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总目录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特稿
  沉浸传播:处处是中心 无处是边缘
  ——对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总结与思考
  陈力丹 丁文凤 胡天圆(1.5)
  微传播:当代媒体的新集群
  ——2014年微传播发展扫描
  王宇 童兵(1.9)
  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传播及其盈利模式
  郭全中(1.15)
  媒体融合:传媒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
  宋建武(1.20)
  2014:互联网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新气象
  胡泳 王梦瑶(2.5)
  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
  谭天(2.15)
  略论宣传兼及新闻与它的关系 丁柏铨(5.5)
  “用户体验”的新型媒体生存模式
  陈力丹 王之月 王娟(5.11)
  用亮点提振信心
  ——《河南日报》近年经济报道走势分析
  王俊本(9.4)
  聚合与联动:纪念性报道的实践与创新
  靖鸣 朱燕丹 张博(10.4)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共享经济初探
  喻国明 樊拥军(11.4)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论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的发展 丁柏铨(12.4)
  试论习近平的宣传艺术与传播技巧
  郑保卫 王亚莘(12.10)
  本期关注
  中美主流媒体在APEC会议报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
  ——以《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为例
  邢祥 王灿发(1.25)
  微信时代民间舆论场的建构与舆论引导策略
  ——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过程为例
  郭英 刘东建(1.28)
  批判性话语分析视阈下中外报纸APEC报道的对比分析 李师荀 马缘园(1.33)
  构建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
  ——兼议依法治国和舆论监督的改革 童兵(2.20)
  权力主体应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由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想到的
  靖鸣(2.25)
  尊重新闻媒体运作规律 依宪依法管理舆论监督
  靖裕思(2.28)
  “在地狱的入口处”
  ——记百岁新闻理论家甘惜分教授 童兵(3.5)
  我们应有什么样的舆论观
  ——甘惜分教授的舆论思想研究 刘建明(3.11)
  亦师亦友:我与甘惜分老师半世纪的师生情缘
  郑保卫(3.17)
  与九旬甘老的亲密香港之旅 展江(3.21)
  翰墨书简无限情 王继兴(3.24)
  甘老的为师为学为人
  ——从我与他的忘年交说起 唐远清(3.28)
  壮岁无惧暮无悔,执戟泼墨裕后生
  ——记当代中国新闻理论先驱甘惜分先生
  于晓风(3.32)
  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六大亮点
  张昆 张宇(4.5)
  全国两会报道:与受众对话共舞的大众传播
  靖鸣 朱燕丹(4.9)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全面推进融合创新的有益尝试 纪雅林 商旸(4.14)
  植入互联网思维 打造全媒体产品
  ——《河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积极探索媒体融合
  柯杨(4.18)
  凝聚民意 全新视角 深度融合 创新表达
  ——从全国两会报道看《大河报》的独门绝技和创新
  赵红 李敬欣(4.21)
  改变新闻生产模式 融通两个舆论场
  ——《河南日报》全国两会“豫米观察团”的传播学分析 方舟(4.25)
  媒介融合视阈下华莱坞电影生态困境及其出路
  郭小春(5.17)
  微电影:弱势群体信息表达的“心”途径
  袁爱清(5.22)
  中韩动作片的文化内涵变迁与比较 江凌(5.28)
  华莱坞电影实践与现代性展演
  ——以三位华人女影星为例 洪长晖(5.34)
  新媒体与我国出版业的四个变动 王鹏飞(6.5)
  数字化图书营销中的“柠檬效应”及应对机制
  王志刚 李阳冉(6.9)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行为的政府规制研究
  郭晶(6.12)
  全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应对之策 张锦华(6.16)
  论新型主流媒体 童兵(7.5)
  媒体融合中的三个关键词 丁柏铨(7.8)
  传受合一:媒介融合的思想基石 段永朝(7.12)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唐远清(7.19)
  新型主流媒体的界定、构成与实现
  谭天 林籽舟(7.23)
  领网主权、文化安全与新型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
  夏德元(7.27)
  社交网络传播方法初探 王辉 王唯一(7.30)
  自媒体版权问题探讨 王志刚 宗贝贝(8.5)
  自媒体传播的乱象与规避 常燕民(8.9)
  四大支点打造微信公众号
  ——以《今日消费》微信平台的运营为例
  王铙(8.13)
  在“自在”和“自觉”间寻求“自治”   ——“自媒体发展实践与理论探索”研讨会综述
  张淑华 赵玲瑜(8.17)
  传统媒体发展新兴渠道传播的战略管理
  俞铮(9.10)
  融媒时代的新闻采写实践 刘万永(9.14)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数据新闻报道模式研究
  许向东 刘轶欧(9.18)
  可视化:方法与旨趣
  ——新闻媒介的视觉浪潮探析 张海华(9.21)
  新媒体环境下的灾难报道初探
  ——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报道为例
  陈瑜(9.24)
  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研究综述
  谭天 张冰冰(10.10)
  多屏时代的电视创新思考 王晓红 谢妍(10.15)
  “互联网+电视”的商业模式创新 赵娜(10.20)
  “互联网+电视”双轮驱动下的生态融合
  刘旸(10.24)
  论媒体应急管理的缺位现象
  ——以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
  刘海明(11.10)
  社交媒体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舆论影响的研究
  ——从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看社交媒体的“渗透” 邢祥 王灿发(11.16)
  新媒体语境中社会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
  ——基于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分析 袁慧侠(11.19)
  裂变·跨界·创新:“互联网+传媒业”的三重图景
  蒋晓丽 朱亚希 (12.16)
  论传媒变局中传统媒体的浴火重生
  刘行芳 刘修兵 卢小波 (12.21)
  传统媒体借势电商发展战略分析
  鲁佑文 杨 睿(12.26)
  新闻与传播研究
  比较视野下的中西突发事件处置
  ——以“伦敦骚乱”和“厦门公交爆炸案”为例
  张淑华(1.38)
  关于突发事件中微博“大V”传播行为的思考
  ——以“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为例
  靖鸣 肖婷婷(1.42)
  新闻报道热点与传播价值倾向的平衡
  ——以医患新闻报道为例 武鸿鸣 王中敏(2.36)
  “蓝翔体”热背后的传播学冷思考 张美静(2.40)
  “后(厚)网”时代:纸质媒体的行动路线图
  喻国明 翟旭瑾(3.36)
  中国网络视频发展的四大趋势
  陆地 靳戈(3.41)
  网络公共话题对国民人格的影响分析
  赵智敏 杨小花(3.45)
  困境与对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分析
  韩冬梅(3.51)
  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自由与言说理性
  沈晴(3.54)
  小众社交媒体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
  陈秋心 胡泳(4.28)
  充分认识延安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现实价值
  刘修榕 刘行芳 高宪春(4.30)
  数字时代艺术创作主体重构探究 魏佳(4.35)
  “框架”概念再辨析
  ——兼论近年国内外的框架研究
  杨璀璀 蒋忠波(5.39)
  大数据背景下大气治理与公共传播 彭伟步(5.44)
  网络舆论场中舆论势力的博弈及治理路径
  雷扬 荣翌 王灿发(5.48)
  政治信息在村民自治中的传播困境透视
  ——以新乡市塔铺二村和朱辛庄村为例
  张子轩(5.52)
  对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再认识 丁柏铨(6.20)
  美国传播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流变 柯 泽(6.26)
  灾害信息传播中的媒介融合
  徐占品 刘聪伟 朱宏(6.34)
  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 陈力丹 金灿(7.33)
  公共与商业: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传媒业
  谭俊洪(7.38)
  新媒介平台与乡村媒介化演进
  ——以农民利用微博售卖农产品现象为例
  李凌达(7.42)
  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礼乐文化的记忆认同及其建构
  ——以汉服春晚的传播为例
  张兵娟 刘佳静(7.46)
  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
  ——基于微媒体背景下的传播流视角分析
  赵智敏 马逸飞(7.50)
  以“新闻本质失实”的视角观照虚假新闻
  刘林晶 陈阳洋(7.55)
  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媒体变局
  刘行芳 刘永宁(8.21)
  新媒体时代科学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
  柯泽(8.25)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应有基本遵循
  李二梅(8.30)
  身体形象传播研究 赵建国(9.28)
  论媒介记忆活跃与凝固的尺度和张力
  邵鹏(9.32)
  廉政文化传播的高度、厚度与温度
  ——《鉴史问廉》影响力探析 惠婷(9.38)
  消费文化环境下的公益性媒体地位 武鸿鸣(10.28)
  媒体融合时代危机传播的宗旨、原则和策略
  夏德元(10.32)
  彰显传统文化 凸显诗性气质
  ——试论米哈尔科夫诗电影的本土化启示   董小玉 洪亚星(10.37)
  提升电视主题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新探索
  ——以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为例
  张良君 贺丛周 刘阳(10.42)
  舆论监督历史演进的技术逻辑及其展望(上)
  ——以传播技术史学为研究视角
  靖鸣 王瑞(11.23)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迷失与精神重构
  汪振军 乔小纳(11.31)
  新媒体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
  陈尚荣 孙宜君 刘慧(11.36)
  基于AISAS模式的易班传播策略研究
  李浩 杨海军(11.39)
  突发事件的媒体微博新闻专业性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陈雪萍 朱金玉(11.45)
  “舆论反转剧”频现引发的思考 张永(11.50)
  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应回归学术研究的基本路径
  ——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 梁辰曦(12.30)
  从“童年的消逝”到儿童的“数字圈地”
  洪亚星 董小玉(12.34)
  新媒体与少数民族研究述评 肖燕怜(12.38)
  封面人物
  执着与勤奋的新闻学探索者
  ——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
  陈娜(1.67)
  柯泽 (2.43)
  在学术人生中追寻新闻理想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 陈娜(3.75)
  宫承波 (4.54)
  目中有人 心中有情
  ——沈力播音主持理念的实践与启示
  余玉(5.66)
  不舍初衷成就专业重建梦
  ——访“全国新闻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赵传蕙教授 陈娜(6.65)
  喻季欣 (7.66)
  问题意识:学术研究的门径
  ——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
  曾培伦(8.63)
  从红小兵到幸福的资深记者
  ——王阳的心灵成长史 赵智敏(9.45)
  哲思浸润学术人生
  ——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铭泽〓
  陈娜(10.59)
  刘东建 (11.8)
  蒋晓丽 (12.20)
  舆论学新论
  社会舆论的结构及社会声呐 刘建明(1.47)
  辩论、舆论攻击与两种舆论一律 刘建明(2.31)
  中国古代十大舆论定理 刘建明(3.57)
  西方舆论学的十大定理 刘建明(4.39)
  新闻与文化书谭
  昆山玉碎
  ——读博士论文《凤凰吟——中央乐团1956—1996》想到的》 李彬(1.63)
  当中国遇上非洲 李彬(2.47)
  回望延安 李彬(4.45)
  不学诗,无以言 李彬(6.61)
  对岸的诱惑与中西风马牛 李彬(7.67)
  知人论世,清通简要
  ——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李彬(8.35)
  历史就在你的脚下
  ——读台湾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李彬(10.45)
  传媒观察
  报纸微信运营模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大河报》为例 段乐川 李德全(1.72)
  全媒体融合传播的“走转改”探索
  ——以大河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系列报道“都市追梦人”为例 李文红(2.59)
  媒体融合形势下传统媒体的突围 左光翰(2.63)
  互联网思维下的省级党报集团媒介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 周钢(3.62)
  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王艳玲(3.66)
  数字时代教育类期刊的发展之路
  ——以《上海教育》杂志为例 罗阳佳(4.59)
  强化互联网思维 开创媒体融合的新局面
  于为民(4.64)
  大数据时代地市党报的新闻之道
  ——以《无锡日报》的新闻报道为例 骆正林(5.56)
  2014年度中国网络视频满意度博雅榜全解读
  陈思 靳戈 马婧 姚怡云(6.41)
  解构中国当代同人文化
  ——以网络科技对文化的影响为视角
  李雨晨 杨学军(6.45)
  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刘昌武(6.50)
  新媒体时代通讯社的转型发展路径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 杨琳(7.82)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重构与创新 刘彬(7.86)
  从一人独唱到海纳百川
  ——《大河报》20年公益活动嬗变之路
  李文红(8.41)
  从外视角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
  ——以美国《纽约时报》(2013—2014)引用新华社报道为例 郭光华 潘婷远(8.46)
  不忘初心 坚守传统
  ——传统传媒集团新媒体公信力建设初探
  魏如松(8.51)
  传媒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及趋势   ——以2014年为例 郭全中(9.63)
  省级卫视品牌经营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为例 卢彦舟(9.68)
  多屏化信息时代如何构建纸媒的良性生态体系
  陈颢天(9.71)
  移动场景下的国际学术期刊出版趋势
  原平方(10.51)
  从《凤凰气象站》看气象节目主持的新方向
  靳珂(10.55)
  城市台举办网络春晚的探索与实践
  ——以漯河市广播电视台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网络春晚为例 王勇辉(11.65)
  新媒体背景下体育类娱乐节目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为例 王正霞(11.68)
  执着的坚守
  ——《老人春秋》成功之道的解读 倪用兴(11.71)
  融媒体时代党报如何提升影响力 王文霞(11.74)
  门户网站大型事件新闻报道的转型
  ——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策划报道为例
  严 励 杨丽丽(12.52)
  新兴媒体
  移动社交媒体的全球化 郑善珠(1.85)
  微博论政的现代化转变 万川明(2.44)
  博物馆中新媒体展示的文化传播与情感传达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潮”特展为例
  潘登 刘宗元(3.83)
  即时通信平台整合的可能性分析 赵文涵(4.67)
  当经典阅读遇上自媒体时代
  ——关于《罗辑思维》的启示 许阳阳(5.83)
  解读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人”
  马丹晨 靖鸣(8.57)
  自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解析 吴若晨(9.81)
  自媒体时代网络主持人的角色建构 时燕子(10.64)
  传媒与法治
  由表达自由论网络诽谤的定罪
  ——对《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评析
  林爱珺 招阳(1.52)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考验法律智慧
  ——有关在线新闻聚合的思考 宋慧献(1.55)
  网络隐私的侵权构成与防治
  邹雨茉 林嘉琳(1.60)
  人民网舆情报告折射的我国司法舆情特征
  陈佳佳 骆正林(2.54)
  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律边界的交错探究叶青(3.80)
  审视失范视角下的性侵害报道及规则
  王 军 刘庭梅(12.69)
  新闻大学
  娱乐新闻,是娱乐还是新闻
  ——从娱乐新闻报道看媒介人的素养提升
  于松明 潘洁(1.76)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刘保全(2.79)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
  黄淑敏(4.82)
  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与理念
  ——读刘建明的《当代西方新闻理论》
  黄何风涛(5.63)
  杂文的“闲适格调”
  ——兼评林语堂和鲁迅的杂文风格
  刘福智 张继忠(6.73)
  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
  曾丽芸 谭天(7.70)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命名的语言研究
  屈会超(11.56)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创新研究 杨擎(11.60)
  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校园宣传片研究
  ——以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视觉文本对比分析为例
  张 允 朱 军 艾维依(12.59)
  关于新闻奖评选的两个热点话题
  ——第32届河南新闻奖评选综述 金志毅(12.65)
  新闻书苑
  促进中国的文化间传播研究
  ——《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中译本序言
  陈 纳(12.55)
  声屏世界
  深度新闻报道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分析
  徐珂莉(1.87)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 高菲(3.86)
  文化类节目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之道
  ——试从《汉字英雄》分析 朱博研(5.71)
  区域形象的电视剧表征与传播策略
  ——从电视剧《大河儿女》谈起 肖帅(5.75)
  以网台联动提升国防教育节目的传播力
  ——以河南军事网络电视台为例
  吴兵 朱筱丹(5.79)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方式
  ——以《女神的新衣》为例 何芳(6.82)
  广播评论要有“广播味” 蒲丽红(6.86)
  中国国内动画电影市场的特性分析
  邓林 何佳洁(7.72)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舆论影响力
  张琦 贾毅(7.77)
  新常态下的电视新闻创新 常志霞(8.6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收视行为调查与分析
  ——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生为例
  安宇 毕秋敏(8.71)
  《奔跑吧兄弟》对Running Man的继承与创新   陈佳琦(8.75)
  传统电视如何被“摇动”
  ——“摇电视”平台开放注册后的电视业态分析
  房文子(8.78)
  对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成人化现象的思考
  闫朝(9.84)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和创新
  吴华(9.86)
  弹幕技术在电视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陈沫(10.83)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周口广播电视台为例 杜发光(10.86)
  从政府形象传播视角论析电视问政节目
  张仕勇(11.77)
  电视服务“三农”的全新样本 李欣格(11.81)
  新媒体融合与广播创新发展 陈晔(11.85)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解构洛阳广播电视台应对变局的实践
  朱欣英(12.76)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国产动漫品牌塑造
  韩 枫(12.79)
  采·写·编
  面对媒体,基层党员干部如何不再“怕躲堵”
  尚杰(3.73)
  浅谈口语化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胡延征(4.86)
  把评论打造成报纸的名片 胡绪全(5.86)
  讲深 讲透 讲出滋味
  ——长篇通讯《山水,田园,鸥鹭,替俺留住乡愁——商城县“美丽乡村”采访札记》的报道创新探析
  顾晓 李学洲(8.81)
  处处留心皆“线索” 李志勇(8.84)
  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关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宣传报道的思考
  庞新升(10.74)
  如何在新闻中挖掘新闻 童浩麟(10.77)
  抓好五个关键词 让英雄人物报道更闪光
  ——以《天中晚报》对三位英雄人物的报道为例
  郑刚(10.80)
  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区属性 司罗红(12.73)
  报海钩沉
  论战后日本新闻报道支配权的变移 朱爱敏(2.83)
  “五四”时期报刊发展动因 庞新升(4.74)
  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女性新闻的社会功能
  田颂云(9.74)
  抗战时期民营报纸与政党报纸联合经营模式探讨
  ——以《重庆各报联合版》为例
  陶喜红 张薇(10.68)
  网络传播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模式探析
  张晁宾 庹继光(1.81)
  广西网络媒体对东盟传播优化策略分析
  谢卓华(2.67)
  如何架起政府与民众有效互动的桥梁
  ——从“政务O2O”时代谈起胡心洁(2.71)
  公务员微博影响力提升路径探讨
  ——基于新浪公务员微博与民间意见领袖微博异同比较 冉明仙 孙亚琴(3.69)
  互联网视阈下的公共事件行动者 王满满(4.55)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合”
  ——谈网络视频对电视生产的影响
  王晓红 包圆圆(6.53)
  娱乐界大V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力研究
  朱燕丹 靖鸣(6.56)
  大众狂欢语境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解析
  江凌(9.50)
  体育专业人士微博的传播功能探析 曾莉(9.57)
  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机制分析 胡海涵(9.60)
  大学生网络参政引导机制的建构
  盛婉玉 李飞虎(12.42)
  人际传播的符号回归
  ——网络表情符号emoji在社交媒体爆红的因素分析张美静(12.47)
  新闻与法治
  论文化法的调整对象 周艳敏 宋慧献(7.58)
  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原则问题 胡泳(8.54)
  法律专业主义是记者的理想而非义务
  ——兼与周筱赟博士商榷 庹继光 吕柠芯(9.42)
  论微博问政的法律规制 伊士国 尚海龙(11.53)
  新闻记者
  外国新闻史上新闻记者的身份演变 翟濯(9.78)
  国际新闻界
  美国《国际日报》的现状分析及外宣报纸改进策略
  张传香(2.75)
  国外公共媒介管理制度借鉴研究 罗 彬(4.70)
  美国联盟社区报中的景区社区报特色分析
  ——以《迈阿密海滩社区报》为例 张传香(6.79)
  序与跋
  凝聚与深化
  ——序《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 丁柏铨(2.87)
  好新闻作者谈体会
  记者的发现力
  ——兼论新闻价值判断 常志霞(4.51)
  办报经纬
  地市党报新闻策划应把握的几个要素
  刘 华(4.79)
  新闻杂谈
  “美丽的谎言”还是谎言 孔祥科(6.76)
  党报发行的战略地位不能动摇 陈建立(8.87)
  总目录
  2015年度总目录 (12.83)
其他文献
电力行业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的整体用电量不断攀升,各地电力工程不断兴建,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在电力工程的审计过程中,电力企业只能根据设计和施工
尽管对于任何一种致数百万人死亡的疾病都应竭尽所能地予以斗争,对本文标题所提出问题的简短回答却是:“不”。我10年以前在《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其关系到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我国已经加强了污水处理的建设投入,但是相关的
从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赛会到重特大突发事件再到城市文明建设,到处可见的都是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志愿服务内容与精神,从其深层次来说就是大学生志愿者
陈赓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将军。有一次,战役结束后,陈赓带部下视察战场,身边的一个战士踢了一脚阵亡的国民党士兵,陈赓十分愤怒,说:“他已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你怎么还
期刊
在现代的一些建筑物当中,由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使得质量事故频发,建筑物沉降、变形、甚至倾覆,造成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而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460-01  宣传是学校的展示办学理念、办学形象、办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关键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 以部门为依托,群策群力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说过:方向比努力重要。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致力营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宣传氛围应该是学校努力的重要方向。学校
期刊
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概况、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工程造价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