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历史上的两个萧皇后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宋朝时,北部辽国(契丹)有两个萧皇后很有名气。前者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小名燕燕),后者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她们辈分相差四代,年龄相差87年。萧绰活了56 岁,当皇后17年,当皇太后27年,生前至尊;萧观音后了36岁,死后才尊为皇太后。
  今天,在我国西北地区城乡的大街小巷,常能从家家户户的电视、广播中,看到听到陕西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在《杨门女将》中扮演余太君气贯长虹的唱词:
  众家媳妇俱英勇
  还有那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
  老身虽然百岁整
  心胸万夫武艺精
  要向宋王把命请
  带领着杨门女将老老少少一个一个去出征……
  “出征”干什么?当然是保家卫国了。侵略者是谁?正是辽国女政治家、军事家萧绰(戏曲中的“萧太后”)。这个女子不寻常。还在幼年时,担任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的父亲萧思温令三个女儿一起打扫屋子,两个姐姐草草应付,唯她一丝不苟。其父对此格外看重:“此女必将出人头地!”17岁时,她被耶律贤选为贵妃,旋册皇后。是时耶律贤多疾,巨细事务,均由她裁决。耶律贤病危时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他们的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时年仅12岁,她遂以皇太后身份摄政,并临朝称制。在这期间,萧绰劝农禁伐,拓垦荒地,加强法制,整顿吏治,举贤才,察贪酷,终使契丹在她手中达到鼎盛。在军事上,她“亲御戎车,被甲督战”,东降女真,西取党项,北收回鹘,南攻宋朝,极大地扩展了统治区域。辽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面对宋军曹彬、潘美、杨业三路大军排山倒海的“北伐”,她仅遣军10余万,便败曹、伤潘,更获大胜于陈家谷,生擒杨业(杨继业)。这才出现了前边提到的“杨门女将”(俚称十二寡妇)出征之事。在戏曲中,观众多为这些巾帼英雄们“敌血飞溅石榴裙”而潸然泪下、热血沸腾,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飞溅于石榴裙上的也并非全是“敌血”。至今历史学家还说,杨家将的故事在汉族中大讲特讲了上千年,但却考证不出佘太君、穆桂英的生活原型,真正在历史上称得上巾帼英雄的反倒是其敌国的萧太后。
  此后,面对宋军“杨门女将”们的“前赴后继”,萧绰发挥骑兵平原作战优势,于公元1004年易守为攻,下保州、取瀛州,挥军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此役获胜后,由她主持签定了在辽为“光彩”、在宋为“耻辱”的“澶渊之盟”。其结果是,宋真宗赵恒称萧绰为叔母,称耶律隆绪为兄弟;每年向辽贡绢20万匹、白银10万两。直到250多年后,元代“北方两大儒”之一的刘因,提起此事还耿耿于怀。他站在当年“白沟议和”处的岸边写诗道:“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原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意思是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积藏金帛谋取幽燕,可惜儿孙不能继承遗志。宋真宗赵恒时的“澶渊之盟”,既是宋初对外妥协的恶果,更对后代造成灾难——“白沟移向江淮去”,人们指责是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的罪过,是没有道理,也是不公平的。
  与萧绰皇太后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正相反,萧观音是个有着汉人性格与风度的女子(辽国共有萧皇后13人,个个尚武,唯她例外)。她是辽国北府宰相、魏王萧惠之女。史载她“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在汉语中,她的名字更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她4岁时许与耶律洪基为妃,15岁册为皇后。与父辈一样,耶律洪基也粗野强悍,喜欢打猎,常骑号称“飞电”之宝马。出没于深山幽谷,撒欢于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一日,耶律洪基在休息时敕令萧观音即景赋诗助兴。因受此情此景感染而豪气勃发,才思敏捷的萧观音脱口而出:“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对于这首“大江东去”,耶律洪基听后龙颜大悦,立即将当地命名为“伏虎林”,该诗也称《伏虎林应制》。当然了,这只是个插曲而已。总的来讲,萧观音首先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女文人,她的才华主要表现在诗词、书法、音律的阴柔方面。而这,显然与辽人驰马射箭,动辄制造鲜血淋漓场面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再加上她个性内向纤秀,她的人生悲剧便注定了。
  萧观音对过多的狩猎活动并不满意,为担心丈夫安全,常常婉言规劝。但耶律洪基却乐此不疲,以至于渐渐疏远了她。萧观音深感孤寂,于百无聊赖中想到了汉时卓文君写《白头吟》让司马相如回心、十六国秦时苏若兰织回文让窦滔转意、唐代薛涛作《十离诗》让韦皋原谅,她于是作了十首《回心院》词,希望能打动丈夫的心。该词分别为:扫深殿、拂象床、换香枕、铺绣被、挂彩帐、理被褥、展瑶席、剔银灯、燃香炉、奏鸣筝。不难看出,这是她精心构思,追求新鲜刺激,并加以渲染而布置出的一个豪奢华丽而又舒适温馨的场所,可谓用心良苦。情致缠绵的《回心院》词经首席宫廷乐师赵惟一谱曲,演出时又由赵惟一吹笛、萧观音弹琵琶,于灯火通明的大帐中演出,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包括耶律洪基在内的君臣们阵阵掌声。
  萧绰与萧观音尽管年龄相差近百,但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对汉文化的倾心。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萧绰知人善任,重用汉官,特别是拜汉人、幼年时的情人韩德让(戏剧中的韩延寿)为大丞相,他们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都不避忌。萧绰在韩德让帮助下,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奖励农耕、治理冤狱、解放奴隶、重组部族,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辽国原来法律规定契丹人致汉人死,只须赔偿牛马;汉人致契丹人死,不但本人抵命,亲属还要沦为奴婢。萧绰则根据汉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律条,规定只要是辽国子民,地位一律平等;奴婢犯了过失,主人不可擅杀。更为重要的是,她还于统和六年(公元988年)在辽国实行科举制度,为平民能够发挥才干、跻身上层社会开辟了一条通道。自萧绰变革之后,辽国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不犯法,以至于“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萧观音当然不可能有萧绰的政绩,但她们对汉文化的醉心上是完全一致的。萧观音对汉人的诗、词、曲太稔熟了,她的作品,放在同时代的汉人大师级诗人中,一点儿都不逊色。包括她的死,也是因了这可爱可恨的汉文化!
  萧观音的《回心院》词风情万种,意味绵长,但对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耶律洪基而言,却恰是作“俏媚眼做给瞎子看”。更为可怕的是,萧观间的儿子耶律浚时为太子, 颇为英明,奸臣耶律乙辛便心怀忌惮,借机生事。乙辛对萧观音的文学才能了如指掌,遂指派高手创作了一首《十香词》,伪称宋朝皇后所作,暗嘱宫人单登献之,劝萧观音抄写并谱曲,以便与前边提到《回心院》词并称“辽宋二绝”。《十香词》为淫调,分别写身上10个部位之“香”,本难登大雅之堂,但此时却恰恰合了孤寂中萧观音的心态。她不仅亲手以彩绢抄写、谱曲,还在末端写了题《怀古》诗云: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痴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诗中化用了汉成帝与赵飞燕故事。这一抄、一谱、再一写,正中了耶律乙辛所设构陷奸计。对此“物证”,耶律洪基原本漠然。但受耶律乙辛同党,曾放言“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当朝辽国宰相、汉人张孝杰落井下石解之:“诗中嵌有‘赵惟一’三字,正是皇后心系情夫的表现啊!”到此,耶律洪基醋劲大发,勃然大怒,认定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敕令白练一段自尽,赵惟一凌迟,年仅18岁的太子耶律浚也在此次构陷中废为庶人并不明不白而死。萧观音曾请求觐见以白冤,竟不获准,直落得个36岁香消玉殒。据说,早在萧观音为皇后前的某日,突然有白练一段自空落下,上写有“三十六”三字。她不知其意,左右随从拣好话说:“这是上天命你统领三十六宫啊!”至此,人们才明白了这三个字的天意。
  耶律乙辛的夺权野心终为耶律洪基知道,他采取断然措施将其杀死。寿昌七年(公元1101年)耶律洪基死,因无子,遗命长孙、耶律浚子耶律延禧继位,追谥萧观音为宣懿皇后,与自己合葬庆陵。为祖母冤情,更为父亲少年而死,耶律延禧将已死去的宰相张孝杰剖棺戮尸,搜捕耶律乙辛的子孙及亲旧,尽行诛戮,再追谥祖母为皇太后。但此时,一代艳骨芳容,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直到多少年后,清代诗人朱彝尊和纳兰性德还对萧观音的悲剧给予了莫大同情,分别写诗词纪念之。比纳兰性德小6岁的王仲瞿进而编有传奇剧《回心院》,可惜今已失传。直到上世纪40年代,李健吾编同名话剧,在海外演出后被誉为中国的《奥赛罗》。后来,周水荷、朱铿又将它改编成越剧《凄凉辽官月》,于1981年在上海戏剧节演出,轰动一时。
  
  (据《文化艺术报》07.6.27原题《这萧后,那萧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