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探讨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jf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形地貌、岩土类型、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子与崩塌、滑坡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宜丰县主要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发育规律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岩土类型为崩塌、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育规律 宜丰县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8-1
  1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宜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属宜春市管辖,总面积1935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1℃,降雨量1711.6mm。地处九岭山隆起向萍乐拗陷带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以构造侵蚀中低山、构造剥蚀丘陵和构造剥蚀岗阜等为主,地形坡度10~50°不等。县内出露地层以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白垩系、第四系为主。县内山区分布面积较大,依山切坡建房、开挖修路、辟山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
  2宜丰县地质灾害现状
  宜丰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较小、隐患点多、危害较大等特点。根据2008年调查,全县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31处,包括崩塌92处、滑坡165处、不稳定斜坡34处、泥石流点8处、地面塌陷点32处,灾点密度0.18 处/平方公里。地质灾害分布范围比较广,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场,但分布不均;北部中低山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西部、北东部、南部以崩塌、滑坡为主;中部平原区以地面塌陷为主。规模总体较小。地质灾害的危害较大,根据2008年调查,全县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44.9万元;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人口约883人,直接威胁资产约1220.7万元。
  3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崩塌、滑坡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中低山区河溪切割较深,沟谷多呈“U”型,坡度较陡,加上修路、建房等不合理的人工切坡工程活动的破坏作用,强降雨易诱发崩、滑,为易发生崩、滑的地貌类型。丘陵区山坡坡度较缓,植被发育一般,该区人为活动较强烈,受修路、建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降雨等条件的诱发下易发生崩滑等灾害,属易发生崩塌、滑坡的地貌类型。岗埠区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坡度相对平缓,坡角一般10-20°,植被发育一般,为崩塌、滑坡少发地貌类型。平原区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坡度相对平缓,为崩塌、滑坡少发地貌类型。
  微地貌对崩塌、滑坡也有控制。陡崖和陡坡为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效临空面,强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崩塌、滑坡。根据对291处崩塌、滑坡的统计表明,宜丰县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陡坡及陡崖,为该县崩塌、滑坡易发地形。缓坡和平台则少发。
  3.2岩土类型
  岩土体的结构、物理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水理性质是崩塌、滑坡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岩土体,崩塌、滑坡形成、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不同岩类的崩塌、滑坡统计,崩塌在岩浆岩区最为发育,滑坡则在变质岩类、岩浆岩类分布区最为发育。
  3.3降雨
  宜丰县属暴雨型地质灾害区,暴雨是该县斜坡产生崩滑的重要诱发因素。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崩滑发生的数量与年、月降雨量,特别是暴雨量的关系十分明显,在年际分布上,1998年降雨量是近些年来最大的,该年发生的灾害点也是最为集中的(见图1)。在月份上,从逐月最大日暴雨量多年统计,通常是在5、6月,相应此两月降水量均大于250mm,宜入警戒期;而大于200mm的4月(一般为汛期起始)可列为预警期。另外宜丰县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而崩塌、滑坡的发生集中在6~7月(见图2),也表明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由于宜丰县低山、丘陵较多,广大农村依山建房的情况比较多,普遍开挖坡脚,且切坡高陡,又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人为地制造了有效临空面,雨季来临时崩塌、滑坡现象比较常见;山區道路建设开挖边坡后,往往对高陡边坡也不采取必要的防护,造成多处崩滑;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为修筑引水渠时对边坡的开挖;总体上,人为因素致灾占68.5%(其中又以建房、公路切坡诱发为主),非人为因素致灾占31.5%。根据已发生的灾害点情况来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是建房切坡、公路切坡、水利工程活动及采石等)对崩塌、滑坡的诱发作用明显,同时也为今后留下了隐患。
  4结论
  崩塌、滑坡为宜丰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表现出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区的特征。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和地形坡度)、岩土类型对崩塌、滑坡控制作用明显,为主要的控制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与崩塌、滑坡关系密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各类矿山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恢复及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在矿山闭坑后的边坡治理或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和谐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植生袋复绿的施工工艺,在不同类型、类别的边坡治理中的实践应用,对植生袋复绿的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就植生袋复绿在边坡治理中的的适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保定市可吸入颗粒物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特点,阐明了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对PM2.5的影响,同时对PM2.5与雾霾天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雾霾天气预警的策略。  [关键词]PM2.5 污染特征 雾霾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17-1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科学研究的热
期刊
[摘要]苍山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是紫茎泽兰,紫茎泽兰(Crofton Weed)是在一区样方中生长茂盛的植物,原产于墨西哥,自19世纪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后,因其繁殖力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对其生长地的植物有害无益。它在2003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第一位。  [关键词]大理 生态系统 生物  [中图分类号] F1 [文献码]
期刊
[摘要]沉积岩层中煤层的形成并非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是要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地理运动和挤压现象才能形成的能源类型,因此要探析煤层的沉积,就必须针对当前地域环境的古地理环境进行一定的研究,研究煤层沉积与古地理环境沉积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对煤层沉积产生的条件和规律进行分析,进而更有效率的完成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本文将以宁南煤田王洼矿区的煤层沉积为例,具体分析煤层沉积与古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期刊
[摘要]双热1号井热储层为白垩系泉头组,水层19层,热储累计厚度72.7m,出口温度30℃,地热流体为 HCO3·Cl-Na型弱碱性水,地热流体阳离子组份以 Na+为主,阴离子组份以 HCO3-和 Cl-为主,最重要的是氟(F)、总铁(TFe),均达到命名矿水浓度;偏硅酸达到矿水浓度,综合评定为具有医疗价值的"偏硅酸型氟铁水",另外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本文基于地热流体的基本情况及水质,
期刊
[摘要]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也深受地质环境等问题的严重影响。例如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等,严重的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笔者重点论述了城市地质环境及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城市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调查 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
期刊
[摘要]在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专业领队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于此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洱海冬季水禽种群的观测。洱海位于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而且洱海还并没有湖泊富营养化,因此其生态完整性保持的非常好。在洱海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在洱海活动的珍惜水禽多达30余种,同时有药用价值的秋沙鸭、黑水鸡等也生
期刊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相关的监测工作更加的重要,为了进一步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应该重视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的重大意义,然后进一步分析在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控制 意义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
期刊
[摘要]淮南地区地质资源丰富,沉积岩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八公山区具有稀有的紫金砚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传统手工艺将典型的生物化石和紫金砚石有机结合,在砚石上嵌入三叶虫等化石或雕刻化石模型融合形成一种新型工艺品,其文化品位将得到提升,开发和利用价值增大,适用性强。  [关键词]地质紫金砚 化石 开发 工艺品  [中图分类号] P5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
期刊
[摘要]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监测具有敏感性、长期连续性、非破坏性等优势。本文通过论述了生物监测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并从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水环境的生物监测和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等总结了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尽管生物监测目前仍在发展阶段,具有不足之处,但生物监测具有广阔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