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春节中的道德意蕴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作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传统意义上,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所以,春节实际上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规定,是人们择时而定的一种时间安排。春节一到,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人们在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所以当新春到来之际,人们自然要满心欢喜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于是,古往今来,人们过春节,都讲究吃好、穿好、玩好。而在这些活动中,人们特别讲究的是要通过言语和行动烘托出愉快、吉祥、喜庆、和谐、幸福的气氛。如此,人们在春节期间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就有许多特别的“讲究”, 如“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这其中有许多都属于伦理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
  我国民间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过去,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扫尘搞卫生,除旧迎新;还要准备年货,什么鸡鸭鱼肉,什么糖果糕点,等等。另外,屋外要张贴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和福字,门前要挂上大红灯笼,门上要贴上门神像,屋里张贴上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会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这些活动为节日的到来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春节一到,便要燃放爆竹。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传说中,要赶走“年”这种恶兽,需要用爆竹轰,于是有了燃放爆竹的习俗。这其实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春节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离家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全家老小在一起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我国北方地区在除夕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饺”谐音“交”,做饺子要先和面,“和”音“合”,所以吃饺子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春节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洋溢在大街小巷。我国一些地方春节时还会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有所不同。
  春节的许多传说与习俗,道德意蕴浓厚。
  熬年守岁传说
  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之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守岁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叫“年”。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其活动有个规律,即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是天黑以后来,鸡鸣破晓时走。人们把“年”来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后凶吉未卜,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要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通宵达旦。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熬夜守岁展示了人们团结和睦、相亲相爱、共度美好时光的精神品质。
  万年创建历法传说
  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于是,他便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用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又启发了他,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万年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当时的国君祖乙,对他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于是便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了日月阁,筑起了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阁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万年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您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他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在过年时总要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可以体会古人为民谋福祉的情怀。
  贴春联和贴门神传说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这一习俗起于宋代,从明代开始盛行。据说在春节期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捉住,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再后来,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最后,发展到人们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有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像,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过去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到了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于是这一习俗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人们通过贴春联、贴门神,反映出驱邪镇鬼、诚心向善、祈求福寿康宁的愿景。
  扫尘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在春节期间扫尘的风俗。按照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去。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窗花和倒贴“福”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还喜欢贴剪纸。因为剪纸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出来,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习俗
  过去,正月初一,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小辈由长辈带领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长辈接受晚辈拜年时,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通过拜年,无疑会进一步强化礼仪礼节的观念和意识。
  春节食俗
  在古代农耕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有方块状的,颜色分黄、白,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饺子也是春节必吃的,一则饺子象征团聚合欢,二则饺子因为形似元宝,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含义。
  春节是美好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春节的美好诗篇,其中也有着浓厚的道德意蕴。下面略举数首,即可从中见其一斑。
  
  元日
  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