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辞赋家邓喜煌的诗歌行动是粤北文坛的重要现象,在调查翁源诗歌时发现,其对翁源区域的古典诗歌创作影响尤深。探讨邓喜煌对翁源诗坛的影响,从唱和诗切入,无疑是一条很直接的途径。通过对诗歌群文的阅读,还发现:对象上,与邓唱和的首先是翁源诗歌群落的代表性诗人;意象上,唱和者皆从邓诗选取一个或几个意象作为触点来抒发情思或发论,与原玉多表现为意象转喻的关系。
关键词:翁源 诗歌群落 唱和诗 意象转喻 滃江文望
滃者,滃江也,翁源县主干流。滃上有书堂,书堂有邵谒,自晚唐起,邵谒开滃江文风,诗脉绵延至今,士人辈出。若今之刘国玉、邓喜煌、罗渊诸前辈,又张瑛、陈保安、陈建聪、许政、黄志传、吴化勇、刘瑶、郑立荣、沈慧琴众后学,凡百余人,共把邵子遗风发扬光大。写作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是兴趣,更是志趣。
丁酉初阳,邓喜煌与其七门生聚会韶城,谈诗论道,诗赋满台。聚毕,邓喜煌作《师生韶州聚会》:
学生情义比山高,远访何曾避路遥。
朗朗笑声盈陋室,融融春意暖云巢。
抚今追昔成佳酿,论道谈诗作上肴。
相约中秋重聚会,倚花傍月再穷聊。
随后,其余众人亦作诗撰文记录了这次聚会,从各自的经验出发表达了他们对聚会的感受和理解,及因此而勾起的情思。未聚会的学生,和一些翁源诗人闻邓诗亦欣然作诗以和,一时诗韵流光。
邓喜煌在诗歌主张上认为:“诗歌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每落一字,每造一句都是特定环境的反映。”这与刘勰《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所概括的环境与诗歌的关系观点相近。
《师生韶州聚会》便是对一个特定环境的艺术反映,诗题简约,开门见山点明地点、人物、事件,表明诗人心境之明朗。而“融融春意暖云巢”一句,则交代了聚会的时间,给诗歌涂抹上春天的色彩,衬托了诗歌温暖而美好的感情基调。这次聚会也可以说是一次践约,丙申二月芳菲时,诗人曾填《沁园春·周陂中学感怀》,词末写到:“相邀去,趁一城春色,载酒同觞。”向同学们发出邀请,赏春对饮,爽朗之情倾泻而出。
首联“学生情义比山高,远访何曾避路遥”总摄全诗,叙七子相约在大年初六赴韶访师。出句赞美学生情义,“情义”为全诗情感之骨,“比山高”,这显然是经过推敲的,说比天高,过于夸张,不合老师对学生的夸赞,师生之情重于山,正好恰如其份,也看得出,诗人对学生感情的重视。对句感叹学生不畏路途遥远,现代通讯工具方便之极,一个电话问候即可,可是学生还是远道而来,这种尊师之举,实教诗人慨叹不已。“何曾”,反问,表未曾、不曾,语气比平叙更强烈。“避”,躲开也,用一个程度很重的主动词突出学生不惧路途之累,愈见一腔真情。颔联“朗朗笑声盈陋室,融融春意暖云巢”写的是热闹的人气,师生共聚一堂,相谈甚欢。从出句隐隐看出,诗人退休赋闲在家,生活清静,对学生到来,久违相见,笑声盈屋表现得甚为欣喜。对句明写春意,暗写学生带来的问候和祝福使诗人倍感温暖。“陋室”,本指简陋的居室,语出刘禹锡《陋室铭》,又《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在文学史上,这是一个意涵高逸疏淡、安贫乐道之风的词语,而在这里则隐约寄托了一份高远的情怀。当然,这也是一种写实,诗人的居室,摆设朴素,但书香暗溢,墙上挂着刘国玉先生的一书一画。书,乃录弘一法师句:“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选材指向修身,辨其款识,书于丙子年春,如进士写策,一丝不苟,章法疏阔,念力内涵,似受弘一法师写经的心法影响,法相藏锋温良。画,焦墨,山之气象茂漫沉雄、浑穆蓊郁,既藏秋风之干烈,又含春雨之滋润,风范和润厚德。此书此画,衬托了居室主人高古的志趣和品格。“云巢”,本指隐居修行之处,这里用来写照交卸后的退休生活状态。但这个交卸却不似《背影》中用来交代惨淡光景的转折,而是士大夫履后归去的愉悦启程。云,高也,巢,野也,流注其中的是惬意人生的写意和隐江湖之远的洒脱,有我本仙人居者的任性和放达,这正是居“云巢”的人生境界。颈联“抚今追昔成佳酿,论道谈诗作上肴”对仗工整,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出句和对句都出现了并列结构的“自对”情形,“抚今”与“追昔”自对,“论道”与“谈诗”自对,自对又叫當句对,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之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诗歌抒情、叙事的魅力。出句,师生共同追忆当年的校园生活,同享今日的奋斗和美好。想当年,恰同学少年,每一个人都怀着梦想,诗人也正壮志在怀,往事堪醉人;看今朝,一路前行,各有所获,关山总美景。“成”,变为,指事物在客观上已发展到一定状态,不管是今日奋发,还是酸涩往事,经过人事努力和时间沉淀,不是变得清甘如泉,就是变得厚质淳香,故曰之“成”,比用比喻词虚写更能沉实感受的内蕴。对句,师生同座畅饮,论道谈诗,自由在古今中穿行,才刚刚闻道于先秦诸子,转眼又奔着去拜会盛唐风流,映着满城春色,好一场谈诗论道、诗意荡漾的聚会。“作”,当作、作为,表达主观意愿,突显志趣,与“成”形成主客观对比。颔联对句聚焦谈诗论道,是全诗灵魂之所在,既体现了师生承继传统文化的精神,又给聚会注入了可贵的品质,化一般聚会为文化雅集,其诚华彩也。尾联“相约中秋重聚会,倚花傍月再穷聊”,诗人兴致未央,约定下次相聚时间,以秋为信,借月作屏,清朗辽阔的画面感把师生日月绵长情义和满的愿望变得更加纯美。且说定,中秋聚会依然是走高古格调路线,仍以“穷聊”为乐。然,“抚今追昔”、“论道谈诗”,何穷之有?“再穷聊”也暗示诸生要好好准备自己的“佳酿”“上肴”,以呈献给同窗和老师。
邓喜煌历来重视诗教,对学生影响深远。其弟子许政在一首七言古风《重阳》中写道:“曾随邓公赋诗韵,亦效刘翁混墨场”,邓、刘者,邓喜煌、刘国玉是也。还在另一首长篇五言古风《半百风云回看》中写到:“别离贫脊土,求知于海洋。丹青师国玉,诗词从喜煌”,两首诗都写到了诗歌师承,尤其用诗歌的形式来总结自己的五十人生,从文体选择到书写内容,都使窥见了邓喜煌对学生的诗教之一孔。
关键词:翁源 诗歌群落 唱和诗 意象转喻 滃江文望
滃者,滃江也,翁源县主干流。滃上有书堂,书堂有邵谒,自晚唐起,邵谒开滃江文风,诗脉绵延至今,士人辈出。若今之刘国玉、邓喜煌、罗渊诸前辈,又张瑛、陈保安、陈建聪、许政、黄志传、吴化勇、刘瑶、郑立荣、沈慧琴众后学,凡百余人,共把邵子遗风发扬光大。写作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是兴趣,更是志趣。
丁酉初阳,邓喜煌与其七门生聚会韶城,谈诗论道,诗赋满台。聚毕,邓喜煌作《师生韶州聚会》:
学生情义比山高,远访何曾避路遥。
朗朗笑声盈陋室,融融春意暖云巢。
抚今追昔成佳酿,论道谈诗作上肴。
相约中秋重聚会,倚花傍月再穷聊。
随后,其余众人亦作诗撰文记录了这次聚会,从各自的经验出发表达了他们对聚会的感受和理解,及因此而勾起的情思。未聚会的学生,和一些翁源诗人闻邓诗亦欣然作诗以和,一时诗韵流光。
邓喜煌在诗歌主张上认为:“诗歌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每落一字,每造一句都是特定环境的反映。”这与刘勰《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所概括的环境与诗歌的关系观点相近。
《师生韶州聚会》便是对一个特定环境的艺术反映,诗题简约,开门见山点明地点、人物、事件,表明诗人心境之明朗。而“融融春意暖云巢”一句,则交代了聚会的时间,给诗歌涂抹上春天的色彩,衬托了诗歌温暖而美好的感情基调。这次聚会也可以说是一次践约,丙申二月芳菲时,诗人曾填《沁园春·周陂中学感怀》,词末写到:“相邀去,趁一城春色,载酒同觞。”向同学们发出邀请,赏春对饮,爽朗之情倾泻而出。
首联“学生情义比山高,远访何曾避路遥”总摄全诗,叙七子相约在大年初六赴韶访师。出句赞美学生情义,“情义”为全诗情感之骨,“比山高”,这显然是经过推敲的,说比天高,过于夸张,不合老师对学生的夸赞,师生之情重于山,正好恰如其份,也看得出,诗人对学生感情的重视。对句感叹学生不畏路途遥远,现代通讯工具方便之极,一个电话问候即可,可是学生还是远道而来,这种尊师之举,实教诗人慨叹不已。“何曾”,反问,表未曾、不曾,语气比平叙更强烈。“避”,躲开也,用一个程度很重的主动词突出学生不惧路途之累,愈见一腔真情。颔联“朗朗笑声盈陋室,融融春意暖云巢”写的是热闹的人气,师生共聚一堂,相谈甚欢。从出句隐隐看出,诗人退休赋闲在家,生活清静,对学生到来,久违相见,笑声盈屋表现得甚为欣喜。对句明写春意,暗写学生带来的问候和祝福使诗人倍感温暖。“陋室”,本指简陋的居室,语出刘禹锡《陋室铭》,又《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在文学史上,这是一个意涵高逸疏淡、安贫乐道之风的词语,而在这里则隐约寄托了一份高远的情怀。当然,这也是一种写实,诗人的居室,摆设朴素,但书香暗溢,墙上挂着刘国玉先生的一书一画。书,乃录弘一法师句:“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选材指向修身,辨其款识,书于丙子年春,如进士写策,一丝不苟,章法疏阔,念力内涵,似受弘一法师写经的心法影响,法相藏锋温良。画,焦墨,山之气象茂漫沉雄、浑穆蓊郁,既藏秋风之干烈,又含春雨之滋润,风范和润厚德。此书此画,衬托了居室主人高古的志趣和品格。“云巢”,本指隐居修行之处,这里用来写照交卸后的退休生活状态。但这个交卸却不似《背影》中用来交代惨淡光景的转折,而是士大夫履后归去的愉悦启程。云,高也,巢,野也,流注其中的是惬意人生的写意和隐江湖之远的洒脱,有我本仙人居者的任性和放达,这正是居“云巢”的人生境界。颈联“抚今追昔成佳酿,论道谈诗作上肴”对仗工整,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出句和对句都出现了并列结构的“自对”情形,“抚今”与“追昔”自对,“论道”与“谈诗”自对,自对又叫當句对,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之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诗歌抒情、叙事的魅力。出句,师生共同追忆当年的校园生活,同享今日的奋斗和美好。想当年,恰同学少年,每一个人都怀着梦想,诗人也正壮志在怀,往事堪醉人;看今朝,一路前行,各有所获,关山总美景。“成”,变为,指事物在客观上已发展到一定状态,不管是今日奋发,还是酸涩往事,经过人事努力和时间沉淀,不是变得清甘如泉,就是变得厚质淳香,故曰之“成”,比用比喻词虚写更能沉实感受的内蕴。对句,师生同座畅饮,论道谈诗,自由在古今中穿行,才刚刚闻道于先秦诸子,转眼又奔着去拜会盛唐风流,映着满城春色,好一场谈诗论道、诗意荡漾的聚会。“作”,当作、作为,表达主观意愿,突显志趣,与“成”形成主客观对比。颔联对句聚焦谈诗论道,是全诗灵魂之所在,既体现了师生承继传统文化的精神,又给聚会注入了可贵的品质,化一般聚会为文化雅集,其诚华彩也。尾联“相约中秋重聚会,倚花傍月再穷聊”,诗人兴致未央,约定下次相聚时间,以秋为信,借月作屏,清朗辽阔的画面感把师生日月绵长情义和满的愿望变得更加纯美。且说定,中秋聚会依然是走高古格调路线,仍以“穷聊”为乐。然,“抚今追昔”、“论道谈诗”,何穷之有?“再穷聊”也暗示诸生要好好准备自己的“佳酿”“上肴”,以呈献给同窗和老师。
邓喜煌历来重视诗教,对学生影响深远。其弟子许政在一首七言古风《重阳》中写道:“曾随邓公赋诗韵,亦效刘翁混墨场”,邓、刘者,邓喜煌、刘国玉是也。还在另一首长篇五言古风《半百风云回看》中写到:“别离贫脊土,求知于海洋。丹青师国玉,诗词从喜煌”,两首诗都写到了诗歌师承,尤其用诗歌的形式来总结自己的五十人生,从文体选择到书写内容,都使窥见了邓喜煌对学生的诗教之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