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房内差异传导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1例早搏(PS)等后心律失常窦性P波形态改变类型,与其前心律失常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发生率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总
【机 构】
:
安徽省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房内差异传导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1例早搏(PS)等后心律失常窦性P波形态改变类型,与其前心律失常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发生率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总发生率为0.43%,房性早搏(PAS,含未下传者)后引起者占63.7%,交接性早搏(PJS)后占14.3%,室性早搏(PVS)后占11.0%,并行心律后占7.7%,短阵性室上速后占2.2%,短阵性心房颤动(Af)后占1.1%。74.9%有心血管疾病,6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占62.8%,12.1%合并有心衰。结论房内差异传导多见于器质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接受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自身P波PtfV1与血浆BN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52例接受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前、术后12月记录心电图、检测血浆BNP水平
动态心电图(DCG)的出现对于冠心病(CAD)的诊断,特别是对无症状心肌缺血、一过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对于冠心病的病情分析,用药观察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心电图作为判断左前降支病变位置的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对75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CAG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彤术(PVI),并对其发病后
目的探讨冠心病、糖尿病者心率变异性(HRV)检测中Lorenz散点图与时域指标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DCG对80例冠心病者(A组)、74例糖尿病者(B组)与76例正常人(C组)进行Lorenz散点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和心率的关系及QT间期的改变.方法对1 894例健康体检中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总发病率为3.27%,
目的探讨心脏植物神经官能症(CVN)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具有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进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VCG)观察.结果具有明显持续胸前不适、
目的探讨12导联DCG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同期行12导联DCG检查,将DCG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