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下联合分离的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胫腓下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探讨胫腓下联合固定的指征.方法12具新鲜膝关节以下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模拟内踝骨折和三角韧带撕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按该型骨折加重顺序依次切断周围韧带,用压敏片和位移传感器分别测定每次处理后的关节接触面积和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分析各操作步骤对关节接触面积、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的影响.结果a组切断三角韧带、b组切断骨间韧带后,关节接触面积及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较基线状态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关节接触面积和下联合分离距离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由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中间的胫腓下联合共同维持,只有当三者中两处以上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时,踝关节的稳定性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胫腓下联合分离时,下联合固定应选择性地使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利用压敏片(PSF)技术,测量颈椎前路手术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探讨颈前路手术后远期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10具新鲜成人颈椎尸体标本(C2~T1),行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4,5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将压敏片置于关节突关节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量0载荷和2 N·m载荷下,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结果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骨折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1991~2002年手术治疗的15例青少年脊柱骨折,分析其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年,骨折脱位复位满意.1例出现哈氏棒术后脱钩,2例出现术后渐进性后凸加重.结论青少年脊柱骨折致伤原因以坠落伤为多,骨折脱位型多,脊髓损伤较重且合并伤多.对于青少年脊柱骨折的治疗要根据骨折类型、年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术式和内植物.恢
期刊
目的 探讨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测定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
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与我国骨科发展的骄人业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在嗷嗷学步中迎来了它的五岁生日,走过了短暂的近五年的发展历程,今日本期又以新的形象与您见面了!五年的创刊过程,凝聚着编辑委员会各位委员的智慧与心血,展示着全国同道的经验与成就,体现出编辑部同仁的辛勤与付出.在2004年新春来临之际,谨向各位同仁表示由衷的谢意!
期刊
生物学固定技术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了很多内固定设计,其中LISS是"生物力学固定技术(BO)"的典型代表.LISS实现了微创,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假体周围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然而LISS的应用的手术技巧还需提高,LISS的应用适应证和适应范围还有待探索,LISS内固定的改善、骨折愈合的机制还有待于研究。
期刊
期刊
"数字人"(digital human)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出现可以看得见的、能够调控的虚拟人体形态.进一步将人体功能性信息赋加到这个人体形态框架上,经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交叉融合,这个"数字人"将能模仿真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若设置有声音和力反馈的装置,还可以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因此,在媒体的报道中,又将数字人的部分研究工作,称之为"可视人"或"虚拟人"
期刊