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评价失去自我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否认“评价他人的生活”确有些许积极面,但我们更要警惕因不理性的评价而失去自我。
  评价他人的生活,古已有之。一间茶馆,三两闲人,茶余饭后聊聊身边七大姑八大婶的生活,是市井常态。如此评价若扩散开去,或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可使嘉言懿行者传为佳话,流芳百世;为非作歹者遭人唾弃,遗臭万年。这种评价不可否认地起着社会舆论监督之功用,是用语言的力量惩恶扬善,从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培养出整个社会的一身正气。
  然而并不是所有评价都有这样的价值。正如《师说》中所记述的:“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正是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一点一点的累积,终致师道之不复,呜呼悲哉!人言可畏,一句轻浮随意的讥讽就足以扼杀一颗求是求真的心。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理固宜然。我们并没有评价他人生活的资格。
  庄子的寓言同样极有意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生活本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众人所眼见的生活只是粗糙表象,也大都类似,无非是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那些琴棋书画诗酒花,狷介的书生意气与情怀,细微如针尖的情感体验,唯有自己独处时方可默然咀嚼,于寂静处生欢喜,于无声处听见惊雷。
  反观那些对他人的评价,大多是以己度人,一切从自身角度出发,预设立场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其中不乏主观臆断的成分。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准则,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难以论断谁是谁非。况且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戴着隐形的有色眼镜而不自知。最典型的便是那些网络戾气的生产者——键盘侠们,常常“义愤填膺”地群起而攻,躲在群体的大盾之中,片面化地人云亦云,大肆发表偏激观点。评价者个人理性缺失,全凭一时任性,日积月累,何有真正的、完整的“自我”?
  评价他人者,需理性。同样,面对他人的评价,要坚信,人生而自由。在不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对于他人理性的评价可加以思量,反省自身,而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甚至恶毒的、不怀好意的评价,则没必要抛却自由,将自己的生活囿于“他人”的目光中。
其他文献
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大卫·莱兹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消息一出,震动世界科学界。英国天文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表示,他相信这是科学史上重要的一刻。  最后一块“拼图”被找到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爱因斯坦于1916年左右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引力波理论,认为聚集成团的物质或能量的形状或速度突然改变时,会改变附近
One of the important trends in precision machin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al-time error compensation technique. The error compensation for multi-axis CNC m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