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引领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学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体会

来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内含着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已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推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
其他文献
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里,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使中国人民在20世纪的前进道路上经历了第一次历史性巨
对武钢1996年大修改造的4~#高炉金属炉壳炉喉部分进行了全面的力学性能检验和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炉喉金属材料尽管服役了26年,但各项机械性能仍保持在良好的水平,并没有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是学院立足领导创新,对领导人才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而设立的研究机构。领导研究院现有研究人员28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后3名,博士18名,归国留学人
通过对16 个板内逆断层地震的基本类型、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尺度、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余震分布图像的研究分析,较系统地归纳了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表明:(1) 逆断层破裂往往沿走向延伸较短,常表现为二维面状分布形态;(2) 地震断层未出露地表或仅有部分出露地表;(3) 逆断层地震破裂较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产生的地震破裂更为复杂,不仅表现在构成整体破裂带的各个单条破裂的力学性质
本文介绍了岩石的双剪摩擦滑动实验。在实验宁测量了不同正应力条件下的粘滑应力降和位移值,求出了静、动摩擦系数;用瞬态波形存储器记录了粘滑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出了震源时间函数,它的形状与布隆提出的震源时间函数极为相似,两者皆以指数形式下降,它的数值与野外实测结果大致相近。为验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文还对粘滑的理想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界。理论、实验和野外观测的结果大体一致。
对1992年至1996年4月发生在40°00′-41°10′N,108°20′110°30′E范围内的51次ML≥2.0地震空间位置与包头6.4级主震及其余震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前期地震的活动展布方向与包头6.4级主震震源机制
本文对嘉峪关观测点1991年1月-1994年3月的断层气Rn资料与当地地温、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项目进行了数学处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温对气Rn的影响远小于气温对Rn的影响,地温年变相位滞后于气温和气Rn。最后就地温影响地下气逸出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研究了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甘肃地区3级以上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近32个月的准周期性.甘肃及附近地区的6级以上大震均发生在3级地震年频次曲线的谷段附近.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危机使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了罕见的团局,但它并没有暴露出资本主义衰亡的迹象: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应对危机中表现良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