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巩固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就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详细概述,分析了该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成效;对策;安徽宿松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174-01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西邻湖北之东、南邻江西之北,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宿松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全县土地面积2 393.53 km2。全县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7.2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023.7 h,无霜期254 d。全县林业用地4.9万hm2,其中有林地3.8万hm2,成片林山区占全县有林地的44.7%。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4万hm2,坡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分别为0.8万、0.6万hm2 [1-2]。全县退耕还林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就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 宿松县退耕还林取得主要的成效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在于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和恢复实施区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宿松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余年来,紧紧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目标,开展宣传发动,林业技术人员包产到户,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机遇,洲圩区逐步形成了杨树产业基地带,丘陵区形成以国外松、泡桐等为主,用材林和经济林果品业为辅的产业带,山区形成以毛竹、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带。全县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结构,重点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林草畜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等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林下经济”的林农间种、林下养殖等模式,带动了畜牧业、林产品加工业、花卉苗木业、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退耕还林给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退耕还林还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进程。退耕还林工程在宿松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宿松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1.2 林农收入增加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宿松县最大的直补惠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退耕还林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6元,对贫困人口减少起到积极作用。从2002年开始至今,宿松县每年退耕还林补助达2 817.5万元,工程使农户从补助中直接收益,退耕还林补助每户年均增收近300元。林地资源得到充分重视,山林也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权到户政策的实施,农民能够实现真正的自主支配和自主经营。通过“农家乐”“森林人家”等模式的创建,大力发展林下药材及食用菌、林下养殖,大大丰富了林业产业内涵,林木变成了“摇钱树”,林地也成了农民的“聚宝盆”。退耕还林还能提供经济林产品和木材,林农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
  1.3 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
  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农民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为生态林业建设的主体。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了项目区农民传统耕种习惯,突出生态建设,改善農村生活环境,项目区农民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大大改观。通过10余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生态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河流经流量显著增加,河流泥沙量逐年减少,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动,洲圩区乡镇在江滩、河滩营造了1.07万hm2杨树林,成为洲区大地上一块块绿色明珠。全县气候灾害逐年减少,野生动物踪迹逐渐增多,特别是鸟类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退耕还林成林后,据测算林木蓄积量每增加65万m3,可吸收二氧化碳118.95万t,产生氧气105.3万t,为净化空气做出了贡献。以佐坝乡为例,该乡是宿松县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乡镇,国土面积为11 129.2 hm2,退耕还林前,有林地面积为1 335.53 hm2,森林覆盖率为12%,仅退耕还林造林,有林地面积增加979.93 hm2,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1%,全乡的荒山、荒地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2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10余年了,有的林分生长速度缓慢,林地使用者开始想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加之当前种树收入没有种粮收入高,部分群众意欲复耕。目前,安徽省林业厅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无法解决林农的实际问题,部分退耕地造林小班的树木保存率不高,林地处在无法郁闭状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给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带来很大困难。
  农户是退耕还林管护的真正主体,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传统思维模式转变较慢,林地管理意识和技术相对落后,导致退耕还林工程后期管护落后,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农户对林木市场缺乏了解,对经济林树种选择不当,也造成了部分林地经济效益低下。尤其是荒山造林小班,因国家补助标准低,立地条件差,加之自然灾害,导致造林保存率更低。总体而言,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中还存在着造林品种不多、规模不大、起点不高、加工不深、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3-4]。
  3 对策
  “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杨树产业的发展,发挥“三滩”资源优势,利用洲圩区广阔的沟、渠、圩坝、荒田荒地,结合农田林网建设,着力打造洲区“三线三边”绿化,在鼓励规模造林的同时,积极倡导农户“四旁”植树,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县杨树面积达到1万hm2。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整合项目支撑,开展以会代训、地头培训、现场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指导,把新的造管理技术、新的理念传授到林农。
  3.1 加强林地林木管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新增任务甚少,主要任务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县要在提高林分生长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下功夫,出台相关政策,提高林地生产力,县委县政府应加大对森林抚育管理经费投入,引导和激励农民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林木实施科学管理。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森林防火力度,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3.2 拓宽投资渠道
  进一步通过落实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劳动能力弱、收入低的贫困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具体而言,落实县委县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建设费用的投入,在资金方面按照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保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并加大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力度。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以实现生态建设双赢的目标。
  3.3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后续产业更快发展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键是激励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开门路,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产业全面发展。通过重点培养和扶持龙头企业,逐渐提高后续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倡导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结合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采用邀请专家、集中授课,结合广播、网络等媒体等,加大技能技术培训力度,重点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林业,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宿松县统计局. 宿松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王珠娜,张晓磊,黄广春,等.宿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65-68
  [3] 支玲.西部退耕还林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4] 梁丽娟,王珠娜,黄广春.郑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和巩固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5(7):71-72.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电子文件档案,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任何人都可自由地介入Internet。电子政务系统中大量的政府公文通过Internet发布、高效流转,不可
患者42岁,男性.21岁起出现手部,面部逐渐遍至全身皮肤的散在皮肤色素脱失,以后出现头皮钱币样大小区域的脱发.22岁起因消瘦乏力,查"甲状腺功能",确诊为"Graves病",予以抗甲状
当前不少地区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质量重视不够,频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不但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更极大地危及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引发和激化了大
介绍了2种药剂解除麦田除草剂危害结果,总结了小麦除草剂危害的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摘要 本文介绍了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对当前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全程监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问题;对策;陕西洋县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250-02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