教育的主流学府,回国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开创并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学科体系、职业实践和教育范式,而杨廷宝先生因其融汇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逾百件类型广泛的经典存世作品、深耕明慧影响深远的教育贡献,成为这一开创者群体的杰出代表.
期刊
范路:1 城市进化新阶段中的隆福大厦改造项目rn当前,北京城市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由大拆大建进入了减量提质的阶段.如果从“城市更新”或“城市进化”的学术角度看,隆福大厦改造项目具有怎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rn柴培根:关于这个项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期刊
建筑师职业需要终身学习是不二法则.彼时,杨廷宝先生坚持和践行循序发展,成为一代宗师,也是我们向这位伟大建筑师致敬的缘由之一;在当代,循序发展或许受到挑战,时代节奏和社会需求及学习资源的获得,使得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及要求发生了改变,我称之为关联学习.但是,无论是杨时代的循序发展,还是当代的关联学习,都指向了对于成为中国建筑师如何解决本土问题以及传承和发扬一切优秀传统的讨论.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分享思考,以期在纪念和致敬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年之际,能够对于当下建筑师培养的路径略有前行和开阔.
杨廷宝建筑师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平凡:平凡的建筑和平凡的人生观.对他最好的纪念即是平心静气地品析其平凡建筑的意义以及对当今的启示.通过研读杨廷宝的教育经历和建筑实践,试图阐释:杨廷宝看似折中的建筑实则是共善性和国际主义的产物.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文化、地域和时空的“现代性”.如此宏大的叙事却寄寓于中国文化的平淡.于是我们得到启示:“现代性”既非现代的宠儿,也并不排斥文化.不过,文化的体现不在于表象,而是浸润于物、我之外.
关于杨廷宝在建筑设计构图方面的成就似乎是杨廷宝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方面.选取杨廷宝的3个建筑进行构图的形式分析.1929年的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是布扎构图方法的典型案例,1948年的南京延晖馆则展示了对现代主义构图方法的娴熟运用,而1951年的北京和平宾馆外观看似一个现代主义构图的产物,平面构图显然具有布扎剖碎操作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杨廷宝构图实践的两个独特性:其一,尽管他构图能力超群,但是他却几乎从未就构图进行理论阐述;其二,构图方法对于杨廷宝来说是一种技能的累积,而非以一种新的构图方法取代旧的构图方法.最后
AT:城市更新类项目比通常的建筑设计项目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外围条件和要素,那么在历时近十年的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影响它的诸多外界要素有哪些?您及设计团队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来应对复杂条件并将其引向城市“良性进化”的方向?rn曲雷: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更新的过程中,来自政策、决策人及相关资金的影响举足轻重.这些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比如受到美第奇家族影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有时可能是灾难性的,比如中国各个城市出现的受土地政策影响的短时、超量、低质的高层住宅开发.在这些关键政策之后,才是规划师与建筑师采用的设
期刊
2021年,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创立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1997年,我曾与陈宗钦、高晶等老师合作编写了《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1],转眼24年,白驹过隙.当年建筑研究所和建筑系老师整理杨先生论述和作品资料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为写这篇稿子,我从学院图书馆借来一厚摞关于杨老研究的出版物,作为一位只是片段聆听过杨老教诲的晚辈学子,阅读后感到很难再写出比那些已经发表面世的论著和杨老自述更精彩的历史回顾和亲历见解.因此,我想从自己近年来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