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的“东府”饭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同武

  陕西关中“东府”,也就是古同州府,曾经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渭南辖区以至临潼、高陵、三原、泾阳乃至铜川的一些地方。
  东府是关中平原的东部,耕地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里的人们性格刚硬倔强、粗犷质朴,兼具一定的自信旷达、恣意率性,反映在饮食上,则是豪迈洒脱。
  单从概念上总括似乎难以服众,还是例举出几样代表性饭食来,看看能否验证这一结论。
  先来看看东府几样特点鲜明的“泡馍”类饭食:
  一是水盆羊肉。东府的水盆羊肉与西安府的区别很大,曾经一度很不服气甚至瞧不上西安的,总觉得自己的肉更烂、馍更香,看看咱东府的水盆羊肉,肉煮好后用手撕而不沾刀,不会沾铁腥气;看看咱的馍,有月牙饼有牛舌头饼,比那硬邦邦的烧饼好吧!其实,饮食之事,敝帚自珍,各有特色,本无所谓高下,但咱东府人就是自信,自信到把蒲城、澄城的水盆羊肉店开满了西安,但西安这座厚实稳当的城市,在饮食上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多少年了,谁见过哪里的饮食在这里不开花?但有谁又见过把本土的饮食挤掉了,呵呵一声,权是笑谈。
  二是几种很小众的“泡馍”。
  澄城的“麦子泡”,“麦子泡”里真有“麦子”,那是大麦麦仁,从这一点来看,这“麦子泡”还有先民“合皮蒸煮而炊”的“麦饭”遗风。说是“麦子泡”,实则是骨汤里煮了大麦仁,再放上豆腐、凉粉、大肉、木耳等,上面一层红油辣子,最不可或缺者还得有一些猪下水。一锅熬煮得法的“麦子泡”盛入碗中,再撒上葱花、芫荽,但见一碗之中,大肉鲜美,豆腐香辣,麦子汤醇厚,极其美味。
  华阴的“麻食泡”,但“麻食泡”里没有“麻食”,也是熬一锅骨头汤,里面煮着提前泡软的粉条、老豆腐片等,自己烙好的饼子提前切好放在碗内,有食客上门时,用锅里的热汤“泖”几遍馍,再舀入热汤、盛上粉条豆腐,浇一勺自制的辣椒油,这一碗看似简单,实则充盈着五香滋味与热腾气息的汤汤水水的饭食,亦汤亦菜亦饭,最适合清晨果腹解馋。
  渭南城里的“豆腐泡”,“豆腐泡”看起来就是豆浆泡饼,热腾腾的豆浆,泡入饼子,再覆上几块嫩豆腐。但要细论起来可是不简单,首个特色是“老浆”,老浆是点过豆腐后渗出来的清浆,色泽橙黄清亮,又被称为“黄浆”,口感略微发涩,但能补虚润燥、清肺化痰,吃罢豆腐泡,再喝上一碗店家免费赠送的老浆,酣畅淋漓,妙不可言;第二个特色是其中用的“饼”,是东府比较常见的“石子饼”,但这个石子饼比较敦厚,烙制后再“回润”变软,不再脆生掉渣,更适合“泡馍”;第三个特色是一大勺腌制好的香椿,相当地提味。当然少不了的还是一大勺油泼辣子,那是画龙点睛的灵魂。
  韩城的“羊肉糊饽”,这是有着游牧民族交融遗风的食物,实际上吃的是草原的羊肉羊汤,再加上关中的面饼。这个“羊肉糊饽”做法简单,讲起来就是:先煮羊肉,准备羊汤。再烙好烫面饼子,并切成细丝。要吃的时候把羊肉下入锅内稍炒,再加入肉汤、下入饼丝,稍加烩煮,出锅时再浇一勺油泼辣子。羊肉羊汤醇香,饼丝筋韧,汤汤水水,亦吃亦喝,看似简单,实则果腹解馋两不误。
  念叨完东府的几样泡馍,再来看看几样特色的菜肴:
  一是合阳的“辣子豆腐”。制作“辣子豆腐”关键环节是“油烫辣子”,说是“油烫辣子”而不是“油泼辣子”,实在是这个“油烫”有它区别于“油泼”的特色。所谓“烫辣子”,是将混合着的清油大油烧热,再下入辣面,最后再烹进食醋;另一个环节是“出浆豆腐”,将事先准备好的老豆腐切块,放进带有食盐和调料包的开水中煮沸一刻钟左右,加热煮熟豆腐,也去除豆腐中的浆味。再一个环节是炒臊子,葱花、粉条、白菜、红萝卜、油炸豆腐、丸子等,用大油爆炒,再加入少量肉汤。有了这几个环节的准备,吃的时候就丰盛了,先用漏勺把出浆过的豆腐舀出至碗里,添上带汤的臊子,再淋上油辣子。这一碗“辣子豆腐”,辣子红艳,臊子香浓,豆腐软和,再配上热腾腾的白蒸馍,愿意泡着吃就着吃,各取所好。这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就流口水,吃了不但流口水,一定还会淌下热热的汗水。
  二是大荔的“带把肘子”。这个菜已然是陕菜名菜,再早是“官府菜”系列。大荔是古同州府治,官府菜遗存得天独厚。这道菜的制作更“正式”一些,必得名厨亲为,不然有皮无骨、难得真章。做法就不详叙了,念叨一下的原因,还是看准了它的豪迈,看看咱东府人吃肉,一个猪前腿就直接上来了,呵呵。
  三是蒲城的“八宝辣子”。八宝辣子是蒲城最传统的一道菜,所谓八宝,是对众多原料的概称,不一定非是八样,可多可少。但有三样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辣椒面,二是咸菜丁,三是大肉丁,一辣二咸三香是八宝辣子的根本。再加入别的原料,如黄豆、红萝卜丁、莲菜丁、蒜薹,条件好点的,还会有玉兰片甚至竹笋等等,总之用到的菜蔬都是比较脆生的。这些东西放进去,真要数起来够八样,颜色也是红、绿、白、黄、黑,煞是热闹好看,口感也会“丰富多彩”,可以用来夹馍、拌面、下饭。
  四是“绿辣子炒绿柿子”。绿辣子就是秦椒中的尚未变红的、绿颜色的“线线辣子”,而“绿柿子”则是未成熟的颜色碧绿的西红柿!都说绿西红柿不能吃,可东府人偏不信邪,就好这一口。有意思的是,老有人会说这不敢吃,有毒!但东府人要么客气地不吭气,要么脖子一梗,“人老几辈子吃这,也没见把谁吃伤了”!这道菜就吃西红柿未成熟时那个脆生和微酸,十分地爽口,配上青辣椒,更是酸辣一体,开胃下饭。饮食是要讲究科学安全,但在吃“綠柿子”这个问题上,东府人豪迈得很不以为然。经常有外地朋友吃惊于东府人的斗胆,但只要你怂恿他动上一口,就再也撂不下筷子。
  有了众多的“奇特”的“泡馍”,几样豪爽的菜肴,再念叨几样东府的面食,为这“豪迈”劲再加加料:   华县的大刀面。华县今已改为渭南市辖的华州区,所谓“大刀面”,顾名思义,就是切面用“大刀”。这个原本的兵器,在这里成了炊具,有它的成因,更显出东府人的豪迈来。之所以用大刀切面,不是没有菜刀,而是擀出的面片大、叠摞得也厚,用大刀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体现。为什么会这样,随后详叙。
  合阳的“踅面”。“踅面”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制作踅面的和面程序叫做“盘面”,将面盘硬后加水,用木棒搅和,逐步搅成稀糊状,然后用鏊锅烙烤。这两道工序既有单根木棒的搅合,又有摊煎饼用的刮子的旋转,其动作都接近于“踅”的本意,“踅面”的名称可能来源于此。踅面制作好后可以贮存,据说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左右。要吃踅面时,取适量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左右,之后捞出盛碗装盘,加盐、醋、葱花、花椒面等,再淋上清油泼制的辣椒以及熟猪油,再加上猪油泼制的辣椒。“踅面”据说是汉高祖时,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十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的。
  富平的“石子饼”,当地人称之为“石子馍”“干渣馍”。承继了先民石烹古风的面食制作办法,烧热当地河川里的鹅卵石,把面饼放置其上,再覆盖一层鹅卵石,上下烘烤,饼中水分尽数逸出。此物不独味香四溢,更重要的是耐储存,便于携带,可作储备,更可当作行旅之需。
  拉拉杂杂地念叨了些东府的吃食,其实只是东府美味的一小部分,之所以挑这些来说,是要佐证东府饮食的“豪迈”来——
  这“豪迈”可以归结几点:一是制作的删繁就简,二是食材的综合融汇,三是滋味的醇厚浓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豪迈”?这“豪迈”到底是“豪迈”还是“粗放”?为什么不显得更“细发”一些?
  究其原因,应该有这么几点:一是浓郁的行伍特色。前面说过,“东府”是关中的东部,昔日无论是内出讨伐,还是“关外”入侵,都乃必经之地。所以这里曾经兵甲众多、战事频仍。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军队自己准备伙食,还是老百姓为军队准备伙食,都是常态。而军旅伙食的特点,特别在战时,就必须简单快捷而又保证营养。那么,上述这些“删繁就简”的制作工序、“综合融汇”的食材,就十分适合行伍食用,简单快捷而又不是凑合糊弄地做,方便迅捷地“一碗盛”食用,最与军旅、战事相符。虽则硝烟散去,但彼时的食物制作方法留存了下来。二是人文性格因素。还是前面说过的,东府人的性格刚硬倔强、质朴直率,在饮食上,多数时候喜欢简单直接,也敢于大胆尝试,这也创造性地成就了一些食物的品性,卖相可能一般,但内涵丰富,性价比很高。三是水土原因导致的口味浓郁。说到这里要多念叨一句,东府的水质较“硬”,曾经一度是“高氟水”,水质发咸,联合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援助改水工程,方使水质有所改善。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食物口味普遍比较“重”,更加嗜咸嗜辣。而且这样的水质不够润泽,被干枯的肠胃需要更多的“油水”、特别是荤油的滋润。所以,东府的饮食更加咸辣油香,当有此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引申出一句话,那就是“一方水土成一方食魂”。正是“东府”的历史、地理乃至人文因素,才成就了东府饮食的特色。这样的特色特征鲜明,个性彰显,不独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也成就了它的物质繁荣与精神昂扬。
  陕西有关中、陕北、陕南的自然划分,关中又有西安府、西府、东府的说法,三秦儿女是一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共性之上,又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又更加显现三秦大地的丰盛。念叨一下“东府”的饮食,实际也是聊叙三秦文化的一部分,愿天下人更知三秦,更欢迎八方宾朋莅临鉴赏。
  (责任编辑:庞洁)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高考是一种磨砺,更是考生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在如今,高考是一个家庭数年中要集体承压的关卡,是家庭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突破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面对高三的压力,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有参考,总会减少歧路。我们通过一位家长的日记,回顾她在过去一年陪着女儿走过高三的心路与行路,她的女儿如今已经考入了985的大学。她的回忆也为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与家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2021年7月3
期刊
摩洛哥古城风光  女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记载了很多柏柏尔人的故事。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小城瓦尔扎扎特,正是摩洛哥土著柏柏尔人最早的家园,这里至今保留着他们建造于12世纪的“金字塔”村庄。被称作“沙漠之门”的瓦尔扎扎特,也因其原始的风情、充足的阳光、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等,而备受全球导演青睐。这里是《红海行动》《埃及艳后》《木乃伊》《角斗士》《权力的游戏》等上百部热播影视剧的拍摄地,被誉为“
期刊
粮,命之本;食,民之天。  本者,根基也;天者,老大也。  也就是说,粮食一旦缺位,生命就无以存续,人类就无以繁衍。紧要关头,一吨黄金,绝然顶不住一钵剩饭,半个馒头。  黄金貌似贵重和显赫,却仅为装饰之物,多用于摆阔显富;但粮食,貌似卑微和轻贱,却能救饿殍之性命。  物质充裕的年月,饱而生厌,人很难意识到粮食之重要,于是任意地浪费,无度地铺张,便成为常态。被物欲熏染得瞳仁泛红的眼睛,轻粮而重金,似
期刊
烟味四处飘散着,呛人的味道弥漫着整间屋子,屋子很小,在深色的小村落里,显得落寞了一些。这时,你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站在窗前,望着一棵棵直立起的樟树,手里还夹着落下烟灰的香烟。  这南方的秋比任何时候都来的晚些,却比北方的冬天都冷。这是多雨的季节,从不夹杂着一丝半点的雪花,南方的大多数人都喜欢看雪,想真切地去北方赴一场雪之约。在北方生活习惯的我,并不知道南方的人们是如此的喜欢看雪。  近几日,江南
期刊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学生被作文所困扰。他们是真的不会写。学生们很痛苦,每每要写作文便是如临大敌。所以,老师们总是喜教“套路”,试图让“作文”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我们理想中的作文教学是给学生一种模式。让一些不会写作的孩子,看完就能动笔。让一些会写作的孩子,慢慢形成稳定的章法,写出来文章能有严密的逻辑,不易被人诟病。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会让学生直接背满分作文
期刊
王志宏天水故事  天水的地名很富有神话色彩。天水的名字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相传,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茂密。秦末汉初,由于长期征战和干旱,民不聊生,这一地区逐渐衰败下来。一天夜里,突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随之出现一片红光。大地开始不断抖动,在轰隆隆的巨响中,土地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
期刊
陶潜赏菊图 北宋 赵令穰  北宋太祖和太宗出身行伍,得天下后偃武修文,以文治天下,开创了尚文崇艺的大宋皇朝。赵宋皇家擅长绘画者不胜枚举,且各具特长、名家辈出。赵令穰便是这个艺术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许是因为出自太祖一脉(北宋皇位二世后由太宗赵光义一系传承),有別于其他北宋皇室的贵胄之气,其画作多是小景山水,清新淡雅,内敛脱俗。  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主要活跃于北宋神宗、哲宗时期。生于宫
期刊
王梓源  “祖国的花朵”“高材生”“富二代”“逃避高考”,这些贴给留学生的标签,在十一岁的时候都贴给了我。  當时年幼无畏的自己带着对亲人同学的不舍,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告别父母,独自一人,赴英留学。现在回头看那个充满稚气的小孩,他显然不知道,这一段异国的求学之旅,会在未来的七年给他带来什么,但时光给予的成长却已扎了根。所以七年后的今天,我想拍拍那个十一岁男孩的肩膀,告诉他:“小伙,即使你还没准备好
期刊
聂武钢  高考前后,朋友圈的祝福、回忆多了起来。自己的一些考试往事也浮现起来。  前半生里,就非专业性重大考试而言,高考参加一次,考研参加两次,考博参加三次,英语六级更是考了四次,最后才跌跌撞撞地通过。与高考、考研相比,考博于我似乎是一件三经曲折才幸得正果的事,前后三次,多少有些花絮,亦算添了人生密度与回忆。  第一次考博,算来竟是18年前了。2003年3月的某一天,我在西安念研三,当时正郁闷地坐
期刊
刘刚  平时,白天上班上学的人走了,院子里就安静下来。  只有我家的外婆与邻家的婆婆戴着老花镜,坐在门口,做针线活,安祥而静谧。光线从天井透下来,形成几道光柱,空气中的尘埃纤毫毕露,很随意地飞舞着。  少年时,我家住在一条老街的一个老院子里, 三进天井,中间第二个天井旁边还有一口独立的水井。院里住了几户人家。  一进入腊月,学校放寒假,院子里即使在白天也开始热闹起来。一群半大的孩子追追打打,吵吵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