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论析

来源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全新定位、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路径,分别回答了坚定理想信念的“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这一理想信念观包含“精神支柱”论、“精神之钙”论、“三重首要任务”论、“多元主体”论、“三统一”论、“学以致用”论、“知行合一”论等丰富内涵,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结构,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遵循。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共产党科技思想历经百年,经历了诞生、确立、形成、发展、成熟五个时期。共产党科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指导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共产党科技思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保持思想的开放性。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是党的独特优势,是解密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重要视角.在建党百年历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大致实现了从局部覆盖到全国覆盖、从较少层级到较多层级、从主要分
近几年“杀猪盘”电信诈骗犯罪发案率、案件总数逐年攀升,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该类犯罪的受害人涉及各年龄段、各行业人群,诈骗者深谙心理学原理和心理控制机制,可与受害人建立起深度情感联结,甚至少数受害人在公安机关预警介入的情况下仍对诈骗者抱有幻想与期待。为遏制此类犯罪、保护民众财产、维护社会稳定,选取C市公安局在2019年侦破的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系列案件的相关资料,以双轨迹的方式剖析诈骗犯罪团伙的培训课件、诈骗话术、网络聊天文本、案件卷宗等相关信息,总结出在“杀猪盘”电信诈骗犯罪各阶段诈骗者对受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寡头资本家对西方国家的统治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方国家的人民遭受压迫的程度明显加重,他们自然会对统治集团做出反抗,这就是右翼民粹主义政治运动在西方兴
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起,不仅在理论上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依据,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和人类文明进程。21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比如在社会主义当前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21世纪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的集中推出,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精度,为下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可参照的理论资源。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转型阶段,由以前的以升学为导向的标准化培养转向综合素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用表现性评价是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现阶段中小学在表现性评价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显著的阶段性经验,但仍存在客观性与真实性难以体现、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有失偏颇、教师评价素养有待提升等实践困境。基于此,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表现性评价实践需从建构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本土化理论、丰富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研究、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等方面进行改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民间信仰非遗化”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和概念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整
学界对农民合作社的异化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操控剥削论和阶段性合理论。前者认为大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剥削农民,后者主张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决定合作社异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学界对合作社的异化分析较为深入,但都没有揭示合作社异化的发生机制,大户、龙头企业与农民剥削关系的标准的讨论也缺乏一致性,而且,基本是从大户和龙头企业(公司)视角分析合作社的异化问题,极少从农民角度去分析。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建立农民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合作成本与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贵州某龙头企业领办的板栗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发展,从而建设一个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需要和现实关切的背景下,就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针对现实治理的需要,创造性地作出了市域社会治理新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部署。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市域治理新起点上,要明晰市域社会治理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要以系统融合、开放共治、包容协商、精细精准的科学思维方法指导市域社会治理实践,才能顺应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奋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