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中国青年报》有这么一则报道:9年前,农民韩培印送儿子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能“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然而,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却发现:儿子的收入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于是,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
这又是一则“读书无用论”的负面新闻。在评论这样的新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何为“读书”。书籍(广义上的书籍,而非仅指纸质书),承载的是人类的文化与经验,而读书是获取文化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最好途径,是进行创造、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数千年的历史早就证明,由读书而使文化与经验得以普及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读书的益处,绝不能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一时的失意而被全盘否定。
在大学阶段,更多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思维方式。这种精神不一定能短期在就业问题上发挥作用,但却可以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更会使整个社会长期受益。正如一些贫困地区开展的“关爱失学女童”行动一样,上学读书本身未必能使这些孩子摆脱贫困,但上学读书却可以使其具有摆脱贫困的更大可能,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读过书的妈妈,其子女才更有可能读书,直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避免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经过大学的学习之后,所获得的仍然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而非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养成,这应该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失败,但这里的失败,既可能是教育者教育方法的问题,也可能是受教育者自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讨的就不是读书是否有用,而是如何使教育更科学。
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谋生技能,最应该选择的其实是职业学校,而非全日制高校。但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我国职业学校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而社会整体上对职业学校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另一方面全日制高校却又在市场面前越来越缺少本应具有的大学精神,越来越功利化。
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一则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实际上是从教育部门之口发出的“读书无用论”。这条规定所依据的逻辑仍然是高校专业是否“有用”,判断“有用”的唯一标准即是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能否在某个时间段内顺利就业。
可是问题在于,一是总有人以兴趣为目的而非以就业为目的去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二是掌握某方面知识后未必总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其生成的价值。如果总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决定某个专业的死活,那么当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对某个领域人才的需求时,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供过于求,要么缺乏甚至无法供应。
读书有没有用,上大学有没有用,其实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读书无用论”是功利主义下的一个蛋。总是有“读书无用论”的事件和新闻出现,只能说明功利主义的市场仍然强大,而这绝非教育之福——特别是当教育部门也被功利主义侵蚀之后,这种论调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只会更大,其弊端显现得将会更强烈、更迅速。 (责编 欧金昌)
这又是一则“读书无用论”的负面新闻。在评论这样的新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何为“读书”。书籍(广义上的书籍,而非仅指纸质书),承载的是人类的文化与经验,而读书是获取文化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最好途径,是进行创造、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数千年的历史早就证明,由读书而使文化与经验得以普及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读书的益处,绝不能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一时的失意而被全盘否定。
在大学阶段,更多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思维方式。这种精神不一定能短期在就业问题上发挥作用,但却可以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更会使整个社会长期受益。正如一些贫困地区开展的“关爱失学女童”行动一样,上学读书本身未必能使这些孩子摆脱贫困,但上学读书却可以使其具有摆脱贫困的更大可能,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读过书的妈妈,其子女才更有可能读书,直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避免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经过大学的学习之后,所获得的仍然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而非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养成,这应该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失败,但这里的失败,既可能是教育者教育方法的问题,也可能是受教育者自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讨的就不是读书是否有用,而是如何使教育更科学。
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谋生技能,最应该选择的其实是职业学校,而非全日制高校。但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我国职业学校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而社会整体上对职业学校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另一方面全日制高校却又在市场面前越来越缺少本应具有的大学精神,越来越功利化。
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一则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实际上是从教育部门之口发出的“读书无用论”。这条规定所依据的逻辑仍然是高校专业是否“有用”,判断“有用”的唯一标准即是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能否在某个时间段内顺利就业。
可是问题在于,一是总有人以兴趣为目的而非以就业为目的去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二是掌握某方面知识后未必总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其生成的价值。如果总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决定某个专业的死活,那么当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对某个领域人才的需求时,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供过于求,要么缺乏甚至无法供应。
读书有没有用,上大学有没有用,其实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读书无用论”是功利主义下的一个蛋。总是有“读书无用论”的事件和新闻出现,只能说明功利主义的市场仍然强大,而这绝非教育之福——特别是当教育部门也被功利主义侵蚀之后,这种论调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只会更大,其弊端显现得将会更强烈、更迅速。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