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昌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大力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省里积极推动、地方全力支持、企业全面参与、高校主动转型”之路,被誉为“许昌模式”。2015年4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到许昌实地考察,给予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牢固树立“支持高校转型就是加快地方发展”的理念,切实提高思想自觉
许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源于对经济和地方高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方面,许昌经过多年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工业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三,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许昌学院作为一所传统的师范类院校,随着师资队伍的逐步饱和,迫切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向职业类、应用型大学转型。因此,我们认为,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不仅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主动作为,2013年12月和许昌学院签订了支持其创建应用科技大学的《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11月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行业学院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近年,每年年初和新生入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在第一时间到许昌学院慰问师生,每年都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到许昌学院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和保障作用,全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制订资金支持计划,从2013年起,5年内投入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许昌学院转型发展。今年元月,省教育厅与市政府签订《支持许昌学院创建应用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我们认真落实,又统筹协调资金1.3亿元,支持许昌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是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大力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从许昌学院选派百名优秀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才到地方和企业挂职,从地方选派百名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促进校地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共建。截至目前,从许昌学院到地方或企业挂职已累计达到40人,从地方企业行业到许昌学院兼职已累计达到47人。
三是发展特色应用专业。大力支持许昌学院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优先完成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项目,优先培育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引导许昌学院先后与许继集团、许昌钧瓷研究所等企业合作,联合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与许昌瑞贝卡集团联合成立瑞贝卡学院,积极探索“行业学院”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四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高校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协调组织30余家地方大型企业与许昌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许昌学院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打造了一批合作创新基地,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支持许昌学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目前,转化率在90%以上。
三、紧紧围绕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校地产教融合
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教育发展联盟专项资金,建立由政府主导,许昌学院牵头,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发展联盟,通过兼并、联合、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整合优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支持重点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成立了电梯学院、汽车学院、路桥学院、钧瓷学院等专业学院。围绕陶瓷、花卉、电气、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扩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本地就业率达75%,为全市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三是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区,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创新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对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相关税费,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要以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持续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真正把地方高校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和动力源,为加快许昌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秋 山
一、牢固树立“支持高校转型就是加快地方发展”的理念,切实提高思想自觉
许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源于对经济和地方高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方面,许昌经过多年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工业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三,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许昌学院作为一所传统的师范类院校,随着师资队伍的逐步饱和,迫切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向职业类、应用型大学转型。因此,我们认为,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不仅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主动作为,2013年12月和许昌学院签订了支持其创建应用科技大学的《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11月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行业学院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近年,每年年初和新生入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在第一时间到许昌学院慰问师生,每年都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到许昌学院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和保障作用,全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制订资金支持计划,从2013年起,5年内投入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许昌学院转型发展。今年元月,省教育厅与市政府签订《支持许昌学院创建应用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我们认真落实,又统筹协调资金1.3亿元,支持许昌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是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大力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从许昌学院选派百名优秀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才到地方和企业挂职,从地方选派百名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促进校地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共建。截至目前,从许昌学院到地方或企业挂职已累计达到40人,从地方企业行业到许昌学院兼职已累计达到47人。
三是发展特色应用专业。大力支持许昌学院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优先完成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项目,优先培育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引导许昌学院先后与许继集团、许昌钧瓷研究所等企业合作,联合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与许昌瑞贝卡集团联合成立瑞贝卡学院,积极探索“行业学院”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四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高校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协调组织30余家地方大型企业与许昌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许昌学院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打造了一批合作创新基地,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支持许昌学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目前,转化率在90%以上。
三、紧紧围绕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校地产教融合
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教育发展联盟专项资金,建立由政府主导,许昌学院牵头,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发展联盟,通过兼并、联合、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整合优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支持重点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成立了电梯学院、汽车学院、路桥学院、钧瓷学院等专业学院。围绕陶瓷、花卉、电气、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扩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本地就业率达75%,为全市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三是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区,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创新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对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相关税费,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要以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持续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真正把地方高校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和动力源,为加快许昌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秋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