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功能训练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方法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身体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里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训练体系,其在竞技体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身体功能训练手段能否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应用与发展,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对身体功能训练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作用、具体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其他文献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弘扬劳动精神、发出奋斗动员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结合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新要求,本文阐述了镇海炼化开展“奋斗最美”品牌工作的重要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做法以及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效,为企业倡导奋斗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凝聚思想共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通过对14名(BMI=29.0±5.4 kg/m2)超重或肥胖组与18名(BMI=22.4±1.4 kg/m2)正常组的大学男生进行功率自行车最大运动中脑氧合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组VO2max显著大于超重或肥胖组(41.3±5.7与30.0±5.0 mL/min·kg-1)。正常组心输出量(CO)从安静时5.9±1.2L显著增加至100%Wmax时18.9±3.9L;超重或肥胖组从安静时6.9±1.3L增加至100%Wma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总体良好,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包括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俱进、教育对象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内容需要推陈出新和教育方法需要多措并举。
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的潜力与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体育赛事既能搭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桥梁,又能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该文立足竞技体育视角,首先探讨了影响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因素,然后在深入剖析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的举措,希望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社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升选课学生参与度,增强积极性,扩大跆拳道体育课程影响力,自2015年以来,南开大学着手构建以跆拳道体育教师组建的“课堂官方群”和体育骨干扩建的“自由交流群”,以及由此辐射沉淀形成的“跆拳道核心群”,形成层层递进、逐级深入、相互包容、互相涵盖的“跆拳道圈”社群体系,以网络社群为纽带,探索全新的跆拳道教学策略,并探索出加强价值引领、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扩大影响等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网络社群更好地为高校跆拳道教学服务。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种设备检测院内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也受其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重点论述特种设备检测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思路。
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思考。该文基于“双创”背景,结合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双创”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总结了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以期真正实现产业协同育人。
目的:调查广州市居民不同年龄段的体脂指数情况,分析腹型肥胖与体脂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995名20~69岁广州市居民作为受试对象,测量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计算体质量指数,并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体脂百分比及内脏脂肪指数。结果:腹型肥胖与体质量指数、内脏脂肪指数呈高度正相关,腹型肥胖与体质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内脏脂肪指数作为腹型肥胖的诊断指标更为精准。
基于我国减税降费背景下消费税理应秉持的职能定位,本文对征收含糖饮料消费税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征收含糖饮料消费税能够为政府的消费税收入带来至少2%的增幅,同时可以降低居民的能量摄入和体重;尽管存在微弱的收入分配负效应,相对于含糖饮料过量摄入引起的健康负外部性导致的经济损失,征税带来的收益比较可观。本文建议将含糖饮料消费税作为引导居民健康饮食消费的一个切入点,通过逐步扩大税目的方式最终形成契合我国国情的不健康食品消费税。
"出于什么品味判断中的感受如同义务一样被强求于每个人",这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第40节末尾的提问.对这个提问的理解,涉及"品味判断的演绎"的两个表面上不相关的部分(第31至第40节和第41至42节)的关系的理解.学界针对这两部分的关系和后一部分的阐释虽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康德这一提问的困难度,至今未取得一致.要解决这一困难就必须回到康德提问的文本语境当中,首先区分品味判断中的感受的必然性的可能性和该必然性的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康德提出这一问题的必要性,由此进入第41和第42节,以考察康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