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这是基于“地球村”的视野来看待多元文化的存在,应该说很有道理。民族文化具有两重性,即民族的,它只适宜在民族的特定环境下生存;另一种也是发源于民族的,但它能逐渐成长为世界的流行文化。
我们从事的编辑出版行业,从广义上说,就是一种对文化的集结和传播。受众对象对本国、本民族的,叫对内出版;受众对象对外国的、外语的,叫对外出版。就民族文化而言,于对外出版更有价值的应是具有世界流行潜力的民族文化,这种“潜力股”是我们外宣要大力挖掘的主题。
民族文化若要形成世界的影响力,当然离不开内因、外缘。文化终究是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文化传播必然要依赖经济基础和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内因是国力的强盛,外缘是在世界大市场的环境力量下,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日益交融。互动互融又各具特色,应该是多元文化的和谐世界的景象。
在当代环境下,如何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世界元素,是我们出版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的课题。
为何发源于印度的瑜伽风靡世界
据印度报纸报道,古老而神秘的瑜伽正在成为各国政界领袖、影视及体育明星减压调神、美体瘦身的秘密武器。它的神奇效果、超凡脱俗的感觉和无限的魅力得到了时尚女性的高度认可。如果我们去翻阅各种文版的时尚杂志,一定会不时见到宣传修习瑜伽的广告。
“瑜伽”是梵文Yoga的译音,意思是和谐、统一、相应、结合。5000年前,一群瑜伽修行者静坐在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地带的原始森林中,思索人类的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冥想中他们明白,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人心常常紊乱不安,只有当人们醒悟到本来的真实的自我,并且体会与宇宙浑然一体的感觉,才会获得永恒的安宁。一些瑜伽修行者在森林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患病时能够不经过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因此他们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姿势,将这些紧张与松弛结合的方法运用于人体时,竟然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体位法”的起源。为调整紊乱浮动的气,“呼吸法”随之产生。医学上的瑜伽疗法采用各式各样的体位,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或冥想,使心身安定,解除应激,恢复身体内环境稳定和自然治愈力。
印度的瑜伽能够在世界范围流行,我们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因素:
1.瑜伽是印度人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人体科学的修炼法,它的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以使得个体和外部之间完全和谐,因不受任何宗教或伦理信义的支配,故其价值超越了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
2.瑜伽包含了许多哲理,让人们了解生命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
3.瑜伽是一种东方心灵学,通过调试内心活动,可清除人潜意识的垃圾,消除烦恼,是一种减压和心灵美容的良方。瑜伽可优化人生存的内环境,以适应生存的外环境。
4.在物质高度发达和精神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里,瑜伽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休养身心的一种绝佳运动。
5.推广修炼瑜伽成为一项普利各方的国际性绿色产业,市场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瑜伽普传世界的重要因素。
瑜伽之风行世界,能够让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悟出些什么呢?
民族符号的不同影响力
几年前,我所在的中国画报出版社(CHINA PICTORIAL PUBLISHING HOUSE)策划了一套反映中国文化的英文丛书小册(A TASTE OF CHINA),我报了两个选题《中国春节》(《CHINA’S SPRING FESTIVAL》)和《十二生肖》(《CHINESE ZODIAC STORIES》),选题经社编委会评估通过后,我随即开始规划图书内容,找文字作者,选图片和设计公司,安排翻译、制作等事项。这套书是全彩色,图文并茂,每册内文64页。
这两本书英文书,都如期出版,并且是以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方式面市。一家是中国画报出版社,一家是我们将版权转让给加拿大的东方之星出版社(EASTAR PRESS),他们负责北美市场的销售。两版书的内容、版式完全相同,只有版权页和社标不同,印刷皆由我社掌控,外方一次性采购包销了外版的图书。
几年过去,结果发现《中国春节》和《十二生肖》的发行“命运”相当不同,两本书被外国人接受的程度具有差异:《中国春节》,印刷一次;《十二生肖》,印刷二次,实际销售册数是《中国春节》的两倍;《十二生肖》,出售泰文和英文版权给泰国的Nation Books公司,多了一次的版税收入。
为什么编辑作者相同、设计风格一致的两本书,发行结果却明显不同?应该发现,图书内容本身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存在差异。从发行效果看,外国人对中国的生肖文化的兴趣,比对过春节的兴趣更高。或者说,十二生肖是比较有“世界元素”的民族符号,而春节更多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西方文化传到东方的影响来反证。
我们可对比一下来自西方的星座文化和圣诞节。目前,在中国的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星座文化让“新新人类”彼此间找到了共同语言,在他们眼中,不知道星座的人是落伍甚至是“老土”的。而真把圣诞节当做神圣节日的人恐怕只是极少数,更多是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鼓噪起购物热潮。
星座文化易于被青少年“传染”,乃是其抓住了青春的悸动和憧憬。可以说,人生的希望、挫折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星座文化占据青少年的心灵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星座文化,它根据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对应地划入某个星座名称中,由此得出该个体的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据此预测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诸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忠告”类建议。星座文化最早起源于天文知识,但联系到人的性格和命运已非是科学的内涵,甚或是有些“迷信”,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是非常有“人性”的文化,如果不是特别痴迷,它也适合做“心灵鸡汤”,供一般人来消愁解闷。
对比中国的生肖文化,越来越会发现生肖文化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它也越来越具有了“世界元素”。生肖文化最初起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动物的活动与时辰有关联,由纪年的方法逐渐又引申到人的个性层面。故生肖是受自然启发而演变为人的精神文化的,所以它既非科学也非迷信,而是一种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一旦熟悉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有趣也有实用价值。有趣是因为生肖属相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特色,实用则是因为生肖是纪年的方法。
生肖是一种通俗的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生肖文化的这些特色,正逐渐被世界接受。每当春节来临,友好国家的元首也常向中国人祝福,口称:“牛年吉祥如意”、“龙年行大运”等。生肖的印记,随着中国人的足迹和影响力,会越来越被外国人熟悉和接受。
作为出版人,尤其是对外出版工作者,就要多去挖掘我们有“世界元素”的民族符号,以此来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使得出版物更贴近国际市场。
开拓中国文化的世界市场
因改革开放,我们积聚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内外文化的交流,世界流行的物质和精神产物越来越被中国人了解和接受。而当我们越来越有能力走出去的时候,我们反倒开始自省——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根,我们拿什么和人家交流?因此,国内的知识阶层、有识之士,都致力于我们内在文化的恢复,重新审视、提炼那些来自古老文明里的精华。
譬如说我们的“国宝”——中医中药,在向西方推广时遇到巨大的困难,遭遇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西方与我们迥异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中医最核心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和七分养三分治,养生是中医的根本目的。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犹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此皆善之善者也。可以说,我们的养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乃是我们能够走向世界的文明之舟。由此看来,养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向世界传播的价值。
正如温家宝总理2012年4月25日在瑞典出席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交流沟通,让西方人理解中国的养生和天人合一理念,也许他们才会从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侵略文化”的泥潭里走出来,才会更加懂得我们的和谐世界的理念。
在了解了世界与我们不同的前提下,如何找到我们与世界读者的“共鸣点”,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消费,这是对外出版物开拓世界文化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挑战。
(作者系中国画报出版社编辑)
责编:谭 震
我们从事的编辑出版行业,从广义上说,就是一种对文化的集结和传播。受众对象对本国、本民族的,叫对内出版;受众对象对外国的、外语的,叫对外出版。就民族文化而言,于对外出版更有价值的应是具有世界流行潜力的民族文化,这种“潜力股”是我们外宣要大力挖掘的主题。
民族文化若要形成世界的影响力,当然离不开内因、外缘。文化终究是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文化传播必然要依赖经济基础和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内因是国力的强盛,外缘是在世界大市场的环境力量下,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日益交融。互动互融又各具特色,应该是多元文化的和谐世界的景象。
在当代环境下,如何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世界元素,是我们出版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的课题。
为何发源于印度的瑜伽风靡世界
据印度报纸报道,古老而神秘的瑜伽正在成为各国政界领袖、影视及体育明星减压调神、美体瘦身的秘密武器。它的神奇效果、超凡脱俗的感觉和无限的魅力得到了时尚女性的高度认可。如果我们去翻阅各种文版的时尚杂志,一定会不时见到宣传修习瑜伽的广告。
“瑜伽”是梵文Yoga的译音,意思是和谐、统一、相应、结合。5000年前,一群瑜伽修行者静坐在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地带的原始森林中,思索人类的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冥想中他们明白,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人心常常紊乱不安,只有当人们醒悟到本来的真实的自我,并且体会与宇宙浑然一体的感觉,才会获得永恒的安宁。一些瑜伽修行者在森林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患病时能够不经过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因此他们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姿势,将这些紧张与松弛结合的方法运用于人体时,竟然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体位法”的起源。为调整紊乱浮动的气,“呼吸法”随之产生。医学上的瑜伽疗法采用各式各样的体位,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或冥想,使心身安定,解除应激,恢复身体内环境稳定和自然治愈力。
印度的瑜伽能够在世界范围流行,我们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因素:
1.瑜伽是印度人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人体科学的修炼法,它的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以使得个体和外部之间完全和谐,因不受任何宗教或伦理信义的支配,故其价值超越了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
2.瑜伽包含了许多哲理,让人们了解生命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
3.瑜伽是一种东方心灵学,通过调试内心活动,可清除人潜意识的垃圾,消除烦恼,是一种减压和心灵美容的良方。瑜伽可优化人生存的内环境,以适应生存的外环境。
4.在物质高度发达和精神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里,瑜伽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休养身心的一种绝佳运动。
5.推广修炼瑜伽成为一项普利各方的国际性绿色产业,市场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瑜伽普传世界的重要因素。
瑜伽之风行世界,能够让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悟出些什么呢?
民族符号的不同影响力
几年前,我所在的中国画报出版社(CHINA PICTORIAL PUBLISHING HOUSE)策划了一套反映中国文化的英文丛书小册(A TASTE OF CHINA),我报了两个选题《中国春节》(《CHINA’S SPRING FESTIVAL》)和《十二生肖》(《CHINESE ZODIAC STORIES》),选题经社编委会评估通过后,我随即开始规划图书内容,找文字作者,选图片和设计公司,安排翻译、制作等事项。这套书是全彩色,图文并茂,每册内文64页。
这两本书英文书,都如期出版,并且是以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方式面市。一家是中国画报出版社,一家是我们将版权转让给加拿大的东方之星出版社(EASTAR PRESS),他们负责北美市场的销售。两版书的内容、版式完全相同,只有版权页和社标不同,印刷皆由我社掌控,外方一次性采购包销了外版的图书。
几年过去,结果发现《中国春节》和《十二生肖》的发行“命运”相当不同,两本书被外国人接受的程度具有差异:《中国春节》,印刷一次;《十二生肖》,印刷二次,实际销售册数是《中国春节》的两倍;《十二生肖》,出售泰文和英文版权给泰国的Nation Books公司,多了一次的版税收入。
为什么编辑作者相同、设计风格一致的两本书,发行结果却明显不同?应该发现,图书内容本身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存在差异。从发行效果看,外国人对中国的生肖文化的兴趣,比对过春节的兴趣更高。或者说,十二生肖是比较有“世界元素”的民族符号,而春节更多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西方文化传到东方的影响来反证。
我们可对比一下来自西方的星座文化和圣诞节。目前,在中国的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星座文化让“新新人类”彼此间找到了共同语言,在他们眼中,不知道星座的人是落伍甚至是“老土”的。而真把圣诞节当做神圣节日的人恐怕只是极少数,更多是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鼓噪起购物热潮。
星座文化易于被青少年“传染”,乃是其抓住了青春的悸动和憧憬。可以说,人生的希望、挫折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星座文化占据青少年的心灵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星座文化,它根据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对应地划入某个星座名称中,由此得出该个体的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据此预测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诸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忠告”类建议。星座文化最早起源于天文知识,但联系到人的性格和命运已非是科学的内涵,甚或是有些“迷信”,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是非常有“人性”的文化,如果不是特别痴迷,它也适合做“心灵鸡汤”,供一般人来消愁解闷。
对比中国的生肖文化,越来越会发现生肖文化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它也越来越具有了“世界元素”。生肖文化最初起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动物的活动与时辰有关联,由纪年的方法逐渐又引申到人的个性层面。故生肖是受自然启发而演变为人的精神文化的,所以它既非科学也非迷信,而是一种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一旦熟悉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有趣也有实用价值。有趣是因为生肖属相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特色,实用则是因为生肖是纪年的方法。
生肖是一种通俗的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生肖文化的这些特色,正逐渐被世界接受。每当春节来临,友好国家的元首也常向中国人祝福,口称:“牛年吉祥如意”、“龙年行大运”等。生肖的印记,随着中国人的足迹和影响力,会越来越被外国人熟悉和接受。
作为出版人,尤其是对外出版工作者,就要多去挖掘我们有“世界元素”的民族符号,以此来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使得出版物更贴近国际市场。
开拓中国文化的世界市场
因改革开放,我们积聚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内外文化的交流,世界流行的物质和精神产物越来越被中国人了解和接受。而当我们越来越有能力走出去的时候,我们反倒开始自省——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根,我们拿什么和人家交流?因此,国内的知识阶层、有识之士,都致力于我们内在文化的恢复,重新审视、提炼那些来自古老文明里的精华。
譬如说我们的“国宝”——中医中药,在向西方推广时遇到巨大的困难,遭遇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西方与我们迥异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中医最核心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和七分养三分治,养生是中医的根本目的。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犹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此皆善之善者也。可以说,我们的养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乃是我们能够走向世界的文明之舟。由此看来,养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向世界传播的价值。
正如温家宝总理2012年4月25日在瑞典出席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交流沟通,让西方人理解中国的养生和天人合一理念,也许他们才会从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侵略文化”的泥潭里走出来,才会更加懂得我们的和谐世界的理念。
在了解了世界与我们不同的前提下,如何找到我们与世界读者的“共鸣点”,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消费,这是对外出版物开拓世界文化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挑战。
(作者系中国画报出版社编辑)
责编:谭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