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后一个时期,是北京建设“四个中心”、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房山功能定位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完善,打造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新城新业新生活”。
新城新业新生活的空间布局是“三大城市组团、两条城市发展带、一个城市发展环”。这一布局是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的有机融合,涵盖全区每一寸土地,既有高端的功能区,又有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区,以功能区为重点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并通过水、园、林、路把各城市群和产业园串联起来,用绿色把城市隔离,用水系把城市连通,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让全区群众生活在城市、就业在园区、休闲在公园,真正过上充满自豪感幸福感的都市生活。
近年来,房山区主要走的是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发展的路子,主要靠的是政府统筹和推动,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肩负起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房山区要把加快转型发展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结合起来,把现代生态新城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首要选择,把打造高端产业新区作为首都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突出现代生态,彰显和谐宜居,着力打造高端环境,承接首都的核心功能,提升房山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打造“新城新业新生活”房山梦的现实版。
以和谐宜居为方向,努力实现新城梦
房山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在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肩负着疏解城市功能、聚集高端要素、打造高端环境等重要使命。要高标准推进新型城市化,大力提升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地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未来的房山,将是一座凸显现代休闲、彰显和谐宜居、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独具魅力的新城。
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群落。按照“三大城市组团、两条城市发展带、一个城市发展环”的布局,规划城市增长边界,控制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空间,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避免“城市病”。三大城市组团,要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长阳—良乡—燕房为中心,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全力推进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建设,积极推动绿地缤纷城、胜茂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全区城市中心大团,成为承担首都核心功能、聚集高端要素的城市示范区;两条城市发展带,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力提速河北美丽谷现实版、佛子庄第三空间、史家营国家矿山公园等建设,南部发展带人口资源重点往长沟镇—大石窝镇集中,北部发展带重点往河北镇—青龙湖镇集中,整合特色资源,提速产业升级,走在首都山区转型发展前列;一个城市发展环,要重点建设长沟镇、琉璃河镇、韩村河镇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中心城镇,充分发挥辐射周边作用,有效吸引人口聚集,成为带动就地城市化、就业非农化的区域性中心城镇和经济高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乡镇、各地区的主观能动性,让团、带、环上的各城镇更具发展活力。
建设亲近自然的生态田园空间。按照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理念,充分发挥全区生态优势,在城市群落之间打造由水、园、林、路构成的生态田园空间,让房山新城环绕在绿水、青山、公园、大道中间,成为更加亲近自然、富有文化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在“水”方面,要坚持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快完成大石河等6条河道景观绿化,推进第二阶段7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使每一条河流都像玉带一样,把城市群落串连起来,河边有美丽的公园和高档社区,房山人民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环境。在“园”方面,在已经建成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青龙湖森林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等公园,让公园点缀城市。在“林”方面,在已经完成13万亩平原造林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大规模平原造林和山区造林工程,让森林走进城市。在“路”方面,要继续以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络线为目标,全面推进山区联络线、重点功能区连接线、城市“微循环”道路和首都第二机场连接线建设,有序推进有轨电车线路建设,加快建成高等级、高密度、方便快捷的区域交通网络,真正实现畅通无阻、四通八达,让房山的城市基本脉络更加定型。
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郭金龙书记提出的“抓城市管理工作要像居家过日子那样上心”的要求,加快破解人口资源环境难题,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大气污染。以改革的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推进环卫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统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强化土地、产业、人口等规划衔接,以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领新城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统一高效的城市综合运行信息管理平台,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使房山的城市更加和谐宜居。
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重点,努力实现新业梦
要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理念,紧紧围绕高端产业新区的发展定位,着力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产业,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未来的房山,将是一个产业高端、经济发达、繁荣富强、实力更强的新房山。
加快“健体”,做高端产业的加法。坚持以中关村为标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通过全面深化与大企业合作,全力以赴推进重大产业园区建设。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要大力提升对高端项目的承载力,不断完善汽车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引擎。良乡高教园区要充分发挥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作用,促进校企、校地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智汇城。同时,积极推进物流基地、海聚基地、良乡经济开发区、房山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园区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快速“瘦身”,下决心做低端产业的减法。有“舍”才有“得”。要围绕北京市推出的不适宜发展产业目录,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优化工业项目选择,研究符合我区发展实际的产业目录,制定负面清单,坚决退出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低端产业,坚决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逐步淘汰和转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该退出的必须退出,该禁止的必须禁止,该限制的必须限制,自觉“瘦身”,为可持续发展腾退出更多资源和空间。
着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业态。重点发展五类产业:第一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目前,依托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全区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将来还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第二类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北京文化硅谷、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龙头项目,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三类是旅游休闲产业。依托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整合开发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第四类是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依托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深化中海集团与良乡镇等大企业与小城镇合作,推动农业规模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努力把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朝阳产业。第五类是现代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房山区有山、有水、有文化、有空间的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商务、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养老、购物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总之,通过建设一批专业化、高端化的园区,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产业,使全区形成百花齐放、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以百姓过上幸福都市生活为目标,努力实现新生活梦
要不断为人民造福,让全区人民安居乐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都市生活,让人民因为生活在房山而感到幸福和自豪。未来的房山,将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房山,每一个房山人都拥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居住条件更宜居。将来全区群众不仅要过上城市化的生活,而且要享有与中心城区一样的居住条件。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路、暖、通信等各类设施,建管水平都要符合首善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空间广阔、生态良好的优势,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型乡村社区,对全区所有的农村,除了需要保护的古村落,都要尽可能地进行新的改造,尽量把房子建在城边、山边、水边,使全区群众享受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鸟语花香的环境,让群众不仅住有所居,而且住得十分舒适。
工作条件更优越。随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更多工作体面、收入可观的就业机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将来绝大多数群众,都可以在现代化的农庄、标准化的厂房和高端商务楼宇中工作,成为绿色工人、高级蓝领以及白领。
收入水平更上一层楼。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那么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753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4984.6元,群众收入基本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群众生活将更加宽裕。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更完善。依托首都的优势资源,建设更好的学校、更多的文化设施、更高水平的医院、更便捷的交通,全面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免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前,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引进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良乡体育中心二期、教师进修学校迁建、房山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作者:中共房山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杜梅萍
新城新业新生活的空间布局是“三大城市组团、两条城市发展带、一个城市发展环”。这一布局是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的有机融合,涵盖全区每一寸土地,既有高端的功能区,又有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区,以功能区为重点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并通过水、园、林、路把各城市群和产业园串联起来,用绿色把城市隔离,用水系把城市连通,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让全区群众生活在城市、就业在园区、休闲在公园,真正过上充满自豪感幸福感的都市生活。
近年来,房山区主要走的是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发展的路子,主要靠的是政府统筹和推动,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肩负起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房山区要把加快转型发展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结合起来,把现代生态新城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首要选择,把打造高端产业新区作为首都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突出现代生态,彰显和谐宜居,着力打造高端环境,承接首都的核心功能,提升房山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打造“新城新业新生活”房山梦的现实版。
以和谐宜居为方向,努力实现新城梦
房山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在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肩负着疏解城市功能、聚集高端要素、打造高端环境等重要使命。要高标准推进新型城市化,大力提升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地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未来的房山,将是一座凸显现代休闲、彰显和谐宜居、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独具魅力的新城。
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群落。按照“三大城市组团、两条城市发展带、一个城市发展环”的布局,规划城市增长边界,控制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空间,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避免“城市病”。三大城市组团,要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长阳—良乡—燕房为中心,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全力推进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建设,积极推动绿地缤纷城、胜茂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全区城市中心大团,成为承担首都核心功能、聚集高端要素的城市示范区;两条城市发展带,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力提速河北美丽谷现实版、佛子庄第三空间、史家营国家矿山公园等建设,南部发展带人口资源重点往长沟镇—大石窝镇集中,北部发展带重点往河北镇—青龙湖镇集中,整合特色资源,提速产业升级,走在首都山区转型发展前列;一个城市发展环,要重点建设长沟镇、琉璃河镇、韩村河镇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中心城镇,充分发挥辐射周边作用,有效吸引人口聚集,成为带动就地城市化、就业非农化的区域性中心城镇和经济高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乡镇、各地区的主观能动性,让团、带、环上的各城镇更具发展活力。
建设亲近自然的生态田园空间。按照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理念,充分发挥全区生态优势,在城市群落之间打造由水、园、林、路构成的生态田园空间,让房山新城环绕在绿水、青山、公园、大道中间,成为更加亲近自然、富有文化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在“水”方面,要坚持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快完成大石河等6条河道景观绿化,推进第二阶段7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使每一条河流都像玉带一样,把城市群落串连起来,河边有美丽的公园和高档社区,房山人民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环境。在“园”方面,在已经建成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青龙湖森林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等公园,让公园点缀城市。在“林”方面,在已经完成13万亩平原造林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大规模平原造林和山区造林工程,让森林走进城市。在“路”方面,要继续以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络线为目标,全面推进山区联络线、重点功能区连接线、城市“微循环”道路和首都第二机场连接线建设,有序推进有轨电车线路建设,加快建成高等级、高密度、方便快捷的区域交通网络,真正实现畅通无阻、四通八达,让房山的城市基本脉络更加定型。
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郭金龙书记提出的“抓城市管理工作要像居家过日子那样上心”的要求,加快破解人口资源环境难题,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大气污染。以改革的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推进环卫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统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强化土地、产业、人口等规划衔接,以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领新城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统一高效的城市综合运行信息管理平台,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使房山的城市更加和谐宜居。
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重点,努力实现新业梦
要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理念,紧紧围绕高端产业新区的发展定位,着力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产业,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未来的房山,将是一个产业高端、经济发达、繁荣富强、实力更强的新房山。
加快“健体”,做高端产业的加法。坚持以中关村为标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通过全面深化与大企业合作,全力以赴推进重大产业园区建设。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要大力提升对高端项目的承载力,不断完善汽车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引擎。良乡高教园区要充分发挥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作用,促进校企、校地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智汇城。同时,积极推进物流基地、海聚基地、良乡经济开发区、房山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园区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快速“瘦身”,下决心做低端产业的减法。有“舍”才有“得”。要围绕北京市推出的不适宜发展产业目录,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优化工业项目选择,研究符合我区发展实际的产业目录,制定负面清单,坚决退出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低端产业,坚决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逐步淘汰和转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该退出的必须退出,该禁止的必须禁止,该限制的必须限制,自觉“瘦身”,为可持续发展腾退出更多资源和空间。
着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业态。重点发展五类产业:第一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目前,依托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全区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将来还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第二类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北京文化硅谷、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龙头项目,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三类是旅游休闲产业。依托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整合开发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第四类是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依托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深化中海集团与良乡镇等大企业与小城镇合作,推动农业规模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努力把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朝阳产业。第五类是现代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房山区有山、有水、有文化、有空间的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商务、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养老、购物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总之,通过建设一批专业化、高端化的园区,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产业,使全区形成百花齐放、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以百姓过上幸福都市生活为目标,努力实现新生活梦
要不断为人民造福,让全区人民安居乐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都市生活,让人民因为生活在房山而感到幸福和自豪。未来的房山,将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房山,每一个房山人都拥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居住条件更宜居。将来全区群众不仅要过上城市化的生活,而且要享有与中心城区一样的居住条件。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路、暖、通信等各类设施,建管水平都要符合首善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空间广阔、生态良好的优势,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型乡村社区,对全区所有的农村,除了需要保护的古村落,都要尽可能地进行新的改造,尽量把房子建在城边、山边、水边,使全区群众享受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鸟语花香的环境,让群众不仅住有所居,而且住得十分舒适。
工作条件更优越。随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更多工作体面、收入可观的就业机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将来绝大多数群众,都可以在现代化的农庄、标准化的厂房和高端商务楼宇中工作,成为绿色工人、高级蓝领以及白领。
收入水平更上一层楼。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那么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753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4984.6元,群众收入基本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群众生活将更加宽裕。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更完善。依托首都的优势资源,建设更好的学校、更多的文化设施、更高水平的医院、更便捷的交通,全面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免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前,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引进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良乡体育中心二期、教师进修学校迁建、房山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作者:中共房山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