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Z160型矿用掘进机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性能分析

来源 :煤矿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ZBZ160型矿用掘进机为分析对象,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掘进机的仿真模型,开展了设备在2种工况下的结构性能研究,得出:回转台、油缸等部件是整个结构中的受力最大部件,在恶劣工况下作业,极容易出现结构失效的安全隐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掘进机中关键部件的结构优化改进措施,这对指导掘进机的优化改进、提高其结构性能及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自动化、智能化煤矿开采技术研究现状,提出利用震波CT煤层地质探测技术进行煤层地质初探,同时采用巷探、钻探等地质实测技术反演煤层及顶底板岩层地质条件,从而构建精细化三维GIS煤层地理信息系统,基于GIS煤层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实现了采煤机自动调高和截割路径自动规划,解决了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采煤机调高难题,规划了采煤机过断层是截割路径。
为保障15101运输顺槽围岩的稳定,采用现场实测的方式进行围岩松动圈的测试分析,基于测试结果得出运输顺槽处的两帮松动圈范围约为1.6 m,基于工作面地质条件和围岩松动圈分析结果,确定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巷道各项支护参数的设计,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围岩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巷道采用现有支护方案,掘进期间围岩变形量小,保障了围岩的稳定。
为了掌握万杰煤业2号煤复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并为复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选择提供一定指导,采用相似模拟、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对复采工作面矿压显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号煤层复采工作面来压主控岩层为煤层上覆8.05 m厚的泥岩;采用理论分析计算得到煤层复采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在29.95~36.69 m、周期来压步距在14.98 m;数值模拟表明控顶距为4.0 m、支架宽度为1.5 m时,液压支架初撑力1221 kN/架、工作阻力为2700 kN/架可满足采面生产需要。
将5G网络技术应用到煤矿的智能化矿山建设中,是当前提高矿山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方向。为此,开展了庞庞塔煤矿中智能综采工作面、5G网络构架、视频界面等多方面的建设设计,并对建好后的智能矿山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实现了对井下煤矿开采设备及配套设施的远程监控、操作及控制,智能矿山整体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提高了该矿井的煤矿开采效率及作业安全性。
为探究复杂围岩状态下巷道变形控制技术,文章以三交河煤矿11-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实测了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范围并对巷道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采用了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
本文综合分析西曲矿18402工作面坚硬顶板实际情况之后,将水力预裂控制技术应用于工作面初采初放及回采期间,通过钻孔窥视的方式检验水力预裂现场应用效果,窥视结果显示水力预裂使得钻孔内出现显著的竖向导通裂隙,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效果,工作面在初采初放期间回采到约30 m时,石灰岩顶板及时断裂垮落,并且在整个回采期间也未出现瓦斯超限警报的情况,有力地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可以将水力预裂控制技术推广到矿井其他类似条件的8号煤层工作面当中。
为提高电力设备的掌控力和安全生产效率,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基于兴隆庄煤矿实际,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多维数据耦合的煤矿安全用电系统,为矿山智能感知信息系统构建提供了新途径。现场应用表明:运行状态变位传送时间≤3 s,运行状态正确率≥99%,实现了矿山供电系统的协同管控,有效降低了煤矿供电系统故障的发生,为智慧矿山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研究高地应压力下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尺寸并开展有效支护设计,以甘肃魏家地煤矿13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模拟手段,分析该工作面不同煤柱尺寸时的应力分布规律,确定合理窄煤柱尺寸,并结合现场矿压观测及理论分析,探究回采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提出支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工作面井巷来压显现较剧烈,沿空掘巷煤柱尺寸设为6.5 m,采用预应力全长树脂锚固锚杆加强巷内支护,并提出设计参数及围岩控制对策。
我国地下煤矿部分煤层密实度较高、透气性系数低,因此采用常规瓦斯抽采工艺在低透气煤层中抽采效果较差。为有效提升低透气煤层的透气性,本文依托山西某煤矿瓦斯预抽工程,提出了一种新型致密煤层复合增透技术,并基于现场试验验证了复合增透技术在致密低透煤层瓦斯开采中的可行性与高效性,有效提高了钻孔的瓦斯抽采效率,研究成果为我国煤矿致密煤层瓦斯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电力企业实施内部市场化运作,必须转变原有传统管理理念,在管理上实行分权、经营自治、按效取酬的内部运作模式。本文就内部市场化的基本概念,以济三电力公司实施内部市场化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在基础理论、案例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建设路径方面对电力企业推行内部市场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