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骗术大揭密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e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爱美的林小姐最近有点烦。两星期前,她花了几千元在某美容机构做了一种叫“高分子双眼皮”的手术。然而,昂贵的手术却没让她的双眼变得漂亮,反而变成了“大小眼”!心急如焚的她急忙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告诉她,由于无法将埋进眼睑内的材料经小切口取出,只能重新做切开法双眼皮手术。术后,“进口高分子材料”被取出,经仔细辨认,只是普通的尼龙线,价值仅几块钱而已。而所谓的“高分子双眼皮手术”,实际上就是最普通的埋线法双眼皮手术。
  医生的话: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不法美容机构费尽心思,不断编织各种“美丽”的谎言,随意夸大美容效果,对手术风险避而不谈,以便获取最高的利润。笔者结合临床所见,总结出目前最典型的3大美容骗术,希望广大求美者引以为戒。
  
   骗术一:包装手术名称,越炫越好
  有些美容机构喜欢将手术中使用的某种材料进行夸大宣传,套上高科技的帽子,以便骗取高额利润,如上述案例中的“高分子双眼皮”手术,仅值几块钱的尼龙线,摇身一变,成了价值上千元的“进口高分子材料”。
  有些美容机构喜欢把手术中使用的某种机器作为噱头,利用患者对该机器的崇拜心理,牟取暴利。比如,有些美容机构大肆宣传激光去眼袋,让许多人产生一种“不用做手术,只要用激光照一照,眼袋就可以消失”的错觉。实际上,手术依然要做,激光只不过是一种用于切割和止血的工具。有些美容机构甚至根本没有激光机器,所谓的激光其实就是普通的电刀,但普通大众却没有几个能搞得清,但手术费用却因“激光”而“扶摇直上”。
  还有些美容机构喜欢在手术名称前面加上“×氏”,如“毛氏丰胸”、“牛氏隆鼻”等,利用某个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宣传,给人以“独门绝技”的感觉。实际上,其手术方法都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并没有明显的高明之处。
  
  骗术二:“打造”手术专家,越著名越“吃香”
  除了对手术名称进行包装外,部分美容机构还擅长把最普通的医生打造成整形美容界的顶级专家。笔者曾在某美容机构的宣传材料上,看到一个被宣传为“韩国十佳美容医生”的专家,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曾经在我们医院进修的学生。他那张长得有点像韩国人的脸,居然让他一下子变成了韩国专家。无独有偶,某美容机构推出的在台湾拥有多项荣誉称号的台湾专家,也是一个彻头彻尾在大陆学习多年,没在台湾行过一天医的台湾籍人士。而对那些既没长外国人的脸,也不会说外语的本土医生,这些美容机构仍有办法对其进行包装。最常用的是给他们冠以外地某著名医院的离退休专家、曾获某某奖等“名号”,反正是外地老专家,本地同行都不见得不认识,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
  
  骗术三:“美化”效果,怎么完美怎么说
  手术效果好不好无疑是求美者最关注的。为了让他们能接受手术,某些美容机构会把手术效果宣传得尽善尽美,“微创、无痕”是他们最常用的“工具”。笔者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某美容机构把某普通医生宣传成“中国×王”,并说该专家的某项手术不需要开刀,没有任何刀口的痕迹。而据笔者所知,目前该项美容技术除了做手术,就是注射人工材料,而后者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因此,该专家要么就是做违法的注射美容手术,要么就是把有刀口的手术宣传成没有刀口的,欺骗老百姓。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有美容机构宣称能让女性“30分钟实现还老还童”。实际上就是用粗线通过皮下,把面部松弛的皮肤拉向头皮内的一种除皱方法,不但会使多余的皮肤在头皮内堆积,而且除皱效果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是典型的强调近期效果,却对远期效果避而不谈的骗术。
  大家都知道,对手术效果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手术前后的对比照片。而在照片上动手脚,也是某些美容机构的“拿手好戏”。他们在宣传去斑嫩肤效果时,先让没化过妆的模特拍照,重点突出皮肤的晦暗和脸上的斑斑点点,作为嫩肤前的照片;随后再让模特精心化妆,再用软件对照片做提亮、去斑等美化处理,作为嫩肤后的照片,以达到“疗效显著”的目的。
  
  专家忠告
  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些“美丽”的谎言不可能消失,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聪明而理性的求美者应从形形色色的广告语中,看透其真实面目。在决定做某项美容手术之前,一定要货比三家,多找几家正规医院,多咨询几个知名专家。直到对手术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后,再作决定。切不可轻信一家之言,以免陷入“美丽”的陷阱中。
其他文献
如何网购和电话购买意外险  方贤明    意外伤害保险是人们防范旅游意外、交通意外和综合意外的重要金融工具。意外险因保费低、限制少等特点,适合通过网络和电话购买。  销售意外险的网站有两种,分别是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和综合性保险代理机构的销售网站。若是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一般都有电子商务频道,只要按照网站上提示的操作步骤指导即可完成购买。但保险公司网站上销售的意外险只是该公司的产品,消费者选择余地有
张老师刚过36岁,最近总觉得眼睛看近的东西不舒服,阅读不到半小时就出现头昏、眼睛酸胀等不适。于是,他去医院做了一次眼科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的眼睛已经开始“老花”了,近距离看书的时候最好戴上老花镜。张老师一听,立刻皱起了眉头,心想:“我才刚36岁啊,怎么可能是老花眼呢?虽然我从小就是远视眼,但也不至于那么年轻就老花了吧?戴副老花镜,岂不是让人笑话?”  马女士今年38岁,近视眼300度,平时一直戴隐
一天,一位削瘦的中年男子愁容满面地走进诊室。他自述姓陈,长期患有慢性咽喉炎,平时没有症状,但近三个月来,咽喉中出现了严重的堵塞感。加之近来父亲去世,他经常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引起腰痛,真是浑身难受,十分痛苦。   “医生,我这是怎么了,不会得了什么恶毛病吧?”陈先生焦急地问。      “严重”的梅核气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我回答说:“您的症状属于慢性咽喉炎,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因为
近年来,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滥用、误用,从而导致的[wtz1]药证不符。近日,北京一项调查发现:西医医生开中成药处方量高达91%,而不合格率最高为43.4%。这个调查着实让人嘘唏不已。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西医医生也有近半[wtz2]开错中成药,那么,没有任何医学知识背景的普通患者是否会买错、用错中成药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患者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而又喜欢到药店自行购买、
李小鹰 冠心病 心绞痛    生活实例:冠脉造影正常,为何胸痛频发?  张老师今年49岁,绝经半年多。近一个月来,她时常感到心前区闷痛不适。一周前,她感觉胸痛越来越严重,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急忙去社区医院就诊。医生在仔细询问病史之后,给她开了些检查。不料,心电图检查、运动平板试验均提示“心肌缺血”征象,医生怀疑她患了冠心病,建议做一次冠脉造影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听医生这么说,张老师顿时慌了神,立即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耐药及应答不佳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在抗病毒治疗时,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联合应用中药免疫调控治疗,不仅能提高HBeAg(乙肝病毒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率,还能降低病毒耐药率。    生活实例1:中医药助力“转阴”  张先生患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HBeAg阳性,肝功能反
专家简介  邱蔚六  男,1955年毕业于原四川医学院。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等职。现为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会名誉主任委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
牛奶是一种好东西,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因而被誉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但是,去年冒出了一位叫林光常的博士,宣扬“牛奶有害论”。他认为“牛奶是牛喝的”“牛奶致癌”。他还搬出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坎贝尔教授的实验结果作依据,说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  坎贝尔教授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他的实验是:用化学致癌物致大白鼠发生肿瘤,再喂含有不同水平酪蛋白的饲料。结果发现,吃含有20%酪蛋白
生活实例  徐女士今年50岁,最近,月经停止,并逐渐出现了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于是,她去妇产科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接受激素替代治疗,并列举了许多补充雌激素的好处。但她清楚地记得,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回到家,她立即给某肿瘤医院乳腺科的医生朋友打了电话。这位医生告诉她:补充外源性雌激素可以改善更年期症状,但由此导致的雌激素水平升高的确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让她不知所措,这
意外险,即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遭受外来的、非本意的、突发的意外事故(非疾病因素)所引起的死亡、残疾、支付医疗费用或者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等现象,按照合同约定给付全部或部分保险金的险种。意外保险费率的核定,一般不考虑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是根据被保险人的职业、工种或所从事的活动来定。意外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 综合意外保险,一般可分为团体  综合意外伤害保险和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