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铜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ko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类矿产资源较为齐全,在具体的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铜铅锌矿产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和产出,铜铅锌矿床的形成有一定的地质条件,在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形势下,对不同矿产地区进行系统分析,提高采矿的效率,对具体的矿区地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是当前矿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主要对铜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2-0176-01
  我国的铜铅锌矿床类型较多,分布较广,并且各个地区间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针对不同地区的铜铅锌矿产分布情况,要从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入手,对其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了解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开采。我国福建省地质条件构成较为复杂,铜铅锌矿的分布与地质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关系,针对于这一地区的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多样化的评定,对其形成成因做最科学的分析。
  1 我国铜铅锌矿床的具体成因分类
  我国对于铜铅锌矿产资源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发展历史,在综合各地区的实际状况后,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
  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
  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⑤砂铅矿床。
  2 铜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2.1 地层方面
  从福建省三明市的某铜铅锌矿矿区来分析,其地质构造较为单一,主要是由炭质岩、绿泥石片岩以及千枚岩构成,大体分布于偏东地区,主要产区是东部和南部。
  ①粉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的形状是粉砂状,颜色为浅灰色,内部构成成分以粉砂和粘土矿物为主。
  ②炭质板岩。炭质板岩形状是板状构造,颜色为黑灰色,其主要矿物成分构成是粘土矿物。
  ③绿泥石片岩。它的构成结构为鳞片变晶,呈现出褐绿色或是深灰绿色,主要构成成分是石英和绿泥石。
  ④千枚岩。千枚岩的形状是千枚状,颜色为灰白色和浅绿色,内部结构与绿泥石片的结构构成大同小异,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绢云母以及绿泥石。
  2.2 地质构造方面
  福建省地处沿海地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有很多的断裂层地带,地域性的地壳运动较为活跃,这为铜铅锌矿产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地质基础。
  福建省在我国的铜铅锌矿产资源分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很多的矿产主产地。像:三明、永安、龙岩等市都是主要的矿产产区,这些矿区的构造格架主要是由一系列的次级各种方向伸展的断裂构造构成的,是由区域间地质构造的影响而派生出来的,按照伸展的方向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南向、北南向、东西向等,控矿构造主要是东南向、东西向和北东向三个方向的断裂,具有一定的压扭性特点,规模也很大。这些地质构造控制着铜铅锌矿产的矿脉的分布以及矿化的形成过程,而且其中形成较晚的走向,结构上有很多脉岩,脉岩又对矿体自身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2.3 围岩蚀变方面
  围岩蚀变一般主要发育于断裂破碎带或者是矿体的顶板部分。简单来说,从福建省的中坪矿区产区来分析,该矿区围岩蚀变的常见类型较多,主要有:绿泥石化、碳酸岩化、大理岩化、热变质、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局部见透辉石化、矽卡岩化等类型。从蚀变的岩石类型来划分的话,又有诸多的岩石类型,如: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大理岩、石英角岩、硅化石英细砂岩、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粉砂岩、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透辉石角岩、绿泥石化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硅化石英细砂岩、透辉石化等岩类,而且在变质矿物的分布上也呈现出差异性,一般是呈现出隐晶—微粒状变晶集合体,以不均匀的形态分布于大理岩之中。从近几年的开采分析可知,该地区的侵入岩岩体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北部,岩石的性质为灰白颜色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在其局部部分存在有少量的石英闪长岩侵入现象。
  2.4 变质作用方面
  铜铅锌矿产资源中质变作用对于其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而变质作用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的具体类型,从福建省政和县矿产产区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区域性的变质。该矿区的区域变质作用较为广泛,大多数的变质程度不够深化,原岩系主要有砂岩、硅质岩等构成,经过区域变质后形成绿泥石化岩、变质砂岩、角岩等。矿区的有些部分在变质作用产生时会有很大的深度,主要存在于东南矿段方向,另外,变质的时间也较为悠久,甚至有远古时代。
  ②接触变质。该矿区因为燕山早期铁山混染正长岩和枫林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的大规模侵入,经过高温和高压的作用,致使原岩结构发生变化,重新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因为与上述岩体直接接触的是富含钙质的稻香组中上端,经过热力作用的影响会把富含钙质的岩石转变为钙矽卡岩等。这种变质作用主要是与矿区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③动力变质。这种变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应力影响所产生的,一些岩石在断裂的作用影响下,其内部会发生裂变。破碎,最终形成挤压片理、糜棱岩和构造角砾岩等,这是动力变质的最终影响结果。
  3 铜铅锌地质特征的形成原因
  从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在铜铅锌矿产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其形成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岩浆分异、接触变质、海底喷流、热液、沉积和风化等六种作用。
  从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和各大主要矿区分布来看,主要涉及到岩浆分异、热液、接触变质、沉积和风化方面的因素。
  ①岩浆分异:地下岩浆在上侵的过程中,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会产生分异,把岩浆中的一些稀有金属进行沉淀,最后形成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铜铅锌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是如此。特殊情况下,发生分异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可以直接形成矿床。
  ②热液:地质流体在地下岩层中发生运动时,会携带很多金属物质,当经过一系列的温度、压力、氧化等作用的影响后,会使金属物质沉淀形成矿石资源。
  ③接触变质:这种作用是岩浆在进入围岩后,在热量和岩浆流体的作用下,使围岩发生变质形成特殊性质的变质岩,也包含铜、铅、锌锡铝等矿物资源。
  ④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显露于地表的矿物质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层层的地质作用下像:生物化学式的沉积、搬运和分异等。例如:在一些河流或者湖泊地区,底部会有因为沉积而形成的矿产资源,较为被大众理解熟知的就是砂金。福建地区的地质环境很适合沉积作用的发生。
  ⑤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线路于地表的岩石或者矿体在长期的风力侵蚀后使所含的矿物金属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矿床。风化具体来讲,又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涉及的作用主要有重力作用、热力作用、化学作用等,把原岩中的金属矿产物质进行沉淀聚集,逐渐形成矿产区。
  4 结 语
  铜铅锌地质特征是多样化的,受到自然因素的作用很大,因为铜铅锌资源的特殊性,在地质特征上也有明显的构造特点,地质断裂地带是良好的形成因素。针对形成因素的分析,要根据具体的矿产产区进行综合的评测,对各种地质作用以及自然条件归纳,最终形成正确合理的总结。
  参考文献:
  [1] 刘乃忠.福建省顺昌县山后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地质与勘探,2012,(3).
  [2] 周志勇.福建大田元沙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福建地质,2012,(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部肾实质联合切开术治疗巨大鹿角形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部肾实质联合切开术治疗巨大鹿角形结石53例。结果53例均顺利取出结石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却耗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粉煤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土地浪费。随着
根据中国园艺学会第十一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关于设立中国园艺学会“华耐园艺科技奖”的决定,自2012年起由华耐集团每年出资人民币50万元,中国园艺学会和华耐集团共同组织管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1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
【正】一、前言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民币持续走强,全球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过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格局似乎看到了调整前的一丝曙光。但是,
我国建筑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各地也不断腾飞,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合理的设计方案,使用达标建材以及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能够达标等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点。我
1月28日,自治区卫生厅紧急召开了全区灾害性天气卫生应急工作视讯会议。为应对全区灾害性天气,卫生部门已做好卫生应急工作。自治区卫生厅派出4个医疗组到灾区指导防病治病工作
摘 要:应用传统电源开关的输煤皮带机不能保证无故障煤传输,不能解决电源开关的误启动问题,降低了煤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应用传统的输煤皮带机缺乏良好的故障自我处理能力。文章针对输煤皮带机电源开关在发电系统中煤传输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电源开关的电气改造方案, 降低了发电系统中煤传输的故障率,提高了发电系统煤传输过程中故障的自我处理能力,很好的解决了发电系统中煤传输的安全问题,并将改进的电源开关应用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天津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全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战略目标,给我市的节水工作指
近年来,花球松散型花椰菜(松花菜)以嫩绿的花梗、脆甜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松花菜最早在福建及台湾进行种植,尔后迅速向华东、华北、华中地区蔓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